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晨陽

近年來日本防務費用經過“九連漲”后,創下5.4898萬億日元(1美元約合105日元)的歷史新紀錄,其中新增部分大都用于采購武器。但日本媒體盤點后卻發現,同期日本防務產業日漸蕭條,數十年來努力打造維系的武器產業鏈甚至有斷裂的危險,主要原因是日本防務裝備采購費用大都被美國吸干了。報道總結稱,日本要解決當前的困境“只能自立”。
四成防務企業出現虧損
《日本經濟新聞》9日稱,日本三菱重工近日從日本防衛省接到研發下一代戰斗機的委托,將以日本和海外企業攜手的形式推進開發。它將作為現役F-2戰斗機的后繼機型,力爭于2035年實戰部署。報道承認,該戰機項目的研制備受日本各界期待,因為如今日本防衛產業在技術方面受制于美國,在預算方面受限于日本政府,因此有必要借此次戰機的開發擺脫“不賺錢的防衛”并創造走向獨立的契機。
報道還披露,此前日本航空自衛隊的戰斗機選定和開發均由美國主導,發動機等核心零部件也依賴美國。即使日本想推進裝備國產化,美方也不會提供技術信息,因此日本提升技術實力的機會有限。隨著三菱重工成為新戰機的開發主體,日本各界期待此舉“有助于加強防務產業基礎”。
之所以日本對這次新戰機研制如此重視,在于日本防務產業正面臨嚴峻考驗。二戰結束后,日本政府從戰爭廢墟和美國的強力壓制中,費盡心機地重新組建起基本完備的軍用裝備研發產業鏈,能自行研制生產包括坦克、驅逐艦、戰斗機、導彈等各種先進武器。盡管這些日本自制裝備造價高昂,甚至比國際軍火市場上同類武器貴上數倍,但日本歷屆政府仍咬牙堅持采購,目的就是要維系完整的軍工體系。
然而如今日本多年苦心經營的防務產業鏈遭遇空前危機。據統計,4000多家日本防務相關企業中,已有約四成出現虧損。例如日本防務采購總額排名第七的工程機械制造商小松公司,2019年就因為“難以盈利”,被迫停止為陸上自衛隊研制輕型戰術車輛。2020年6月,三井E&S控股(原三井造船)也宣布將護衛艦等軍用艦艇業務出售給三菱重工。
“防衛預算被美國吸走”
據共同社統計,日本近年來防務預算已經“九連漲”,其中新增費用的大部分都用于采購先進武器。那為何日本防務產業卻面臨嚴重萎縮的局面呢?
盤點日本新采購裝備可以發現,其中大部分都是美國貨。據統計,近年來日本已陸續采購F-35系列隱形戰斗機、“魚鷹”傾斜旋轉翼飛機、KC-46空中加油機、宙斯盾雷達等大批美國裝備?!度毡窘洕侣劇贩Q,原本采購美制武器并不會對日本防務產業構成威脅,因為此前日本通常采用美國授權、日本防務企業本土化生產的方式進行,雖然日本方面要為此支付授權費,但日本可以借機掌握相關技術,而且還能推進零部件的國產化率,有助于加強日本防務產業技術基礎,屬于“雙贏”。
但近年來美國采用“對外有償軍事援助(FMS)”方式的合約急劇增加。FMS是指在出口包含重要機密的裝備時,由美國政府出面推進合同的政府間交易。根據FMS合同,裝備價格由美國政府說了算,日本還需要提前支付貨款。美方掌握著交易的主導權,并不規定提供裝備品的時間,有時還會變更合同內容。例如2017年日本會計檢察院就發現,日本引進的F-35A隱形戰斗機上并未搭載原定采用的日本零部件,原因是向日本廠商供貨的美國造材料出現延期。更要命的是,按照FMS規定,美方也不再提供授權模式,日本防務企業無法從中積累技術。
據統計,2011年度日美政府之間的FMS采購額為431億日元,2016年度猛增至4858億日元,2019年度更是高達7013億日元。從事日本防務產業的大型重工企業相關人士曾自嘲地說,“新增的防衛預算,又被美國給吸走了”。在此情況下,日本直接進口的美制裝備所占比重不斷提高,本國防務產業的份額正在萎縮。
擺脫美國控制?恐怕很難
日本《丸》雜志曾分析稱,同為美國亞太盟友,韓國通過引進美國、英國、德國等不同國家的武器零部件再消化吸收的辦法,不但研制出多款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先進裝備,而且已在全球軍火市場上占據相當份額。而日本在防務產業領域過于依賴美國,在美國的刻意打壓下,日本武器的市場競爭力非常有限。例如日本F-2戰斗機研制之初就多次受到美國的擺布。20世紀80年代,日本準備研制新一代先進戰斗機,并試圖通過該項目大幅提高日本航空工業的實力。但美國迅速對日施壓,要求日本直接購買美制戰斗機或者按許可證生產美國的設計。幾經談判,雙方才達成聯合研制新戰機的協議,但美國隨后又在研制中拒絕提供核心技術,不但導致研制費用嚴重超標、進度屢次拖延,而且美國還有意限制其作戰能力,防備日本出口F-2影響美國軍機的海外銷售。
正是由于之前美日合作研制武器的“不愉快經歷”,這次三菱重工在下一代戰斗機研制項目上,并沒有把解決自身技術儲備不足的希望都寄托在美國身上,也考慮引進歐洲企業共同研制。但外界普遍認為,日本防務產業恐怕很難擺脫美國控制。▲
環球時報20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