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妙威

【摘要】上一學年我校在初二率先鋪開了信息技術在各學科的應用,每個學生配備了一臺平板電腦,教室裝上了平臺的服務器。但我們的老師在使用了一年后大多反映其實在平時的課堂上他們是很少使用平板電腦的,一方面覺得浪費了時間;另一方面是害怕使用新技術后打亂了自己原有的教學流程及教學方式。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其實大家是覺得使用新技術是有很大挑戰性的。但其實人工智能加持的英語課堂上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在理解基礎上的表達輸出方式可以是多樣的。老師基本不用害怕改變之后學生會跟不上或效果不好。老師將會看到學生每個人不同的理解,課堂上通過梳理、討論,讓他們把自己的思維過程清晰表達出來,學生已經在主動學習了,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與老師有更多的互動,享受學習帶來的快樂!
【關鍵詞】人工智能加持英語掌握式教學;傳統教學;信息技術;教學融合;教學理念
【中圖分類號】G633.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0)30-119-01
人工智能加持的英語掌握式教學的強大效果
我們試從同一課例看一下人工智能加持的英語掌握式教學和傳統教學相比較下前者的強大效果。如我們上的每個單元的第一節課是聽說課,傳統教學課堂上老師的行為就是提示和快速反饋,學生的行為則是回答問題和做練習。其實這完全可以讓學生用平板繪制、總結,用他們自己的方式使用mind map思維去表達,而不是老師去替做了。
為什么信息技術要與教學融合
我們從人類社會發展的四種形態就能窺見一斑。人類從原始社會發展到農業社會,再進入工業社會進而是知識經濟社會。現在社會已經發生變化了,要求人類要有終身學習能力,創新與協作,而學校教育是分布式教育。所有的學生都按同樣的標準達到同樣的要求,就像工廠里的產品一樣不管你的基礎如何,反正我就要生產出一樣的東西。但是往往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是遠遠不能滿足現在社會的需要的,所以我們要進行改變。其次在我們中國的教育背景下,大家反復在思考的一個問題,中國怎么沒有幾個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原因在于我們一直在做這樣的教育,學生一直在做這樣的學習,我們怎么能要求學生達到這個水平?很難有創造能力的人才能夠出現在信息技術在初步應用的層面上,因為學生只能達到知識獲取的水平。隨著技術應用只有離開了學校原來傳統的教學和學習體系,創造能力的人才能出現,而教學的個性化就肯定要有技術的支持,如果沒有應用技術的支持,只有老師一個人教一百幾十個學生怎么可能達到那么高的要求,培養學生有各種各樣的能力呢?
我們該怎樣實現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
美國專家克里斯坦森的著作《創新者的課堂:顛覆式創新如何改變教育》里提到:“如果我們只是在原有的教學理念上即講授式教學,以老師為主的教學過程當中去用一點信息技術或去使用一些媒體來嘗試改變,那就是在原來的平面上進行了微調,不會帶來已經在進行的教學改變。”如原來是用黑板的改進為用投影儀,現在又加入了平板,學生從看大屏到看小屏,這只說明我們從原來的傳統教具變為較為先進的現代化教具,但老師還是用原來的方式教學,信息技術只是起輔助作用,所以說我們的應用技術要離開最簡單最初始的階段,走向和我們的教學進入完全無縫的融合。只有重新跨越到一個新的平面上,從一個新的原點出發,一個新的教學理念才能產生教學創新與變革,即躍升到一個新的層面重構一個新的教學方式,我們才可能有一種教學的創新和變革。要實現這種變革就不能只停留在教室里的設備變化,因為只有教室設備變化,有多一臺交互機有多一臺平板,讓學生多看一兩個視頻,提問更快速一些,多做一兩道題,但它們始終在進行最簡單最初步的應用,是不會帶來根本性改變的。現在我們要看到的是在人工智能的支撐下會出現一種新的發展和新的教學方式。讓我們看一下UNESCO(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對技術教育應用做了清楚地解讀:
其實在信息應用不同的階段,運用不同的技術,在教育當中的階段是指向了不同的程度。在這個初級的應用和簡單技術的應用之上,對應的只是學生的學習只能夠達成知識獲取的水平。我們隨著技術應用比較豐富,隨著我們可以使用大數據,可以使用一些云平臺,教學平臺等記錄學生的數據軌跡,做分析的時候,走向能夠跟課程有很好的整合的時候,我們可能達成知識的深化,學生能夠做一些知識的加工,那么我們的學習才能達成比較好的成效。只有當我們這個新技術的應用跟教學融合在一起后,再使用一些先進的信息技術,比如說互聯網+人工智能的技術,在他們的支撐之下我們才可能做知識的創新。
我們在以后的新型教學方式中可采用問題解決式學習
問題解決式學習和任務驅動型學習之間是有區別的。老師給學生學習任務,但不要求他跟著你的節奏,老師可以給他一點自由的時間只要他把問題解決了,他快一點慢一點,早一點晚一點我覺得都是非常精彩。我們要能夠讓一個學生會進行知識創造,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有新的思維產生新的東西,這個叫知識建構knowledgebuildings.基于這種在共同體中的知識共建,這個是基于社會性建構的這種方法當中不斷地持續更新觀點,我們需要做的是改變教學方式。其實也不是那么難,因為每天我們都在各種微信群當中做的就是這件事兒,在我們的這個共同體里面交流的過程當中,我們不停的有新的觀點,還會形成自己的一些東西。只有在教學的過程當中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的這個往這個方向去訓練,學生未來才可能去創造出新的觀點性的知識。
【參考文獻】
[1]美國專家克里斯坦森 《創新者的課堂:顛覆式創新如何改變教育》 中國大陸2015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