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恩梅
貴州省松桃縣實驗小學
在課堂教學中,教學內容的挖掘提煉、知識結構的整合與優化設計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環節,必須要認真研究,精雕細琢,精益求精。要根據具體情況,緊密聯系實際,掌握課標要求,了解教材編者意圖,挖掘教材內容,整合學科教材資源。要適時調整教學步驟和先后次序,合理利用當地教學資源,編排課堂練習。要以教材為文本,優化課堂教學知識內容,整合課堂教學知識結構。
傳統教材的特點在于知識傳授的連續性和系統性,注重教學過程中的“精講多練”,課堂教學多以“講授法”進行,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雙基”教學在教材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但是,知識結構一成不變,知識內容陳舊老化,知識面較窄,課堂練習形式單調,強調了答案的準確性與唯一性;因此,傳統教材雖有獨到之處卻已落后于時代,落后于社會對教育的需求。在隨著素質教育全面實施和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推進,新教材在使用中通過大家不斷地去理解、去認識、去探索、去實踐,已經被廣大教師所適應和熟悉。其特點在于體現知識的人文性和靈活性,體現知識結構的廣泛性和多元化,體現最新的學科進展;將“以人為本,探究創新,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理念貫穿于始終;將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動手操作能力、實踐能力以及教與學的過程與方法提到了重要位置;強調知識、技能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貼近學生生活,關注學生的學習成長發展過程,滿足多樣化學生的學習需求;在練習題的編排上注重于討論和探究,不追求答案的唯一性;在授課方式上強調課堂教學的多樣性,采取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民主化教學手段等。但是,注重于基本知識的傳授和基本能力的培養以及知識系統的上下銜接等雖有改進可還是傳統教材和新教材的共同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理應克服教材使用中的習慣性障礙,走出舊教材步入新課堂,從新舊教材的共同點入手,取長補短,新舊包容,將舊教材中突出的知識亮點與新教材整合,進一步優化課堂教學結構。
課堂教學首先要強調知識結構的嚴密性,不可因教學的靈活性而將次序隨意打亂,也不能將課外知識生搬硬套而失去知識的科學性;要對教材中相關知識的解說適當進行補充說明,讓知識結構更具有嚴密性。
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是一名教師不斷奮斗的目標。優化課堂教學結構的設計需要每一位教師不斷探索,不斷實踐,不斷總結和完善。特別是在學生實驗探究中,情況千變萬化,更加需要在學科整合和精心設計上做文章,否則,不但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又使結論的偏差較大,造成知識概念上的模糊甚至混亂。
課堂教學類型不同教法不同,如“正課、校本課、課外活動課、主題班會課等。教師要根據國家、地方、學校的要求認真設計,上好每一節課,力爭做到每一節課都有收獲,學生在每一階段都有進步。如何上好不同類型的特色課,目前各地尚在探索之中,但是,基本教學框架應該具有,基本教學思路應該認定,基本教學方法應該確定。
例如,在一節校本課上,教師以“地震科普知識”為題進行教學,從概念到地震預防、自救,無一遺漏,多以問答形式平鋪直敘,講解清楚,一步一引,有板有眼,如果按照一節正課要求,可謂一堂好課。但是,校本課的要求卻不是這樣,如果要做出評判,可謂一堂不成功的課。教師要明確:校本課中教師的角色應是這節課的組織者、引導者、幫助者、參與者,教師要將提出的問題整理,引導和幫助學生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學習活動,讓學生自己得出結論,展示討論成果;校本課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是通過學生的主動學習與自我探究,親身參與教與學的實踐活動,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從生活中尋找信息了解信息,獲得知識。在校本課上教師要為學生的個性發展創造機會,讓才能充分展現,要留出足夠的思考時間,留出廣闊的創造空間,要面向全體學生,滿足不同情況學生的需求,逐步培養學生能對學習活動自覺支配、自我調節和自我控制的能力,挖掘自身潛能,養成大膽質疑,大膽創新的習慣。校本課的形式是以學生為活動主體,注重引導學生開展討論、調查、參觀、實踐、交流等的學習活動。
再比如,有一節主題班會課,主題是:“和諧伴我行”。教師從發生在本班的事談起(開場白),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讓大家說出錯在哪兒,對在哪兒,師生一問一答,認識基本一致后教師總結,然后將提前準備好的短文通過媒體朗讀析賞,課堂氣氛進入高潮后集體朗誦本班誓言…。道理講清了,知識理解了,起到了教育的作用,可犯了錯誤的同學始終在沉默中…。問題的關鍵在于教師把主題班會課當語文課去講了,是把課的類型弄錯了。主題班會的特點是:班主任是主題班會的設計者、引導者、參與者和考評者;班委會是主題班會的組織者、實施者和參與者,學生是班會的主體;主題班會的主題要有針對性,體現班級的發展方向。一般分為五個步驟進行,即:選題、準備、實施、反饋、總結。實施中忌一言堂,忌走過場,忌表面形式。主題班會也要認真備好課,認真講好課,其標準必須是:要讓每個同學都去思考,都在思想上有所觸及,有所感受;要讓錯誤事件的當事人受到幫助,知錯、認錯、改錯,要有改正錯誤的迫切愿望,能使全班同學都受到一次好的教育。因此,教師的授課類型不同,設計不同,教法應有所不同。
不論是課堂教學中的不同類型課還是不同課型,都需要認真研究,整合各個學科知識和優化本學科前后內容,達到課堂教學的最佳效果。如何將課堂教學知識整合,如何對課堂教學結構進行優化設計,這是教師面對的現實,教師必須不斷拓展學科領域,不斷挖掘教材內容,提高綜合業務能力,使其課堂教學質量有一個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