矯陽
李超是中交第四航務工程局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四航研究院)的正高級工程師,也是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項目沉管預制廠試驗室副主任。作為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混凝土耐久性的保障者,他和團隊扎根牛頭島7年,挑戰世界級難題,開出了“不開裂混凝土超級配方”。
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海底隧道所用的沉管,是世界上埋進海床最深的沉管,海底隧道共由33節沉管和1個最終接頭對接而成,每個沉管重約8萬噸,相當于一艘中型航母的重量,是世界上最重的沉管。
“如何保障身處海平面46米深處的沉管隧道的耐久性?”李超深知,這是一個壓在沉管試驗室團隊肩上的世界級難題。
混凝土的配合比不僅僅是通過計算得出來的,更是靠一次次試驗打出來的。
為了拿到最佳試驗數據,李超和團隊開始了一次又一次艱難的試驗。他們利用四航研究院自1986年就開始投入運營的湛江暴露試驗站積累了30余年、上萬組的混凝土耐久性數據,并在耗時近一年、用壞了5個攪拌機進行了海量試驗后,終于優選出了適用于不同構件的、綜合性能最優的基礎配方。
優選出的配合比到底行不行,還必須通過小尺寸模型試驗和足尺模型試驗去檢驗。“團隊開展了6次小尺寸模型試驗,每次都是從早7時到晚7時。”李超說,足尺模型試驗耗資千萬,第一次足尺模型試驗用了52個小時才完成,過程中發現混凝土存在很多問題,這些問題不解決,沉管施工將不能如期進行。
此后,團隊針對泌水、流動性、初凝時間、重塑時間等性能進行配合比優化試驗,一鍋料不行,就再來一鍋,2個月時間用掉了30噸材料。
李超和他的團隊一直秉持著“每一個節段都是第一個節段”的工匠精神,也因此共同創造出“不開裂混凝土超級配方”的奇跡。
“工匠精神不僅是一項技能,也是一種精神品質,是沉管試驗室團隊永遠的追求。”李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