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黨雙忍
一個生態系統,也是一個生物體系、一張生態網絡。比如秦嶺生態系統,就是由4000種植物、600種脊椎動物和無數昆蟲、微生物構成的秦嶺生物體系、秦嶺生物網絡。生物互聯網流動的信息,包括陽光、溫度、空氣、水、土壤、風、生命……而生命信息刻錄于DNA中,在世代繁衍演替中復制綿延。一個物種,如同一根網線。一個物種丟失,如同一根網線缺失,必然影響生態網絡穩定和生物體系功能。
自然生態系統中的生物體系,有植物、動物、微生物(簡稱“三物”),“三物”以食物互聯互通,構成了特色的生物互聯網,也是生態物聯網,無序而又有序。在生物體系中,植物是生產者,動物是消費者,微生物是分解者、還原者(簡稱“三者”),生產—消費—分解—再生產—再消費—再分解,這一循環往復、生生不息的過程中,太陽能提供了最根本的動力,而生物物質和生態信息在不斷轉移和傳遞。
在生物互聯網中,食肉動物處在食物網的中心和食物鏈的頂端。食肉動物的食物是動物,而動物的食物是植物,植物的食物是水、土壤、空氣、陽光,營養元素包括碳、氧、氫,氮、磷、鉀、鈣、鎂、鋅、硼……也可簡而言之,光、熱、水、氣、土,這些“自然因素”是自然帝的原創設計,常被稱之為“自然條件”。

一列動車組列車駛過漢中市漢江濕地
生物鏈也是食物鏈,生物體系也是經濟體系。自然生態過程從植物開始,而植物生產開始于自然條件。自然條件決定了植物群落結構,而植物群落結構決定著動物、微生物種群結構,以及生物體系和生物網絡結構。松樹較能適應土層較薄的自然條件,因此常在山頂陡坡生長,而櫟林常存在于土層較厚的低平山地。地球表面的自然生態空間,并不是勻質空間,常常因自然條件差異,包括降水、海拔、坡度、坡向、土壤、土層等等,而表現出空間差異,并形成一個又一個“小生境”。在“小生境”里,多樣的植物與多樣的動物、微生物互聯互通,匹配契合,自成生物體系和生態網絡。植物不能像動物一樣遷移,但是,攜帶植物生命信息的種子會在自然力,包括水力、風力、動物遷移力的作用下,從一個“小生境”遷移輸入到相鄰“小生境”,并進行群落建構,從而改變原來的生物體系,推進生物網絡變格和生態系統演化。一般而言,個體小繁殖快的動植物率先到達,個體大繁殖慢的動植物晚期到達,但終究成為主導建群物種。生物是有壽命的,生物群落也是一樣,主導建群物種死亡時,意味著生態位空缺,開始生物群落重建的進程。生長、均衡、衰亡、重組,生態過程一再演替,周而復始。采伐、放牧等人為干擾和火災、風災等自然干擾,可能改變自然演替過程。隨著生物群落中植物種類變化,動物種類隨之變化。由于人類總是采伐“好的木料”、牛羊采食“好吃的草”,必然使“好的”植物失去競爭優勢,直接導致森林草原不能保持“好的”生物體系和“好的”生態網絡,并走向“壞的”方向。
生物體系的總產出量,就是生態網絡的生產力,也稱之為自然生態力。自然生態力決定于自然條件。如果自然生態空間的自然條件好,意味著供給植物的食物充足,植物發展充分,從草叢到灌木再到喬木,不斷向高級階段發展,呈現植物種類豐富多樣的態勢,同時,也意味著供給動物的食物充足、發展充分、種類豐富,生物體系發育完整,生態網絡頓厚堅實,生態系統穩定高效。自然條件好的生態空間,對人類干擾具有較強的耐受性,自然修復能力強、周期短。相反,如果自然條件不好,則意味植物食物不足,種群稀疏、結構簡單,生態網絡敏感脆弱,生態系統缺乏活力,對人類干擾也就缺乏耐受性,自然修復能力差、周期長,這也是導致土地沙化、荒化的一個重要原因。不同地帶的自然景觀,其初始差異,多源于自然條件。陜西綠色版圖南北呈帶狀分布特征,主要是自然條件差異所致。

人類社會系統深刻影響了自然生態系統,從自然條件,到植物群落,再到動物種群,生物體系和生物網絡。生態空間萎縮、生物物種減少、生物網絡殘破,都是人類社會系統膨脹過度提取自然生態系統資源造成的嚴重傷害。生態系統中的生物體系和生物網絡,具有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維護生物多樣性等生態功能,損傷生物體系和生物網絡就是減損生態功能,必然招致生態災難。生態保護修復,就是要修復受傷的棲息地,受傷的生物體系和生物網絡。生態保護修復,就是要從保護修復自然條件開始。在特定的自然生態空間上,宜林則林,宜草則草,重建植物群落,推進綠色革命,林木草叢招引動物、發育微生物,三者齊聚、三物并生,相互適應,共同進化,把自然因素轉變為生態產出,形成有活力、可持續的生態系統。
在人類社會系統出現以前,地球生物圈原本是一個原生的自組織的自然生態空間。當農業文明出現后,人們清除了河流塑造的低地平原、平緩丘陵、河谷坡腳上的原生植被,種植莊稼、飼養家畜,田園、果園、菜園、棚圈、村舍……形成了以農業生態系統為特征的農業空間。需要特別指出,人工栽培的經濟林、用材林,不屬于自然生態系統,而屬于農業生態系統。工業化、城鎮化以來,礦產業、加工業、貿易業、服務業興起,住宅、學校、醫院、工廠、商場、公園、銀行、機關、街道……形成了以城市生態系統為特征的城鎮空間。自然生態空間是自組織和自給自足的國土空間,而農業空間和城鎮空間是需要大量外部資源輸入的國土空間。因此,交通道路、給排水渠道、輸油汽管線、電力通信網線……遍地穿越,形成了特別的線性空間。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線性空間其實就是不同空間的鏈接。然而,后發的農業空間、城鎮空間、線性空間侵蝕侵占、分離分割了原生的自組織的自然生態空間,由此導致自然生態空間碎片化、島嶼化,并且形成了不同國土空間上迥然異樣的景觀面貌。
依法設立各類自然保護地,就是依法鎖定了殘留的、也是幸存的碎片化、島嶼化的自然生態空間。陜西秦嶺范圍內,從1960年代設立太白山國家自然保護區起步,目前已建立各類自然保護地118個。各類自然保護地,無論是自然保護區還是自然公園,皆是依法鎖定的自然生態空間中具有原真性的“區塊”。中國生態保護事業中,已經走過了區塊保護階段,目前已經進入區塊鏈保護階段。所謂區塊鏈保護,就是把眾多的碎片化、島嶼化的保護區塊鏈接起來,形成互聯互通互惠的空間更大的自然保護地。區塊鏈中的生態空間,是依法鎖定的不可分割不可轉用的永久生態空間。
進入新時代,國家公園成為中國實施最嚴格保護政策的自然保護地,同時也是中國實施區塊鏈保護的自然保護地。設立國家公園,就是把碎片化、島嶼化的自然保護區塊鏈接為一個更大空間的自然保護地。建設秦嶺國家公園,就是把秦嶺范圍內已經設立的若干自然保護區及其周邊的生態空間鏈鎖成一體,實施整體性保護、永久性保護。
其實,在人類生態保護史上把一座山脈進行整體保護的第一例法規,就是《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新修訂的《條例》中,在核心保護區和重點保護區設計上,比較好的體現了區塊鏈保護的原理。比如,秦嶺的核心保護區,可以分為兩個部分(1)保護區塊,包括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的核心保護區、世界遺產、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自然保護區一般控制區中珍稀瀕危野生動物棲息地與其他重要生態功能區集中連片需要整體性、系統性保護的區域;(2)保護鏈接,實際表現為“海拔2000米以上區域,秦嶺山系主梁兩側各1000米以內、主要支脈兩側各500米以內的區域”。

瀛湖翠屏島
繼而言之,生態保護紅線范圍內的生態空間,則是更大范圍的區塊鏈保護。生態保護紅線的確定,本來就體現了區塊鏈保護的原理。生態保護紅線范圍內的生態空間,其實就是永久生態空間。永久生態空間,包括兩類(1)生態功能重要區域: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維護、水土保持、防風固沙等;(2)生態環境敏感脆弱區域: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石漠化、鹽漬化等。這兩類區域也是兩類空間,進行空間疊加后,一并劃入生態保護紅線。永久生態空間涵蓋所有國家級、省級禁止開發區域,以及整合優化后的各類自然保護地。
建立國家公園體制,整合優化自然保護地體系,生態保護紅線勘界落地,后浪推前浪,后浪高前浪,這標志著中國自然保護事業正在進入區塊鏈保護新時代。
永久生態空間是生態空間的核心部分,在永久生態空間之外還有一般生態空間。一般生態空間與永久生態空間互聯互通,構成了相對完整的自然生態空間,也構成了更大空間的生物互聯網、生態物聯網和區塊鏈。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蘊涵的真理力量,在于“綠水青山既是生態財富,又是經濟財富”。綠水青山就在生態空間,不是被獨占獨享的財富而是共有共享的財富。“綠水”是“青山”的生態產出,而“青山”是“山清水秀”生態空間的“表征”。食物和纖維是農業空間的產出,工業品和服務品是城鎮空間的產出。城鎮空間需要農業空間提供的食物和纖維,而農業空間和城鎮空間皆需要生態空間產出的水、空氣、景觀等生態產品,以及生態空間提供的消納生產、生活廢棄物的生態服務。生態空間是自組織空間,并不依賴農業空間和城鎮空間,而農業空間和城鎮空間卻依賴于生態空間。生態空間所提供生態產品和生態服務的規模與質量,取決于生態空間的規模與質量。因此,要保持三大國土空間互聯互通、適量匹配,實現需要與供給之間的平衡。就好比一棵大樹,要獲得持久的生命力,就要在樹根、樹干、樹冠之間保持均衡協調的生長能力。事實上,經過長期開發,農業空間和城鎮空間過度擴張,嚴重透支了生態空間的自然資本,減損了生態服務功能。如何合理規劃三大國土空間,已經成為可持續發展最重要的生態考題。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新時代林業人奉綠水青山之命,舉生態空間之治,把生態空間上的綠色革命引向深入,全面提升生態空間的服務功能,就要深刻認識和精準把握生物互聯網、生態物聯網、區塊鏈保護規律,這是自然生態空間治理的根本依據。
萬物互聯,自然永恒。我們需要“好的”自然,而不是“壞的”自然。小心翼翼的崇拜自然、敬畏自然,也許自然永遠是“好的”,我們可永享自然之利。人類與自然同處一個地球生物圈,同在一張生態物聯網,人類活動會在生態系統中產生因果鏈式反應,師法自然、道法自然、法法自然,也許就是我們永享自然之利的聰明智慧。
自然永恒,萬物有靈。巍巍乎,蕩蕩乎,已故先祖有亡靈,世間萬物皆生靈。生靈即神靈,居住于植物、動物、微生物體內,刻錄于DNA之中,與河山為殿,與日月為伴,與宇宙洪荒共享綿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