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工業化、城市化的不斷發展,生態問題也日益突出。在生態環境保護中,吉林省相關部門付出了諸多努力,取得了明顯成效,但是仍舊存在很多問題。解決環境保護問題,需要各級政府進一步提高環保意識,建立更加完善的責任機制,把生態環境保護措施落到實處。同時,政府也可以與企業建立定向合作,利用大數據技術等先進手段對生態環境進行監測,提升生態環境監測水平。
[關鍵詞]生態環境保護;現狀分析;原因分析;相關建議
[中圖分類號]X321
[文獻標識碼]A
生態環境與人類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人類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來換取社會經濟的發展。吉林省土地面積約8.74萬km2,其在森林方面的自然資源相對豐富,森林的覆蓋率一直位居全國第四,中西部的農田和防護林區就是構成我國“三北”農田和防護林區生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生態保護極其重要。本文對吉林省存在的空氣污染、水資源污染、森林植被的破壞等生態環境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關建議,以期為吉林省生態環境保護提供參考。
1吉林省生態環境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吉林省以保護和建設“生態吉林、魅力吉林”為建設目標,其主要建設目的就是在保護和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同時提高對生態環境資源保護的社會責任意識,從而加強集體經濟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聯系,最終徹底地落實黨和國家的綠色可持續發展戰略。但是,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科技的進步、城鄉的不斷協調發展,對于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也愈來愈薄弱。有些地區相繼出現了空氣污染、水資源污染、森林植被的不斷開墾、水土流失等環境問題,嚴重危害了城鄉居民的健康水平。
1.1空氣質量問題堪憂
吉林省氣候高寒,一年之中需要燃煤供暖的時間長達半年之久,煤炭排放的顆粒污染物和氣態污染物對空氣質量產生較大影響。每年秸稈焚燒產生的顆粒物與煙塵混合,冬季在冷暖交替形成逆溫層、近地面風力較小的天氣情況下,污染物堆積,難以排出,極易引發霧霾。中西部地區多出現沙塵暴現象。除自然原因,吉林省作為傳統工業大省,能源工業占比較大,在發展經濟的前期缺乏環境保護意識,空氣排放污染物超過大自然自凈能力,近年來空氣污染事件頻發且范圍逐年擴大。長期處于空氣污染環境,嚴重損害人的身心健康,空氣質量問題刻不容緩。
1.2水污染問題日趨嚴峻
隨著現階段人口的增長、農業以及工業的飛速發展,農藥以及工業廢水不經處理地排放,導致水資源受到了嚴重的污染。因此,水資源保護的問題刻不容緩。農村地區的主要上游河流都已經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例如:松花江是吉林省吉林市的一條母親河,然而近些年來被不斷地污染,水體中的氮、磷、鉀等化合物含量已經嚴重超標。這些污染現象的出現,導致了不可逆轉的后果。我們應該以此為戒,及時地采取行動。
1.3森林植被不斷被破壞
查詢相關資料不難發現,目前吉林省仍然是我國重要的畜牧業和森林資源的生產基地之一。然而,近些年來農民們為了追求經濟效益而大批量的砍伐樹木,開墾荒地進行種植,以獲取更多的利潤。森林植被的不斷破化與這些行為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例如:草原上牧民的過度放牧,使各類植被過度破壞,造成了水土流失,間接地影響了各類農作物的產量,從而導致了經濟損失。
1.4水土資源流失嚴重
當地的村民為了更好地發展經濟收益,不斷地開墾荒地。隨著村民開墾荒地的規模和數量的不斷增加,森林草原植被的覆蓋范圍愈來愈少。也就出現了水土的不斷流失、農作物種植產量的持續性下降等問題,導致土地“三化”問題愈來愈嚴重。我們不應以破壞自然生態為代價,去追求經濟方面的收益。同時,政府部門也應該出臺相關的政策,鼓勵引導農民去學習不同的技術,實現多方面的經濟收益。
1.5工業污染加劇
隨著經濟和科技的不斷進步和發展,為了能夠取得更好的社會經濟效益,一些政府部門為了更好地促進“城鄉一體化”、提高吉林省農村的工業總產值,不斷地進行招商引資。通過在一些農村邊遠地區投資開建大型工廠項目,來帶動當地的農村社會和經濟的進步和發展。但是,投資者往往忽視了農村生態環境問題。對于興建工廠過程中所排出的工業廢氣、廢水等重要的污染源,沒有嚴格進行有力的環境監管,間接地導致了工業污染的產生。農民開辦的養殖場由于缺乏專業知識,不能有效的進行污染防治,例如:禽類的尸體不能進行無害處理,糞便直接排入河流,造成水資源污染等。政府部門可以從根本上解決污染問題,引導企業對當地農民進行定期培訓,提高農民的專業知識。
2吉林省生態環境保護措施落實不到位的原因分析
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屬于公共范疇,政府機關應該建立相關機制、出臺相關政策承擔相應的責任問題。但是我們反觀現實,部分政府機關的監管力度不夠,存在許多缺漏與瑕疵。從根本上說這是監管力度不夠、財政投入不夠、法律與道德意識不足、參與度并不高等。下文對生態環境治理不起作用的原因進行了分析。
2.1政府機關部門的素質水平有待于提升
目前,吉林省環保廳及相關執法部門的環境保護執法人員的素質水平有待進一步加強。對于吉林省生態環境保護的相關知識有待于進一步提高,同時操作能力也需要進一步提高。在向下執法的過程中,需要有良好的溝通能力。個別地區還出現了難以抵制金錢的誘惑等行為,不利于生態環境保護的監管,拉低了執法人員的整體素質,所以更要杜絕這一問題的出現。
2.2財政投入不夠
政府各項政策的下發,都離不開財政的支撐。中央政府會收取相應的稅收,這就導致了地方的稅收大幅度下降。且當地沒有特色產業來增加整體的經濟效益,最終使得農村地區投入環境保護方面的資金減少、環境配套設施不健全、環保科研資金不充足,導致了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可投入資金的減少。
2.3法律與道德意識不足
吉林省的農村地區與城市地區相比居民法律意識較弱,農村地區環境較差這也與居民環境保護意識息息相關,而城市地區環境較好,這也與城市居民素質有關。同時,道德感相對來說較低,沒有樹立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只是從金錢和利益的角度看待問題,沒有把生態環境保護的眼光放長遠。生態環境的保護既需要道德的約束也需要法律的制裁,道德與法律是保護生態環境的兩種積極的主導方式。
3相關建議
按照黨中央的相關指示,各地政府應該充分貫徹國家的各項方針。將生態環境保護納入政府工作的范疇,認清各地區的實際情況,分別提出不同的政策來解決問題。同時,應該合理地借鑒不同地區的經驗,完善相關規章制度,加大生態環境保護的宣傳力度,提高生態環境治理能力等。
3.1加大生態環境保護的宣傳力度 生態環境保護是重大問題,人人有責。要加大地方財政在生態環境保護的投入。在一些村鎮或者街道的宣傳欄上要大量投放生態環境保護的標語,積極地宣傳生態環境的保護是刻不容緩的。同時也希望我們可以充分地借助互聯網途徑來廣泛地宣傳生態環境保護的積極意義。在一些農村和偏遠地區,可以在居委會院子內設立一個相應的生態環境保護的宣傳欄,并定期組織召開有關生態環境保護的相關工作會議。對生態環境的監測分析結果以及最終報告一定要及時向居民公開,以便于接受社會公眾的廣泛監督。最終,我們要提高各級領導干部和全體公眾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環境價值觀和倫理道德水平,增強參與公共生態環境保護的自覺性。
3.2以綠色發展觀作為生態保護的支撐思想
綠色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是在國家生態環境資源的容量和自然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雙重制約下,通過有效保護自然環境和資源來實現經濟可持續、科學有序發展的新型經濟發展理念和模式。許多發達國家在其綠色發展理念的指導下,把其綠色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作為其推動本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舉措和一項基本國策。生態環境的保護發展需要正確的科學發展觀的指導和支撐,經濟的保護發展不應該僅僅是以破壞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平衡為主要代價的,而是在保護良好的生態環境中更好的發展社會經濟,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資源和家園。也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真正的造福子孫后代,真正的推動我們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
3.3提高生態環境保護的監管力度
吉林省各地級政府和相關環境行政部門也要響應我們黨中央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積極實施符合地方具體環境治理方法,更高效的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從而不斷提高人們保護生態環境的社會責任意識,同時在法律制度方面,相關部門更應加大執法力度。對于破壞生態環境的違法行為進行嚴厲打擊并規范整治。從根本上樹立環境治理的法則。生態環境保護會議的定期召開也是非常重要的,農村居民可以進行鄉鎮監督,及時地向政府和管理部門反映相關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周宏春.深刻把握與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N].中國建材報,2020-05-11(001).
[2][美]羅尼利普舒茨著.郭志俊譯.當代全球的環境與政治[M].濟南:中國山東大學出版社.2012:259-263.
[3]在吉林省長春市農村地區生態環境治理問題研究中的地方政府生態環境治理的研究[D].長春:長春工業大學,2016.
[4]朱旭.吉林省生態環境現狀及保護對策[J].防護林科技,2007(01):70-71.
[5]李珍.論文淺析當代法治中國的四種綠色經濟發展觀[J].綠色經濟學發展理論,2017(11):22-23.
[收稿日期] 2020-06-12
[作者簡介]劉子瑜(1997-),女,吉林省吉林市人,浙江海洋大學數理與信息學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