奎碧瑩 李懷瑜 昌字璽 魏詩毓 黃金平 熊若汐 鄧維杰

[摘要]大熊貓國家公園的建立,對當地社區既是挑戰,更是機遇。從鄉村振興戰略目標要求出發,以大熊貓國家公園內聯合村和草坪村為樣本,探討了通過發展社區生態旅游促進大熊貓國家公園內社區鄉村振興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鄉村振興;大熊貓國家公園;社區生態旅游;策略
[中圖分類號]F592
[文獻標識碼]A
2017年9月,中辦和國辦印發了《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實施方案(2017-2020)》,2019年10月,國家林草局發布了《大熊貓國家公園總體規劃-征求意見稿》,其中明確提出了大熊貓國家公園內“社區協調發展”的原則和體制試點要求。這為大熊貓國家公園內社區的鄉村振興工作指明了方向。“生態旅游”自1983年被提出之后,它既是一種旅游業態,更是一種手段,尤其是社區生態旅游早已成為生態保護和社區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以大熊貓國家公園內社區為對象,以鄉村振興為目標,以生態旅游為手段,對大熊貓國家公園內社區鄉村振興的策略進行了探索和研究。
1基本背景
“鄉村振興”包括了產業振興、文化振興、人才振興、生態振興和組織振興,而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核心載體和支撐。生態旅游產業作為綜合產業,將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以及科技創新等有機結合,將帶動農村旅游經濟發展,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推手之一。因此,生態旅游不僅是大熊貓國家公園有效的管理手段之一,也是當地社區實現鄉村振興的路徑之一。
大熊貓國家公園總面積27134km2,包括了四川園區、甘肅園區和陜西園區。其中四川園區面積為20177km2,占大熊貓國家公園總面積的74.4%。我們以四川園區的成都市都江堰市龍池鎮聯合村和阿壩州汶川縣三江鎮草坪村作為研究樣本,采用文獻分析法收集和梳理了相關資料,利用問卷調查和關鍵信息人訪談等方法進行了實地調研,從當地社區角度探索了大熊貓國家公園內社區鄉村振興的策略問題。
2研究結果
2.1社區旅游產業概況
大能貓國家公園建立之前,當地社區就已經存在旅游開發的情況,只是以鄉村休閑度假居多,生態旅游尚未成型。大熊貓國家公園建立后,原有的鄉村旅游基本被叫停。以草坪村為例,在大熊貓國家公園建立之前,當地有規模性的旅游產業,包括漂流、觀光小火車以及農家樂和鄉村民宿等傳統鄉村休閑度假旅游業態。大熊貓國家公園建立后,主要旅游業態全部叫停,只有部分農家樂和鄉村民宿保留下來,但規模顯著壓縮,客流量急劇下降,當地社區的產業收入明顯下降。下圖顯示了草坪村旅游收入在大熊貓國家公園建立(景區關停)前后的變化。
2.2社區鄉村振興面臨的主要問題
2.2.1產業振興方面。聯合村以農業為支柱產業,產業結構單一,居民依賴售賣獼猴桃與三木藥材等獲得主要收益,對產業振興的帶動效應小。且僅5.9%的居民職業與旅游相關,村內與旅游相關的產業僅一家農家樂,旅游產業尚待開發。
草坪村以發展旅游業為主,村內66%的居民職業與旅游業相關,但其中80%的居民參與的是農家樂和鄉村民宿,產業結構單一,缺乏特色旅游產品,沒有體現大熊貓國家公園內應有的生態旅游特點和地方文化特點。
2.2.2組織振興方面。兩個樣本村均有村兩委,社區基層組織完整。兩個社區均成立過旅游合作社(公司),但是最終村民沒有接受和參與,旅游合作社名存實亡。兩個社區的旅游開發處于各自為政、自生自滅的發展狀態。社區發展組織“空殼化”現象嚴重,組織振興非常薄弱。
2.2.3人才振興方面。草坪村和聯合村原著村民中文化水平在高中及其以上的人數僅占全村總人數的13%,外出打工人數占比30%,村民缺乏生態旅游所需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同時,兩村的旅游開發管理人員多為村干部兼任,缺少專業旅游人才的參與,致使當地生態旅游開發效率低效果差。游客到訪后,缺乏組織引導和管理,不能給游客帶來較好的體驗感。同時,由于缺乏組織管理,少數農戶私帶游客進入國家公園開展旅游活動,對國家公園的管理也是一個潛在威脅。
2.2.4文化振興方面。草坪村是漢、藏族混居社區,聯合村是羌、藏和漢族混居社區,但目前這兩個樣本村的語言、飲食、服飾及傳統節事活動等基本漢化,社區居民缺少對當地傳統文化的完整認知。雖然地處“熊貓之鄉”,但當地社區對大熊貓文化缺乏系統整理和學習,對外無法呈現,對內無法傳承,影響了社區的文化振興工作。
2.2.5生態振興方面。盡管大熊貓國家公園內社區生態環境優良,生態旅游資源豐富,但仍存在生態系統脆弱、資源利用模式粗放尤其是無序利用問題。社區對游客的管理不夠到位,對當地生態客觀上存在明顯的威脅。生態振興還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3大熊貓國家公園內社區的鄉村振興策略
鄉村振興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構成和前提條件之一。大熊貓國家公園內社區較其它鄉村而言,產業開發、人類活動、設施建設等受到更多的嚴格限制。因此,其鄉村振興的策略和路徑具有顯著的差異性。從對樣本社區的調查研究看,大熊貓國家公園內社區的鄉村振興可以嘗試以下策略。
3.1產業振興策略
發展社區生態旅游是大熊貓國家公園內社區產業振興的可行路徑。社區生態旅游的有效開發,需去同一化和發展個性化。抓住大熊貓國家公園的品牌號召力,深層次挖掘當地文化,結合區域自身獨特的生態資源優勢打造社區生態旅游產品。如,聯合村可憑借良好的森林資源打造康養度假民宿、特色大熊貓研學旅游活動等。同時,政府要著眼于小農戶與整體社區發展的有機銜接,支持部分有資金能力的社區精英先行發展,引導社區居民采用創新手段構建社區生態旅游產業鏈,擴大社區增收路徑,助力產業振興。
3.2組織振興策略
政府主導聚集當地能人引領,建立社區發展組織,聯絡有關專家培訓指導并制定規章制度,使社區組織標準化、規范化且能夠長期有效運作。重視村民對生態旅游開發的意愿與建議,加強社區組織與村民的溝通,鼓勵村民參與到社區生態旅游的決策、規劃和運行管理工作中,讓村民踐行“3R原則”(即權利、責任和回報),找到村民自身價值以推動其持續的參與,從而使社區組織服務于大熊貓國家公園內社區生態旅游產業鏈,促進社區的整體發展。
3.3人才振興策略
要發揮社區精英尤其是務工返鄉人員這一特定群體在社區生態旅游發展中的引領示范作用,凝聚本土人才的力量,整合政府和外來旅游企業的資源,逐步建立社區本土機構能力,提高社區居民總體素質。社區精英和社區發展組織要與外界專家庫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機制,不斷提高社區人才的能力和活力,尤其要讓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部門成為當地社區人才振興的堅強后盾。
3.4文化振興策略
重視社區文化建設,對于社區生態旅游的發展有百利而無一害。文化品牌是鄉村軟實力的重要保障,發展“大熊貓文化+當地特色文化”是社區的絕佳選擇,利用“大熊貓”品牌號召力傳播生態大熊貓和文化大熊貓,深度挖掘并利用當地民風民俗、歷史遺跡,將文化創意融人到生態旅游的開發中,從而有效打造高品位、可持續、有特色的社區生態旅游,增強當地的旅游吸引力和返鄉號召力,進而實現鄉村的文化振興。
3.5生態振興策略
環境教育既是社區生態旅游發展的業態之一,也是提高社區和游客生態保護意識,促進生態振興的重要手段。要基于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規劃和管理的要求,大力開展環境教育活動,讓社區居民把不破壞生態環境觀念轉變成保護自然的行動。同時,通過環境教育引導游客形成尊重自然的理念和堅持負責任的旅游行為,幫助國家公園和社區實現環境保護和資源可持續利用(尤其是不吃野味,不在野外亂采亂挖等),進而使社區生態旅游實現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可持續發展,讓生態振興的理念從社區走向社會。
4研究結論
社區生態旅游與大熊貓國家公園的旅游開發在規劃上應統一布局、協調一致;在開發建設上要體現政府主導社區參與;在產品打造上要體現多樣性和互補性;在運行管理上體現機會平等、社區精英引領;在利益分配上體現公平公正。長此以往,就能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愿景,促進大熊貓國家公園內社區的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韓俊:解讀鄉村振興戰略[J].吉林農業,2018(02):10-11.
[3]張玉鈞,薛冰潔.國家公園開展生態旅游和游憩活動的適宜性探討[J].旅游學刊,2018,33(08):14-16.
[4]薛熙明.民族社區生態旅游發展的基本原則與核心產業建設——以滇西北為例[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33(08):144-148.
[5]王玉琴.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建設及社區發展初探[J].甘肅林業,2018(03):28-30.
[6]譚楷.用好“大熊貓”這個文化品牌[N].科技日報,2016-04-01(006).
[收稿日期]2020-05-15
[作者簡介]李碧瑩(1998-),重慶合川人,在讀本科生。
[通訊作者]鄧維杰(1963-),四川成都人,教授,研究方向:社區生態旅游與自然資源(保護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