陶金麗

【摘 要】目的:觀察并分析急性心肌梗死采取急診急救護理的臨床效果。方法:擇取2018年05月到2019年10月間本科室接診的69例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開展研究,按照簡單分樣法分組,可將其分為對照組(n=34)和觀察組(n=35),予對照組一般護理,予觀察組急診急救護理,對比兩組效果。結果:觀察組急救、檢查、轉運時間相較于對照組顯著縮短P<0.05;觀察組滿意度與對照組比較提升幅度更為顯著P<0.05。結論:急性心肌梗死采取急診急救護理效果良好,可減少急救時間,提高滿意度,值得臨床借鑒。
【關鍵詞】急性心肌梗死;急診急救護理;滿意度;轉運時間;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5【文獻識別碼】B【文章編號】1002-8714(2020)10-0204-01
急性心肌梗死旨在多種因素協同作用下使冠狀動脈閉塞、血供不足,繼而長時間缺氧、缺血,最終導致急性心肌壞死。據統計,國內心肌梗死患病率隨近年來人口老齡化比重逐年升高,患病后胸骨痛持久、劇烈,致死率可達10%左右,對患者生命產生嚴重威脅[1]。急診科采取及時、積極干預可進行心肌梗死疼痛等不適感的顯著減輕,為患者贏取更多的存活時間。本科室對2018年05月到2019年10月期間收診的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開展研究,以一般、急診急救護理分組,具體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擇取2018年05月到2019年10月間本科室接診的69例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開展研究。納入標準:經診斷滿足急性心梗死發病指征;知情且同意。排除標準:惡性腫瘤及感染性疾病;言語功能障礙。按照簡單分樣法分組,可將其分為對照組(n=34)和觀察組(n=35),對照組男女數量比21:13;年齡臨界范圍74歲、43歲,均齡(60.54±5.33)歲;觀察組男女數量比20:15;年齡臨界范圍72歲、45歲,均齡(60.44±5.23)歲。兩組組間資料對比,P>0.05,具比較價值。
1.2 方法
一般急救流程:就診后,評估患者情況后進行心電圖連接工作,完成心電監護。同時予吸氧、測定血氧飽和度等操作,開通靜脈通道,進行下一步急救。
急診急救護理:①構建急救小組。由經驗豐富、資齡較高者為組長,依據文獻資料,且結合急性心肌梗死臨床病發特征,制定急診護理表,同時對組員開展急救操作程序培訓,保證患者入科后有序分診、急救。②急診護理流程。建立120聯網制,對患者病況有初步掌握后,預先備好急救藥物;入科后立即開展評估工作,對初步診斷為心肌梗死患者快速送至急救室,打開綠色通道開始救治;護理人員為患者提供吸氧、鎮痛等對癥處理,測定血壓、血壓等指標,確診后與醫生配合急救,且在整個急救過程中采取可操作性心理誘導,以平穩患者及家屬心緒,并落實轉運和術前預備工作,確保急救規范化、連貫性。③急診急救流程管控。在具體開展過程中,護士長需依據護理流程進行護理人員搶救技術、急救程序開展狀況的積極落實,切實保障急救工作有序實施,另外,護士長需組織小組按時討論,針對急診流程內存有的問題及疑惑及時解決[2]。
1.3 觀察指標
①急救狀況。對兩組急救、檢查、轉運時間展開比較分析。
②滿意度。以科室自制量表進行兩組滿意度測評,共包含三項指標,分別為很滿意、一般滿意、不滿意,采取百分制,分值范圍90~100分、70~90分、70分以下。
1.4 統計學方法
借助SPSS20.0軟件行數據整合分析,急救時間用均數±標準差表示,以t進行檢驗。滿意度效果用率表示,以X2進行檢驗,P<0.05存在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急救具體狀況
臨床統計數據得出,觀察組急救、檢查、轉運時間相比于對照組顯著縮短,具統計學差異P<0.05,詳情見下表。
2.2滿意度
結果顯示,觀察組很滿意20例、一般滿意14例、不滿意1例,總滿意度達97.14%;對照組很滿意16例、一般滿意12例、不滿意6例,總滿意度達82.35%,相比之下,觀察組滿意度更為優異P<0.05(x2=4.139,P=0.042)
3 討論
急性心肌梗死屬發病急、病情遷移速度快及病死率高的嚴重疾病,有資料顯示,該病旨在因多種因素相互作用致使機體冠狀動脈痙攣至徹底性閉塞,心肌缺血缺氧,最終進展為心肌壞死,其診治及預后水平與心肌梗死區域、程度呈正比例關系,而決定心肌梗死程度的關鍵則在于心肌缺血時間[3]。
研究發現,早期予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治護,可進行其診治效果及并發癥的積極提升與降低。急診急救護理旨在預先編制規范化、系統化護理計劃,護理人員對護理內容展開全面學習和討論,以對急性心肌梗死發病特征、治護計劃實施掌握的護理模式[4]。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急救狀況及滿意度指標相對于對照組明顯較優,P<0.05,提示急診急救護理效果可觀。急診急救護理經與心內科有機結合,結合心肌梗死起病指征及科室分布狀況等進行護理方案的科學制定,為患者取得更多的診治時間。通過該護理方案,患者預檢分診時間縮短,經家屬同意后開展相關診治;轉運途中明確各人員職責,確立須知事項及護理具體流程,為患者提供預見性護理,改進急診急救流程,在最短時間內開展有效性診治,確保患者生命[5]。
綜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采取急診急救護理效果良好,可減少急救時間,提高滿意度,值得臨床借鑒。
參考文獻
[1]肖二艷,翟世柳.急診護理路徑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搶救中的應用效果[J].河南醫學研究,2020,29(13):2477-2478.
[2]孟凡迪.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診護理的實施研究[J].繼續醫學教育,2020,34(04):97-99.
[3]林涌秀,黃曉丹.綜合護理對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預后的影響[J].中國老年保健醫學,2020,18(02):131-132.
[4]季寧.優質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負性情緒、心律失常發生率的影響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20,18(11):237-238.
[5]魏丹,竺正艷,賈春艷.急診護理路徑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中的應用[J].中國城鄉企業衛生,2020,35(04):199-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