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鞏義市/侯發山
【時新美文】
稻草人
□侯發山
日頭掛在半空中,像個熱鏊子似的,照得大地暖烘烘的。麥子由青變黃,空氣中彌漫著成熟麥子特有的味道,是那樣的熟悉,那樣的香甜,那樣的潤人肺腑,不由得讓人心生歡喜。莊稼人有什么不愉快的事,到了收獲的季節,一切都會云消霧散。香草走在田埂上,腳步不由得變得輕快了。
“媽媽,等等我。”
香草這才想起兒子還在后邊。大軍走了,不是還有兒子嗎?電影《一句頂一萬句》里有這樣一句臺詞,女主人公喜歡,香草同樣也喜歡——日子是往后過的,不是往前。不能給別著了心!也正因如此,香草在家悶了多天,這才到田里看看,換一下心情。
兒子說:“媽媽,麥子為什么都低著頭?”
香草本想說“麥子成熟了”,話到嘴邊卻變了,她說:“麥子是在向土地公公鞠躬,因為土地公公養育了它們。”
兒子停下腳步,摘掉草帽,轉身向香草鞠了一躬:“媽媽,謝謝您,您也養育了我。”
真是一個懂事的孩子。香草甩了一把額頭上的汗水,心里一下子涼爽了許多。日子是往后過的,不是往前。得好好活著,把兒子撫養大。這,怕也是大軍所牽掛的。對,好好過,不能讓大軍在九泉之下也不得安生。
“媽媽,地里怎么都有稻草人啊?它們會干活嗎?”
“孩子,麥子成熟了,那些麻雀聞到香味就會來偷吃。所以大家就弄一些稻草人嚇唬那些麻雀……”
沒等香草說完,兒子搶話道:“媽媽,我知道了,稻草人是不是就是保護麥子的警察?就像爸爸一樣——”兒子的話戛然而止,因為他看到媽媽眼里藏著的淚水。
香草意識到了自己的失態,怕嚇著兒子,忙說:“兒子,汗流進媽媽眼里了,媽媽沒哭。”
兒子說:“媽媽,您說爸爸太累了,去睡了,他什么時候才醒來啊?我想讓他帶我去海洋館玩。”
兒子還小,還不懂得死亡的概念。唉,能騙一天是一天,等他長大了自然會知道的。香草拭了一下眼角的淚珠,平靜了一下心情,說:“兒子,等收割了麥子,媽媽帶你去海洋館。”
“行!”兒子歪著頭想了想,說:“不行!爸爸答應我好幾次了,他得說話算數……我們拉過勾。”
香草輕輕嘆了口氣。
“媽媽,咱的麥地里也有稻草人嗎?”
“有,都有。”
“麻雀真可憐,它吃什么啊?”
“這……《十萬個為什么》里有答案,你回去好好看看就知道了。”香草為自己的機智而高興。對,以后回答不出來兒子的問題,就讓他去書本里找。
“媽媽,咱家的麥地在哪里?”
“拐過前面那個彎就是。”
眼看著麥子熟了,地里怎么都不見人呢?麥熟一晌,蠶老一霎。不該啊。前幾天收割機來了,老貴說今年天旱,麥子焦,不能經機器。老貴是村里的支書,他的話也是實情。即便麥子不焦,收割機過后,麥粒飛得到處都是,看著真讓人心疼。不過,這下可喜歡壞了那些麻雀,一個個飛到地里拼命地啄食。它們若是和田鼠一樣聰明,怕是過冬的食物都能儲存下來……哎,剛才怎么沒想到這個答案呢。自己還是笨,還以為聰明呢。
收割機走的時候,香草還有點不舍得。看到大伙兒都不用,她也不好意思。有兩年沒用機器,大軍又沒在家,兩畝多的麥子不都是自己一個人割的?村里好多男人都外出打工了,家里不都是婦女?她們能干,自己也能干!她是警察的妻子,不能讓人小瞧了。
“哇,媽您看,好多好多稻草人!”
香草收回思緒,看到自家的麥田里有好多人!定睛再看,是老貴帶著鄉親們在收割麥子——一個個都戴著草帽,兒子以為他們是稻草人呢。
“媽,您眼里又流汗了。”兒子說罷,摘下草帽,使勁給香草呼扇著。“我長大了也要當稻草人,保護莊稼,幫您干活。”
香草眼里的淚流得更歡了。
【邊讀邊練】
1.下列對小說思想內容的分析與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兒子說,媽媽,麥子為什么都低著頭?”“香草說,麥子是在向土地公公鞠躬。”前者表現兒子的天真好問,后者表現香草的機智。
B.“日子是往后過的,不是往前。”在文中前后兩次出現,表明丈夫犧牲后,香草終于走出了痛苦,表現出她對生活的樂觀積極態度。
C.“眼里藏著的淚水”“眼里的淚流得更歡了”,兩個情不自禁的流淚細節,分別表現出香草的傷心和感動,是情到深處的自然流露。
D.小說結尾處寫老貴及鄉親們幫助香草收割麥子,既表現出人們善良友愛的品質,又側面寫出大軍的美好精神在人們身上的延續。
2.下列對小說藝術特點的理解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日頭掛在半空中,像個熱鏊子似的”“麥熟一晌,蠶老一霎”,比喻和俗語的使用,既交代了故事發生的環境,又使作品具有鄉土氣息。
B.小說主要運用語言、動作及心理描寫手法,塑造了香草兒子懵懂好奇、善良懂事、靈動可愛的兒童形象,給讀者以美的愉悅。
C.小說雖然沒有采用第一人稱的視角敘述,卻用大量筆墨寫了香草的內心獨白,交代了香草在丈夫犧牲后逐漸走出低谷的心理歷程。
D.“稻草人”設計巧妙、內涵豐富,既指成熟麥田的守護者,又指幫助香草收割小麥的鄉親,還指為守護人民利益而犧牲的大軍。
3.作品在情節安排上有什么特點,請簡要分析。
4.作品對大軍著墨不多,有人卻認為他是小說的主要人物。你同意嗎?請結合作品簡要分析。
1.答案:A。“后者表現香草的機智”理解錯誤。原文相關信息有“兒子說:‘媽媽,麥子為什么都低著頭?’”“香草本想說‘麥子成熟了’,話到嘴邊卻變了,她說:‘麥子是在向土地公公鞠躬,因為土地公公養育了它們。’兒子停下腳步,摘掉草帽,轉身向香草鞠了一躬:‘媽媽,謝謝您,您也養育了我。’真是一個懂事的孩子。香草甩了一把額頭上的汗水,心里一下子涼爽了許多”,這里的香草表現出的是對孩子的用心撫養及思想啟迪,教育孩子要感恩。后文還有“‘這……《十萬個為什么》里有答案,你回去好好看看就知道了。’香草為自己的機智而高興。對,以后回答不出來兒子的問題,就讓他去書本里找”,可見這里體現的才是“香草的機智”,選項A偷換概念,張冠李戴,故錯誤。
2.答案:B。“小說主要運用語言、動作及心理描寫手法”說法錯誤。本文塑造孩子形象沒有心理描寫,主要是語言,其次是動作和神態描寫。
3.答案:(1)在情節安排上,本文采用雙線結構形式。(2)以樂觀堅強的香草為明線,通過母子間的問答串聯成篇。(3)以愛崗敬業、恪盡職守、為守護人民利益而犧牲的大軍為暗線。
4.答案:我同意大軍是小說的主要人物這種說法。(1)首先從內容而言,香草母子的言談話語里都離不開大軍,明寫香草母子,暗寫英雄烈士大軍,寥寥數語間,大軍高大的形象清晰可見;(2)其次從情節安排而言,本文采用雙線結構,明寫香草,暗寫大軍,香草只是用來串聯情節的線索;(3)然后從形象塑造而言,香草的樂觀、堅強、賢惠、睿智、友善,都是用來襯托大軍形象的,是在大軍高尚無私的感染影響下,香草富有了人格魅力,寫香草更是為了突出大軍的責任和擔當,以及他舍小家為大家、為集體利益獻出寶貴的生命的高大形象;(4)從主旨立意而言,作者的用意在于塑造大軍這樣一位公而忘私的英雄形象,謳歌贊美有大愛、有擔當的英雄。寫其他人物(香草、兒子、鄰里鄉親)都是為了烘托主要人物大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