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坤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0)30-214-01
一、課題提出
本課題的形成基于創新教育思想和傳統語文教學忽略學生創造性思維培養的弊端及本校實際情況。
快速作文教學法是當今作文教學領域中的一種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最佳的教學法,是教學觀念更新的產物,它是對傳統作文教學的一種揚棄。它科學地揭示作文教學的內在規律。適應于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和寫作,從根本上解決了過去作文教學中的許多弊端。
本人以楊初春老師的快速作文法為基礎,結合自己20年的高中作文教學經驗,尤其是多年高考教學感悟,自創“快速優質作文法”,希望這種教學法能挖掘學生的智力潛能,激發他們作文的欲望,提高他們的作文水平。
二、實驗設計
一)實驗范圍
以高三年級兩個班100名學生為實驗對象,以快速優質作文法的三步訓練-基礎訓練、技巧訓練、綜合訓練為實驗內容。訓練時間為一年。
二)實驗方法
1.創設情境:創設相關教學情境,改進課堂教學模式。
2.發現法:針對學生實際及信息反饋,及時調整實驗方式、方法。
3.對比實驗:設置實驗對比,及時總結對比結果。
4.表揚效應:以表揚為主體,堅持民主性教學原則,激發學生創造潛力。
5.討論法:及時進行師生討論總結,以有效推進實驗開展。
6.研究性學習:師生互動,共同總結好的教學方式、寫作規律。
三、實驗步驟與訓練方法
一)實驗步驟
二)訓練方法
快速作文著眼于一個"快"字,這就要求在訓練時有嚴密的計劃和明確的目的性。因此就需要一步一個腳印,有計劃、有步驟的實驗。
第一步:基本功的訓練
快速作文是在學生具有一定的寫作能力和掌握一定技巧的基礎上快"得起來的,否則就會欲速而不達。基本功的訓練是多式多樣的。
(1)讓學生明確快速作文是時代對寫作的要求。
(2)激發寫作欲望,變要"我"寫作為"我"要寫作。
(3)通過多種渠道,擴大學生的識字量及閱讀素材。
(4)書寫的速度達每分鐘40個字左右,每個學生備有一本正楷字貼,長期堅持練習書寫。
第二步:思維的訓練
思維是智力的核心,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本質特征和規律性的認識。大腦的思維具有潛能的性質,只有經過不斷的訓練,大腦才能發揮他的思維能力;快速作文的關鍵在于強化思維訓練,開發大腦中的智慧潛能,在學生寫作的全過程中,思維高度活躍,高度集中,一見到作文題,讓能立即進行最佳思維狀態,揮筆成文。
(1)優化思維環境,教師事先不設置人為的框架和禁區,要給學生創造一個寬松的、自由的、活躍的思維氛圍,給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和思維。
(2)教會學生正確的思維方法,在加強常規思維訓練的同時,教會學生識別和具有求同與求異,發散和聚合,縱向和橫向,順向和逆向等思維方法。
(3)教給學生分析、概括、綜合、判斷等基本邏輯方法。
(4)進行快速思維訓練。快速思維訓練主要是靈感思維和寫勢思維訓練,靈感思維是思維的思路突然接通,思維最活躍,情緒最激昂的一種狀態,可激發寫作靈感。
第三步:技巧訓練
技巧訓練的基本做法是專題指導。讀、講、寫三者結合,根據各階段的不同任務和寫作中各環節的特點和要求作好專題指導。如“掌握重心法”、“跳越障礙法”、“數學配方法”、“添加因素法”等就是技巧訓練的專題指導。
第四步:綜合訓練
學生40分鐘寫成800字的文章,這是總目標,在實踐過程中,要把總目標分解成基礎、思維、技巧、綜合等幾個環節進行強化訓練,對每一個環節的訓練都要有具體要求。分項達標后,再進行綜合訓練。
四、實驗結果
在實驗進行中,本屆高三學生參加了2019年全國高考,成績已經公布,現把本屆畢業生與上屆畢業生的高考語文成績列表對比。
從高考情況來看,隨著實驗的推進,學生的作文水平有明顯的提高,這在實際的高考中得到了驗證。另外,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和思維能力也有了顯著的提高。本實驗歷時1年的時間,我既完成了新教材寫作教學的任務,又編寫了兩冊校本作文教材。
五、實驗結果的分析
實驗成果的取得有著科學的理論依據和現實基礎,準備階段的充分調查對實驗結果的取得發揮了重要作用,情境的創設中直觀情境、新奇情境、成就情境、競爭情境的創設,極大的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教學模式的改進基于學生寫作實際并貼近高考。快文與新教材理論的結合由于找到了較好的結合點,并重點突出也迎刃而解。經驗、教訓總結及時,推進了下一步實驗的順利開展。
實驗中有些訓練方法及具實效。如教師提出問題,師生討論總結寫作理論的教學模式,思考——小組討論——自由討論的討論模式,學生輪流主持評價,教師引導的評價模式。另外引進高考作文等級平分標準,使學生評價作文有科學的理論根據并應用于寫作實踐。創設課堂教學情境,引進生動、豐富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增強課堂生動性。組織學生跨班級互批作文。創設寫作競爭情境,采取多種表揚方式等,都有效地推進了實驗。
【參考文獻】
[1]楊初春《快速作文法》.
[2]溫恒福《研究體驗式創新教學法》.
[3]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研究性學習》.
[4]《中學語文教學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