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陳宇宏
眾所周知,上班族幾乎人手一部、甚至多部智能手機,早上洗漱、上下班通勤的路上、還有在跑步機上揮汗如雨的時候,都會打開聽一聽音頻節目。一方面,聽廣播可以緩解壓力、放松眼睛;另一方面,還可以提前獲知訊息、了解最新行業變化。
借著音頻APP與知識付費的東風,沒落的電臺正在以一種全新的面貌崛起,摒棄了知心大姐的深夜雞湯,和落寞女演員式的傷春悲秋,“個性化的知識咀嚼”正在俘獲新生代聽眾的心。
中國在線音頻行業迎來了“耳朵經濟”蓬勃發展的新時期。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在線音頻市場用戶規模達到4.89億人,隨著在線音頻平臺的資源投入和品質內容供給,2020年“耳朵經濟”有望進一步被激發。
在線音頻:誰在聽?聽什么?
什么是在線音頻呢?在線音頻,是指除了完整的音樂歌曲或專輯之外,通過網絡流媒體播放、下載等方式收聽的音頻內容,包括播客節目、有聲書、網絡電臺三大形式。涉及到的內容比較廣,涵蓋了新聞播報、脫口秀、評論訪談、廣播劇、教育培訓等領域。

移動電臺的音頻內容相比于視頻內容,在占用用戶時間上處于劣勢。移動電臺的優勢在于能夠解放雙手,用戶可以一邊收聽電臺一邊做事,占用的只是用戶的碎片化時間。如今的移動電臺內容豐富,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從早期充滿文藝與清新特色的豆瓣FM,到如日中天的網易云音樂,再到聚合傳統電臺頻道的蜻蜓FM、聽眾廣泛的喜馬拉雅電臺、每個人都可以自己錄制節目的荔枝FM等,都已成為電臺節目的棲息地。繼音樂、新聞、情感、交通等主題電臺后,用戶選擇收聽移動FM,首要看重的是能夠了解新聞資訊和知識,語音播報相比于文字,接納效率更高,因此更受用戶歡迎;其次有26.91%的用戶認為能夠定制內容,節約時間很重要。在海量內容的場景下為用戶定制私人內容,避免了用戶將過多的時間用于尋找感興趣的內容上。優質內容的推送和人性化操作體驗無疑是移動電臺共同追求的目標。
從用戶的情況看,目前中國在線音頻用戶男性占51.4%,以泛80、90后的上班族為主,用戶特點:追求自由、時尚、品質、潮流,擁有較為旺盛的消費需求、消費實力。此外,七成的受訪者愿意對泛娛樂類內容進行付費,其中對趣味段子、情感調頻和正能量內容等均有所期待。用戶“純聽”居多,近六成用戶有明確付費意愿。

一名乘客在杭州地鐵江陵路站印著網易云音樂廣告的柱子前駐足
喜馬拉雅FM聯合創始人余建軍認為,音頻內容折射出整個內容生態的縮影,當下人們對優質內容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而核心有三點:干貨足、人格化、娛樂化,因此,提供自身所在領域深度內容的“知識網紅”將會大行其道。
“親愛的喜馬拉雅的聽眾,你們好。我是陳思和教授。我將與我的團隊,一起來建設一門現代文學的品讀與鑒賞課程《文學與人生:中國文學大師課》。我們還邀請了著名作家王蒙、莫言、王安憶、余華、嚴歌苓、張悅然等人來參與這門課,擔任文學與人生的課程導師,用品讀與鑒賞相結合的方式,把大家帶進文學與美的殿堂。”
2018年11月正式上線的《中國文學大師課》,由復旦名師團開講,莫言、余華擔任特別導師,從魯迅的《吶喊》、沈從文的《邊城》、張愛玲的《半生緣》,到當代耳熟能詳的《白鹿原》《長恨歌》《平凡的世界》……目前在喜馬拉雅上已經播發了241期,擁有聽眾1566萬,它被所有人稱為“群英薈萃、史無前例”。
對音頻節目來說,聲音、詞語都是很重要的部分。這是個互聯網已非常成熟的時代,人的交流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也導致我們會發現“群”無處不在——家庭群、朋友群、工作群、興趣群……而個體意義上的人,不管承認與否,在今天其實都已是個非常模糊的概念了。
在這樣的背景下,探討文學跟個體的關系以及處境,或許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文學意味著什么呢?出版界的人會說,現在文學書是最難賣的,文學的讀者越來越少,多數人都拿著手機不停刷,可能只對幾百字的內容有耐心。但是,也正是在這樣一個時代里,那些仿佛置身汪洋大海中的孤島般的個體才更需要文學。
不光是文學,當知識消費的浪潮蔓延到電臺領域,已入局的內容提供方包括:一是專業的IP內容商,如主打精品付費的課程性節目《中國文學大師課》,以及文學作品版權方的音頻轉錄即有聲書;二是團隊化運作,名人影響力為主導的媒體人,如羅永浩、樊登、郎咸平、白先勇等;三是UGC形式的自媒體主播,憑借優質內容打響個人品牌并聚集大批粉絲,如加州101、靜說日本、大內密探等。
快節奏的工作生活,個人時間被極大壓縮,“充電”很悖論地變成一件耗費體力的事情,知識電臺的興起或許印證了這種現象——人們在追求更加有效的時間利用方式。事情既然不能一件一件地做,那就幾件一起做吧,“伴隨性”治愈的或許只是現代人在“沒時間”與“自我提升”之間搖擺不定的焦慮感。
在2019年12月31日,APP《邵恒頭條》第157期課程中談到《時代》雜志公布了一個重磅榜單,評選出了在過去10年中,最具影響力的十款電子設備,包括大疆的Phantom無人機、亞馬遜的智能音箱Echo、任天堂的Switch游戲機,甚至還有特斯拉的Model S電動車。
其中蘋果是唯一一個有多個產品上榜的品牌,比如蘋果2010年發布的iPad、2015年發布的蘋果手表,都榜上有名。
但要說哪個產品上榜最讓人意外的是蘋果無線耳機,Airpods。
不知道你還記不記得,2016年Airpods剛剛推出的時候,飽受吐槽和嘲諷,因為長得奇怪,看起來又很容易丟。

可是,在2019年10月,蘋果公布了第四季財報后,人們赫然發現,Airpods竟然成了蘋果所有產品里增長最快的業務。今年,這款產品預計將會創造150億美元的銷售額。
在過去四年中,Airpods是怎么實現逆襲的呢?
邵恒看了《經濟學人》去年12月的一期雜志,里面有一篇文章專門分析了Airpods的成功。這篇文章指出,Airpods成功不僅僅在于產品設計,更在于它捅破了一個一直被低估的商業化空間:耳朵。
耳朵經濟,是邵恒推薦給大家在2020年關注的一個年度主題。她結合《經濟學人》的文章說,耳朵到底有什么商業潛力。從總體的音頻內容市場來看,中國毫無疑問會是全球最大的市場。于是就有了以下的結論。
國內的一家播客公司荔枝,2019年在納斯達克提交了上市招股書。招股書里一般都會對行業進行嚴謹的調研分析,招股書里對音頻市場的分析:
在接下來的5年里,這個用戶數字將會漲2倍以上,達到9億人的規模。剛開始看到這個數字的時候是很驚訝。9億人,這意味著,在未來每3個中國人當中,有2個都要聽音頻產品。
但是仔細看看這背后的分析,你會發現可能真有這個潛力。
第一,隨著5G到來,物聯網肯定會經歷爆發期。各種智能家居設備、智能車等物聯網產品,會讓音頻內容的使用場景一下子多起來。就拿智能音箱這一個設備來說,5年后,智能音箱的數量會是今天的7倍以上。
第二,在互聯網現有用戶當中,音頻用戶的滲透率并不高,只有45.5%。什么概念呢?在互聯網用戶中,音樂內容和游戲的滲透率都在80%以上,視頻的滲透率也高達73%。所以,音頻45.5%的滲透率是很低的,這也意味著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第三,現在音頻內容和人工智能、大數據科技結合得還比較少,比如說給用戶的智能推薦、廣告的智能分發等等。未來如果能有這樣的結合,無論是用戶互動還是收入模式,都有可能會上一個臺階。
基于這些原因,中國的線上音頻市場可能還有很大的擴展空間。2018年,音頻市場的市值是110億元人民幣,到5年之后,這個數字預計會乘以6。
就在今年以官網形式正式公布的第104屆普利策新聞獎,與往年不同的是,本屆普利策獎在原有獎項的基礎上新增了“音頻報道獎(Audio Reporting)”。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全世界的信息傳播方式都在發生快速而深刻的變革,普利策獎的這一調整也可看出評委會對新媒體生態所作探索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