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強,萬永周,李天泊,馮 銳,閆新龍
(中國礦業大學 化工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迅速發展,師資水平和國際化程度不斷提升,來華留學生數量與日俱增。據統計,僅2018年就有來自196個國家和地區的49萬余名國際生選擇了來華留學,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三大留學目的地國(亞洲第一)。伴隨來華留學生數量的不斷增大,如何做好來華留學生培養工作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面臨的重要課題和艱巨任務[1-2]。雙一流建設和教育國際化的總體目標迫切要求我們升級教學形式、強化教學改革,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留學生培養方案,進而統籌推進來華留學生培養與我國本土學生國際化工作[3-4]。實踐教學側重實際應用能力的提升,是融合理論知識和應用技能的有效途徑,是高素質工程技術人才培養的重要和必備環節[5]。實踐教學中應強調理論聯系實際,提供給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和平臺,目前我國高等教育中實踐教學是較為薄弱的環節,尤其是針對工程專業來華留學生的實踐教學體系尚未建立,相關教學模式和方案亟需探索和改革。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各種網絡交流工具如釘釘、騰訊會議、雨課堂等應運而生,這些軟件和平臺極大地豐富課堂的形式和內容,尤其是在保障疫情期間的教學活動上面發揮了極為關鍵的作用,做到了“停課不停學”[6]。然而,在疫情后期,如何很好的結合這些軟件平臺做好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如何利用這些軟件平臺服務于學生參與性較強的實踐教學?如何將這些最新的技術融合于來華留學生的實踐教學?上述問題值得高等教育工作者深思,只有不斷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和改革教學模式,才能更好地全面提升學生素質,真正做到教育國際化。本文以化工專業來華留學生的實踐教學為切入點,探索了包括線上線下混合、中外學生共訓、校內校外實習基地組合、產學研聯合、現場仿真結合、聽課授課角色互換等多元融合、多形聯動的實踐教學模式,以期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來華留學生的培養水平,從而助力我國“雙一流”和“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7]。
當前我國工程領域來華留學生主要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亞洲、非洲等居多,歐美地區較少。受所在國家教育水平所限,來華留學生總體工程理論基礎薄弱,對數理規律的認知有待進一步提升[8-9]。同時,由于教育理念不同,化工來華留學生普遍不愿意接受課下書面的作業和測驗,而對課堂上的互動提問興致較高。來華留學生語言水平不均衡,絕大部分留學生不懂漢語,聽說讀寫能力均較差,而大部分留學生能夠使用英語進行口頭和書面交流,少部分留學生既不能使用英語交流也不懂漢語,只能靠肢體語言示意,存在溝通障礙。
相比于理論課,來華留學生對實踐課更感興趣,尤其是去校外企業實習或室外活動時表現較為積極,能夠提出很多寶貴問題或建設性意見。基于來華留學生的特點,選用或構建針對性的教學模式對提高來華留學生培養水平至關重要。
我國傳統實踐教學多在校外合作企業實習為主,形式較為單一;參加實習的主體多為同一年級的同一班級或幾個班級學生,較少有跨年級、跨國別的混合,由于實習個體之間大多相互熟知,這種固化的實習方式不利于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沒有挖掘出實踐課程本身在組織形式和內容的優勢,也不利于學生間朋友圈的拓展和交際能力的提升;多數企業技術人員不具備英文授課能力,因此,留學生群體在以漢語主導的傳統實踐教學中存在語言障礙,降低了留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實踐教學質量;傳統化工專業的實踐教學教材多以中文編寫,缺乏與之配套的英文教材,導致留學生在進行實踐課程時只能依賴翻譯軟件,將中文教材翻譯成英文然后再理解相應知識點,費時費力且存在由于翻譯不準確而導致的認知偏差;傳統化工實踐教學的考核以平時表現結合實習報告為主,缺乏定量標準,而留學生撰寫實習報告存在語言問題,相關英文參考資料較少。
上述傳統化工實踐教學模式在應用于留學生培養過程中存在的系列問題表明當前我國教育體系中尚缺乏針對來華留學生特點的留學生實踐模式,相關理論和機制有待完善和創新。只有從源頭上進行培養制度創新,才能真正提升來華留學生實踐教學效果、提高留學生培養水平,進而助力高等教育國際化。
多元融合模式在現代高等教育體制中越來越受到歡迎和重視,為了突破傳統教育模式的不足,我國高等教育工作者做出了諸多努力,通過不斷豐富教學模式和內容以期形成多元融合共贏的人才教育體制。例如,田豐等[10]立足于機電綜合實驗教學,綜合以授課、問題和項目為基礎的教學法,融合了基礎知識學習、項目設計、情景問題設計和小組團隊匹配等方面,通過多元融合教學有效改善了機電實驗教學質量。徐峰等[11]借助精品課、微課、教學競賽、教學改革等多種手段,構建了圍繞基礎力學的課堂教學、設計分析、實驗教學、教學競賽等多元融合式教學體系,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和思維習慣,形成了“環境-過程-結果”一體化有效教學模式。
多元融合的核心在于基于學習主體的特點,綜合運用多種教學形式和手段,采取差異化和針對性的教學模式。其主要目的在于調動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間的積極性,形成協同共贏效應,從而提升教學質量和水平。
工程領域的實踐教學是實現多元融合協同共贏的良好載體。區別于傳統理論教學,實踐教學更適合開展多樣化、差異化模式,尤其是針對來華留學生這一特殊群體。深入分析留學生群體的特點,結合中國國情和本土學生的需求,探索來華留學生培養路徑,是實現教育國際化和完善來華留學生培養的必由之路。而結合近期高等教育出現的線上線下多元融合的新模式,思考如何將之應用和服務于留學生教學,對于突破來華留學生教育壁壘無疑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多元融合包含了線上線下混合、中外學生共訓、校內校外實習基地組合、產學研聯合、現場仿真結合、聽課授課角色互換等多種可能的形式,具體應采取何種形式沒有固定法則可循,應根據學習主體的不同而靈活處理,但是這種多元融合協同共贏的理念應植根于教育工作者的教學實際中,只有這樣才能最大程度的激發學習主體的積極性,產生顯著的教學效果。中國礦業大學化工學院一直致力于提高來華留學生培養水平,不斷思考和創新留學生教學模式,以下將介紹我校在多元融合協同共贏視域下,針對化工來華留學生培養所進行的一些教學探索工作,以期為化工來華留學生培養提供借鑒。
中國礦業大學化工系實踐教學團隊立足于我校來華留學生實際,在多元融合多形聯動思想指導下致力于實踐教學模式創新和改革,在化工來華留學生實踐教學方面積累了一定經驗。如圖1所示,我校多元融合式化工來華留學生實踐教學囊括了線上線下混合、中外學生共訓、實習基地共建、產學研一體化和教學資料共享等多種形式,各種元素交叉融合、取長補短,以期形成協同共贏效應,提升留學生實踐教學質量。

圖1 多元融合式化工來華留學生實踐教學培養機制
疫情期間,我校化工專業部分留學生在校內,也有部分通過滯留海外無法返校,疫情防控的特殊階段給現場實習帶來了巨大挑戰。我們響應國家號召,在嚴防嚴控的前提下,組織在校留學生在實習基地進行線下現場實習,同時采取直播方式,組織不在校學生進行線上實時觀摩,形成線上線下混合聯動的實習模式。在實際操作中,我們鼓勵線上線下間的互動交流,開啟實時網上討論室,力保線上學生的參與熱情和實習效果。
為了克服前述來華留學生存在的語言障礙,我們組織了化工專業中外學生共同進行實踐訓練,讓中國學生積極幫助來華留學生克服語言問題。我們按照實習工藝將中外學生混合分組,鼓勵中外學生間的交流互動并將互動情況計入最終實習考核,這種中外學生共訓模式極大地提高了來華留學生的實習熱情,也有效地解決了他們在實習過程中可能遇到的細節問題。同時,我們還將化工專業大三留學生的生產實習與大二留學生的認識實習進行了有機結合,一方面通過不同年級學生的交流互動提升實習效果,另一方面讓學生之間相互認識,提供給他們相互了解、加深友誼的機會有利于解決留學生由于遠離家鄉而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
我校與化工企業(特別是煤化工企業)合作,共建了多個校外實習基地,可供來華留學生進行認識和生產實習。同時,我們在校內也建設了60萬噸/年煤制甲醇半實物仿真實訓系統,可以方便地供來華留學生使用,極大地彌補了校外實習基地的不足。尤其是在疫情期間,學生外出實習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而校內實習基地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使特殊時期的實踐教學得以順利開展。根據煤制甲醇包括的氣化、變換、凈化、甲醇合成和甲醇精餾等五個工段,我們將參加實習的中外學生對應分成了五個小組,這種中外搭配的小組式實習使實習任務更加明確、小組成員間配合交流更具體高效。通過校內校外實習基地的綜合實訓,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面,也加深了他們對化工企業的了解和認知,顯著提高了實踐教學的綜合質量。
隨著技術進步和創新形態演變,產學研結合是當今社會發展的創新形式也是順應經濟科技一體化趨勢的必然要求。在化工專業型人才培養中,實踐教學更適合也更容易與產業和經濟相結合,因此,我們在留學生實踐教學中有意識地增加了項目設計環節(project-based program),結合煤制甲醇工藝,讓學生查閱最新科技文獻,圍繞煤制甲醇全流程中的某一工段進行仿真模擬,在給定參數要求下,完成工藝設計。這種基于項目設計的實踐任務激發了學生的創新熱情,并且能夠督促學生熟悉仿真模擬軟件操作,在實踐教學中切實向學生灌輸了產學研一體化的意識。
前已述及,在實習中我們采取了中外學生混合式小組教學的模式,小組內和小組間我們倡導資料共享,互幫互助。在實踐教學過程中遇到只有中文教材時,鼓勵中國學生在小組內發揮模范帶頭作用,為有語言障礙的留學生做好翻譯工作。同時,要求帶隊老師盡量使用英文或雙語講解,提升來華留學生的實習體驗。根據實習過程中暴露出來的問題,我們及時更新教材內容,并籌備出版英文教材,做好化工來華留學生實踐教學教材完善工作。這種教學資料共享的氛圍有利于學生間的團結互助、共同進步。
我校運用的多元融合、多形聯動的實踐教學模式,得到了留學生的認可。采用多元融合式教學方法來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綜合實踐及創新能力,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興趣,有利于提升來華留學生的實習體驗,在中外學生間產生了協同共贏效應、取得了顯著的教學效果,多元融合式實踐教學是來華留學生培養模式的有益探索,但仍需進一步完善和體系化,進而更好地提高來華留學生的培養水平,助力我國“雙一流”和“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
提高來華留學生培養質量是目前我國高等教育面臨的重要課題,也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必然要求。本文基于我國化工來華留學生的具體實際,提出多元融合式實踐教學思路,利用線上直播輔助線下課堂授課、組織中外學生共培共訓協助留學生克服語言障礙、與企業共建校內和校外實習基地、結合產業需求融入項目式課題促進產學研一體化、鼓勵中外學生資料共享推進留學生教材建設,通過上述一系列實踐教學探索工作,完善現有留學生培養體系,以期達到協同共贏效果,切實提升來華留學生培養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