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燕
四川仁和思源實驗學校
學生從小學升上初中所學的數學內容,無論從知識深度和廣度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學生的智力發展,隨著年齡的增長也逐漸有了明顯的差異。隨著現今的教育改革,新的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樣對教師的教學就提出了很大的挑戰。現在各個學校的分班形式都是“平行分班”,每個教學班人數較多,每個學生的認知水平又存在著很大差異,如果按中等學生的水平授課,長期下來,必然有一部分尖子生“吃不飽”,一部分學困生“吃不了”,尖子生覺得學習沒有挑戰,獲得不了成就感,從而容易降低這部分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學習熱情,而學困生連最基本的知識都沒有掌握,長期下來會造成學困生越來越沒有自信,越來越想逃避學習,破罐子破摔,這些都不能實現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因此,初中數學分層教學模式顯得尤為重要。
數學分層教學的含義是指把同一個教學班的學生,按照學習基礎能力的差異分成若干個層次,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評價標準來實施教學。
通過課題研究和多年的教學經驗,我對初中數學分層教學采取了以下實施策略:
首先,依據對學生情況的了解,按照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學習能力,將學生分為A、B、C 三層,A 層:基礎扎實,學習習慣好,接受能力強,有創新思維,成績優秀;B 層:基礎較扎實,智力一般或智商較高,但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成績中等;C層:學習比較吃力,學習積極性不高,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成績不理想。對于這種分層,可以實行滾動機制,可以通過考試和上課表現進行調整,從而可以加大競爭力度,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將A、B、C 三個層次的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個小組都有各個層次的學生,便于老師課堂上進行分層教學。
在學生分層的基礎上,按照A、B、C 三層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以課程標準為依據,根據教材的知識結構和學生的認知能力,合理地制定各層次學生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分為五個層次:1.牢記數學概念;2.領會數學概念;3.簡單的應用;4.簡單的綜合應用;5.復雜、靈活度較高的綜合應用。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學目標不一樣,A 層學生需要達到1—5 項目標;B 層學生需要達到1—4 項目標;C層學生需要達到1—3 項目標,這樣可以使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有價值的數學。
以之前制定的教學目標為核心展開教學,在課堂上對于比較簡單的問題,以前往往是集體回答,根本不能確定C 層學生學會沒有學會,現在采取單獨提問C 層學生的方式,這樣既能促使C 層學生上課注意聽講,又能讓他們獲取成功的體驗,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從而提升C 層學生的自信,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課堂上,在小組學習中,讓A層學生進行討論、指導B 層和C 層學生,盡量讓B 層和C 層學生進行總結回答,這樣既讓A 層學生提高了能力,又讓B、C 層學生得到了鍛煉。同時課堂上,老師的獎勵和評價也是不可缺少的,這樣可以大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在教學中,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布置不同層次的作業,例如:課本上的課后題,一般分為知識技能,數學理解,問題解決,聯系拓廣四個層次的課后練習,由淺入深,一般情況下,C 層學生只需完成知識技能;B 層學生根據實際情況完成知識技能和數學理解,有時再加上問題解決;A 層學生往往需要完成四項所有習題,這對提高他們的解題速度和解題質量是一個有效練習,其中有些聯系拓廣的題目是需要A 層學生進行挑戰的,這些題目可以拓寬學生的思維。還有對有些綜合性較強的問題,有多個小問題時,往往只讓C 層學生完成第一小問,B、A 層學生依次追加問題個數,完成題目。通過這樣分層作業,可以讓C 層學生對作業降低恐懼感和逃避心理,同時讓A、B 層學生也得到了鞏固和提升。這樣讓老師也可以通過作業清楚的了解各個層次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便于及時調整教學,提高教學效果。
數學課后輔導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也是分層教學中的重要一環,對C 層學生的輔導尤為重要,首先,在輔導過程中要尊重他們的人格,采用作業面批法、小知識過關法等,始終要保持足夠的耐心對他們進行輔導。對于B 層學生,由于這個層次學生較多可以采用自學法和相互討論法,對于討論后不能解決的問題,老師集體講授,或者讓A 層學生進行講解分享,這樣也讓A 層學生獲得了成功的喜悅,也得到了鍛煉。對于A 層學生可以成立數學興趣小組,老師定時定期地給小組成員布置一些具有挑戰性的知識題目,從而拓寬他們的知識面兒和開發他們的創新思維,同時達到拔尖的目的。還有分層輔導,也可以采用結“幫扶對子”的形式,A 幫B,B 幫C,這樣也可以有效地加大輔導面,提高輔導效率。
總而言之,分層教學是初中數學教學行之有效提高教學成績的方法,初中數學教師必須從根本上堅持分層教學原則,結合自身教學實際特點,因材施教,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學有價值的數學,獲得必要的數學,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