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敏 荊紅紅 王士俊


摘要:本文以南陽大城小院住區規劃設計項目為例,從綠色生態宜居的視角,結合當地的文化特色分析了該住區的規劃設計特點,總結出了狹長住區設計的特色,以及人為本的、和諧的、宜居的、開放的空間的設計手法,為以后傳統院落的現代化設計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生態規劃;傳統院落;;南陽大城小院
1工程概況
本項目距南陽市各個交通樞紐較近,距南陽理工大學1公里,區位優勢明顯,具體位于南陽市雪楓路以南,粟河路以東(如圖1),雪松公園以北,宗地呈長方形,對外路網通暢,交通便捷,周邊1.5公里城市圈內有文化、醫療、辦公、商業、產業園、綠地、度假村等配套資源,配套設施相對完善,建設用地面積為18122.50平方米,總建筑面積6045.50平方米,地下總建筑面積為15149.57平方米,建筑基地面積為3596.14平方米,容積率為2.5,建筑密度為19.84%。
2規劃布局特點分析
從上面的概況中知道,整個地塊狹長,住區整體規劃受限較大,在滿足規劃部門的規定下,要充分體現生態環境效益,社會效益同時又兼顧各方面經濟效益,又要創建一個功能完善,配套齊全,一院一景,運動方便的高品質住區。為此,結合南陽的文化環境、資源環境,設計出了以中軸線為中心按序列展開的一院一景的公園里的生活,大尺度的宮殿式的花園和多功能的會客廳。
2.1總平面規劃設計
根據地塊狹長特點以及周圍環境的現狀,本規劃采用行列式和圍合式布局手法,住宅層數為17F+1,整體建筑布局井然有序,規劃和建筑風格采用現代中式的風格,規劃采用中軸線布局,住宅造型獨特,創造出了富有變化的建筑輪廓,又強調了現代中式建筑的魅力,高層住宅即強調豎向的挺拔感,也注重建筑的橫向延伸感,頂部深遠的挑檐和傳統的中國古典建筑相契合,創造出了擁有文化底蘊的社區氛圍。建筑物布局形式,高度、體量、色調等都與場地周圍環境和城市空間協調統一,相得益彰(如圖2)。而在地塊核心區設計的中心景觀花園,則創造出了步移景異、舒適宜人的景觀空間,整個設計過程融入了綠色的規劃及建筑設計理念,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為居民提供一個舒適、健康的生活環境。
2.1.1景觀分析
為充分保護和利用場地原有植被,本規劃采用設置緩坡,凹地與樹林景觀等做多層次的生態形態,來維持場地的生物多樣性的發展,并采用多級景觀體系,形成獨具風格的景觀中軸禮序,通過多級景觀體系,創造了豐富的景觀空間。一級景觀體系為入口處的景觀公共空間,入口處的禮儀廣場采用對稱、方正大氣的設計手法,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延續。二級為中央景體系觀,該景觀設置于基地中央,形成空間景觀主軸線,為營造良好環境,提升社區整體花園式人居景觀提供了可能。三級景觀體系為360度環繞景觀體系 該?環繞景觀采用功能化景觀全包圍式,圍合式居住空間讓居住360度環繞綠地,景觀分散式環繞綠地,景觀設計打造360度綠色景觀社區,為社區內部不同年齡段的人群提供多樣化的休息娛樂體驗。四級景觀體系為人性化夜光跑道景觀,針對不同年齡段的業主打造不同的休閑跑道,通過串聯基地內主要景觀節點打造內環景觀步行跑道,主要面向中老年業主群體,營造和諧生態,自然休閑跑跑步體會,基地外環配建夜光跑道,打造專供年輕群體的時尚運動空間。
2.1.2道路系統規劃設計
本規劃采用‘車在周邊走,人在中間行的外環道路系統,形成機動車和步行兩套獨立的系統,給居民提供一個安靜、舒適、安全的居住環境。小區內部的步行主路設置寬度不小于4米,這樣在緊急狀態下可兼消防車道用,院落組團外側設置6米寬的車行道,人車分流明確。
2.1.3綠地規劃系統設計
本規劃的環境結構是一個有機整體,特點是以綠地系統為骨架,以環境為觸媒,小區公共綠地與宅旁綠地相連,形成一個連續的開放空間體系,形成層次分明的綠化體,體現了居住區以環境生態為主導的規劃思想,保證了為每戶居民。創造良好的居住環境,規劃設計理念的實現,在中心景觀區布置兒童活動場地及老年活動場地,滿足各類居民的室外活動需求。小區總體園林綠地規劃設計,以祖父的使用要求及城市環境,只要求為重點,為用戶提供親切舒適,并具有生活氣息的戶外園林環境,是建筑空間與戶外園林景致融為一體。
3結語
該設計利用合理的城市規劃設計手法, 以中軸線為中心按序列展開,把狹長的空間分段設計成充滿活力的、一院一景的公園里的生活,為住區的人們生活及南陽的城市建設創造一個良好的物質環境。該景觀規劃在利用場地原有植被的基礎上,采用設置緩坡,凹地與樹林景觀等多、多體系的設計手法,既彰顯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又賦予現代的含義,真正創作出了傳統的、現代化的、具有地域特色的規劃設計精品。
參考文獻:
[1]楊洪斌.建筑住宅規劃設計分析[J].居舍,2017(21):75.
[2]宋欣剛.城市規劃中的住宅小區景觀設計分析[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29(09):74.
[3]李寧,孫書江.現代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J].建筑規劃與設計, 2015.4:123.
[4]揚·蓋爾.交往與空間[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作者單位:河南工程學院土木工程學院1? ? 鄭州恒綠園林工程有限公司2? ? 鄭州大學綜合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