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健文 梁世昌 龍紫筠



摘要:提出了一種基于RFID的接地線防漏拆裝置,可通過RFID無線射頻檢測實現接地線桿的唯一性匹配和進出庫數量核對,以加強對現場在用接地線桿的智能監管,提高供電的安全可靠性。
關鍵詞:RFID標簽;接地線桿;讀寫器
1? ? 項目背景
當設備或線路停電檢修或施工時,針對可能送電的全停設備各方面或停電設備可能產生的感應電壓,都需要裝設接地線,以避免工作人員遭受觸電傷害。目前,工作結束后,接地線桿的拆除、清點只能依靠人工。而在大型電力施工現場,需使用的接地線桿數目很大,又或者夜間施工完畢后,由于光線昏暗等環境問題,人工清點回收接地線桿時很容易發生遺漏,而且錯漏發生后無法自動報警提醒施工人員。若不能及時發現接地線漏拆就開始送電,將會造成帶地線合刀閘電網事故。因此,為維護電網作業安全,需要智能分辨接地線桿拆裝情況,對于未拆裝的情況設置報警提示功能,提醒工作人員完成相應拆裝工作,在未拆除并收回全部接地線桿前不能進行送電。
2? ? 項目技術方案
基于RFID的接地線防漏拆裝置主要包括RFID電子標簽、RFID讀寫防護箱(采集通信模塊)、軟件管理系統三大部分,該裝置適用于所有的電力施工接地線桿。
(1)RFID電子標簽。如圖1所示,選用超高頻率的小型黑色RFID電子標簽,具有體積小、防水能力強、群讀性能良好等優點。配套的標簽安裝帶,可將RFID電子標簽牢固粘貼在接地線桿上。該安裝帶耐磨,使用壽命可達10 000次以上,且可將標簽相互隔開,防止重疊導致漏讀現象。RFID電子標簽用于對接地線桿的身份綁定和使用追蹤。
(2)RFID讀寫防護箱。如圖2(a)所示,RFID讀寫防護箱其內置高性能RFID讀寫器和三根天線。這三根天線分別垂直安裝,組成一個強大的RFID檢測圈,可全方位讀取電子標簽,有效防止標簽漏讀現象。如圖2(b)所示,RFID讀寫防護箱的控制面板只有電源開關和充電插頭,操作簡單方便;控制面板上還有電量顯示界面,可隨時查看電量。RFID讀寫防護箱具有體積小、便于攜帶運輸、防水減震等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保護內部的核心設備不受損壞。
(3)軟件管理系統。軟件管理系統主要由首頁、任務、領取、歸還等模塊組成,可以在上面進行任務查詢、領取標簽、歸還標簽等操作,智能讀取標簽,識別標簽是否漏缺,實現對現場在用接地線桿的智能監管,保證供電的安全。
3? ? 項目實施
基于RFID的接地線防漏拆裝置工作流程如圖3所示。
(1)在施工前,首先在軟件管理系統上建立新的工作任務,輸入對應的任務信息。
(2)從RFID讀寫防護箱拿出對應數量的RFID標簽,并在管理系統上確認領取。
(3)施工人員將RFID標簽在接地線桿上固定好,并開始工作。
(4)施工完畢,施工人員拆除并收集接地線桿,將接地線桿上RFID標簽拆下并放進指定的RFID防護箱中讀取,管理系統將讀取的標簽數據與出庫時對比,數量匹配無遺漏,則通知可復電工作;否則,管理系統將自動報警并提示哪個編號哪個區域的接地線桿缺漏,通知相關人員去拆除。
4? ? 項目應用及效果分析
基于RFID技術的接地線防漏拆裝置具有以下優點:
(1)唯一性:采用通信技術、RFID射頻識別等高新技術自動讀取識別標簽,代替現有人工點數的形式,避免了人為錯漏,使接地線桿在施工中具有唯一性。
(2)智能化:本產品開發了一個工器具管理系統,通過對RFID標簽的數據信息處理,可以清楚地記錄各施工現場的施工情況,實現了接地線的智能化施工管理。
(3)標簽使用壽命周期長:本產品中使用的RFID標簽可防水,適用于多種環境下的接地線桿。且標簽安裝帶牢固可靠、耐磨,可重復使用10 000次以上,使用壽命周期長。
(4)識讀率高:為了工作時方便攜帶,RFID讀寫防護箱的體積設計得比較小,但是其內部結構布局合理,對標簽的識讀率可達100%,且操作簡單方便。
目前,本產品已確定佛山、清遠、河源供電局三個應用示范點,并已交付佛山供電局使用,得到了良好的反饋。
(1)高效可靠:能高速、精確地進行數據與信息在線確認,大大提高了工具回收工作的效率和可靠性。
(2)智能化:具有施工現場的施工情況記錄查詢功能,為施工作業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參考。
(3)供電安全:通過對現場在用接地線桿的智能監管,杜絕了因為工作后安全工器具遺漏而導致的安全事故及經濟損失,保證了供電的安全。
5? ? 結語
基于RFID的接地線防漏拆裝置主要用于電網施工作業過程的接地線管理,用戶主要為需開展配網、線路等施工的供電局與電力施工單位,按每個行政區20套左右來預測,廣東省的需求量超過2 000臺。同時,該產品還可以通過改進擴展應用于其他安全工器具的管理,因而具有廣闊的推廣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 譚民,劉禹,曾雋芳,等.RFID技術系統工程及應用指南[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
[2] 王重陽.RFID技術中的算法研究[D].北京:北京郵電大學,2008.
收稿日期:2020-07-23
作者簡介:梁健文(1985—),男,廣東新會人,機械工程師,研究方向:機械自動化、機器人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