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琰芬



摘要: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新時代,具有深厚的歷史意蘊的工匠精神,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本文以工匠精神的職業素養培養體系為基礎,從課程體系改革、教學模式改革、學生管理改革等三個方面,闡述了如何構建工科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體系和保障體系。
關鍵詞:工匠精神;課程體系改革;教學模式改革;學生管理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5?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1“工匠精神”的職業素養培養體系
從技術哲學的角度看,工匠精神有匠技嫻熟、匠心獨具、匠魂崇高三個內容。所以工科高職院校學生在培養和傳承工匠精神時需要有完備的職業素養培養體系,具體如圖1所示。
職業技能素養和職業行為素養重點培養學生的匠技,職業文化素養和職業道德素養注重培育學生的匠心,職業理想素養和職業心理素養旨在淬煉學生的匠魂,形成一個系統的“工匠精神”職業素養培養體系,讓工科高職學生在步入崗位之前具備“工匠精神”,走出一條自己的職業之路[1]。
2 工匠精神融入的課程體系改革
課程體系是指同一專業不同課程門類按照門類順序排列,是教學內容和進程的總和,課程門類排列順序決定了學生通過學習將獲得怎樣的知識結構。課程體系是育人活動的指導思想,是培養目標的具體化和依托,它規定了培養目標實施的規劃方案。自2016年“工匠精神”提出以來,很多高職院校都做出了積極響應,但是,真正將其完全融入課程體系的不多。有的高職院校直接開設一門課程“工匠精神”,有的要求在思政課程中增加一個新的課程項目來講解工匠精神,作為課程體系對工匠精神的體現,筆者認為這些都是不夠的。
2.1 職業化的課程體系
工科高職院校專業開設投入高,各類實驗實訓設備價值高,很多專業存在船大難掉頭的問題,這就需要考慮在現有基礎上更好地適應環境變化。可以采用“五階段循環”模式,對課程體系的職業化情況進行動態修正,具體過程如圖2所示。通過不斷對課程體系的修正優化,保證專業的職業教育與企業的崗位需求對接,實現職業技能素養培養;保證各類通識課程與時代發展現狀保持對接,實現職業文化素養培養。
2.2 分層閉環的思政教育體系
思政教育在工匠精神的職業素養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職業道德素養和職業理想素養培養的主陣地。思政課程是工科高職院校各個專業的必修基礎課程,擔負著引導學生價值取向、培養學生的社會公德心、塑造學生的家國情懷等重要使命,是最基礎層次的思政教育體系。但是只依靠思政課程是無法達到立德樹人的目標,更無法達到職業道德素養培養的目標。所以,從2014年起,將德育納入教育綜合改革重要項目,逐步探索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轉變,在思政課程的基礎上把思政教育融入到各類專業課程的教學實踐過程中,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理想素養。最后通過學生的活動與實踐在學生行為中體現出思政教育的結果,并反饋到思政教育過程中,通過課程體系形成分層閉環的思政教育體系,其結構如圖3所示。
3 工匠精神融入的教學模式改革
教學模式可以定義為是在一定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較為穩定的教學活動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作為結構框架,突出了教學模式從宏觀上把握教學活動整體及各要素之間內部的關系和功能;作為活動程序則突出了教學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課堂體系只是確定了培養目標,如何在教學過程中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最終實現工匠精神培養,就需要合適的教學模式,筆者認為,源自英國的BTEC教學模式比較適合工科高職院校的教學特點[2]。
3.1 BTEC模式培養目標
BTEC教學模式以適應新形勢下實際工作能力為目標。具體包括管理和發展自我的能力;與人共事相處的能力、交流通信的能力、完成任務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運用數字技術的能力、運用設備和軟件的能力、創新和設計的能力。這些目標與職業素養培養體系中的職業行為素養具有很高的契合度,可以較好地實現培養目標。
3.2 BTEC實施的特點
單元模塊化教學支持個性發展。BTEC更加重視課程內容整合,將課程以單元化模塊開展,設置必須模塊和選修模塊,滿足學生學習能力、興趣愛好等個性化的特點需求,鼓勵學生個人潛能的開發。
過程性評價體現學生主體性。BTEC過程成績的認定由學生自己申報,學生將學習過程中完成的作品、學習總結等各種結果性材料向教師申報成績,教師負責認定過程成績,并且支持學生在過程成績有疑問時可以向上級教學管理人員投訴,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進一步解釋說明,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資格化要求。BTEC要求課程要對接職業資格,與目前高職教育推出的“1+X”職業資格體系契合,目前已經開設的試點專業有建筑信息模型(BIM)、Web前端開發、物流管理、老年照護、汽車運用與維修、智能新能源汽車、電子商務數據分析、網店運營推廣、工業機器人操作與運維、工業機器人應用編程、特殊焊接技術、智能財稅、母嬰護理、傳感網應用開發、失智老年人照護、云計算平臺運維與開發等,其中大多數是工科類專業,相信隨著這項工作的深入,會有越來越多和越來越細化的專業技能領域納入“1+X”證書體系。
4 融入工匠精神的學生管理改革
學生管理工作是與學生接觸面最廣的一項學校工作,所以其在工匠精神的職業素養培養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4.1 工匠精神提振學習風氣
高職學生起點相對較低,是高考中的“失敗者”,很多學生在自我認識上也貼上了失敗者的標簽,所以很多學生入學后沒有知恥而后勇,反而是自我否定之后的自暴自棄。與工科高職院校學生天生契合的工匠精神會給學生帶來自我的重新認知的機會,所以在學生管理工作中,學生一入學就要以工匠精神宣傳為契機,讓學生真正去認知職業發展的未來和成就,知道努力后的結果和社會高度,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提振整個學校的學習風氣,形成良性循環,克服挫折心理,培養學生的職業心理素養。
4.2 生活管理與職業行為素養對接
工科高職院校的主要專業都與生產制造有關聯,學生對生產現場管理中的標準化管理比如5S管理比較熟悉和認同,但是對于個人生活習慣不是很好,特別是宿舍衛生是一個老大難問題,所以在學生管理中,可以將職業行為素養的基本要求融入宿舍管理,以5S標準的要求對宿舍進行現場規劃和布置,并設置相應的考核要求,讓學生在糾正生活習慣的同時也提高工匠精神體現的職業行為素養。
4.3 學生心理教育與職業心理素養對接
學生心理教育針對的是學生心理健康,以心理疾病防范與干預為主,但是離職業素養培養的要求還有一定距離。需要根據職業心理要素中提出的抗挫折、積極進取、堅強獨立等主題,設置系列的心理主題活動,只有心理強大的學生才能淬煉出崇高的匠魂。
5 工匠精神融入的保障體系
5.1 頂層設計保障
工科高職院校在進行工匠精神的職業素養培養體系建設中必須要有學校領導的重視和支持,并且要協調各個方面的資源成立專項任務領導小組,以解決實施過程中的資源調配問題。同時,學工、教務等相關部門也需要設立職業素養培養的研究小組,對實施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研究和解決方案的設計,保障該項工作的順利實施。
5.2 制度體系保障
同樣的人不同的制度,可以產生不同的文化氛圍,所以為了保障結果的有效實現,必須圍繞職業素養培養體系過程中的新問題、新方法、新思路以制度的方式進行推行。
5.3 資源條件保障
投入決定產出,所以要將工匠精神融入職業素養培養體系并且有效實施,需要一定的資源保障,主要有下面幾個方面。首先,教師資源保障。要培養學生工匠精神,需要有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師來承擔主要教學任務。雖然高職院校目前的師資力量已然突飛猛進,高層次人才非常集中,但是其中也有一些職業素養沒有達到工匠要求的教師,所以要進一步加快工匠型教師的培養。其次,教學資源保障。因為職業素養培養體系的建設涉及教學模式的改革,所以對教學資源的使用可能也會產生新的需求,包括課程軟件、信息化資源、教學場地等。再次,合作企業資源保障。工匠精神融入了學生的職業素養培養體系,需要更多的優質企業開展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等方面的合作,將優秀的企業引入整個培養體系,保障最終目標的實現。
6 總結
將工匠精神融入工科高職院校的職業素養培養體系,沒有完全成功的經驗可以借鑒,需要高校本著工匠精神對其進行探索與創新,摸著石頭過河。但只要高校本著立德樹人,培育未來工匠的目標,相信各種嘗試都會是有益的經驗,會在未來為我國培養出更多的大國工匠。
(責任編輯:武多多)
參考文獻:
[1]魏立軍,張景山.學生管理過程中工匠精神培養的研究[J].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研究,2017(10):259-263.
[2]劉玉方.嵌入工匠精神,培育高職學生“五位一體”職業素養[J].文教資料,2020(9):119-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