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宏
浙江省永嘉縣甌北第三中學
在初中教育教學過程中之所以要安排科學這一學科的學習,主要是為初中階段的學生提供相應觀察世界的視角與方法,并使學生掌握一定的科學知識與理論基礎。在這其中首當其沖的就是要使學生理解可持續發展戰略,由于人類社會的發展與變化已經為世界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而可持續發展思想及戰略已經滲透到了科學發展的方方面面。因此初中科學教育不論是作為學科教育還是科學窗口都應為學生進行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培養。這不僅是由于可持續發展教育是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手段,更是實現我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工作基礎。
在初中科學這一學科中必然會涉及到大量實驗,只有完成好這一部分的教學工作,學生才可能對初中科學知識有更深的理解。但是在初中科學實驗的教學過程中,可能也會遇到一部分教師未能將可持續發展理念更好的滲透到實驗當中,未能對實驗進行規范操作等,基于此,教師需要對這些錯誤操作、理念、行為等進行改變,為學生以身作則。同時給學生進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滲透,讓學生在進行實驗時可以秉承可持續發展原則進行操作,對產生的廢棄物等進行正確的回收、利用等。例如,教師讓學生自己動手進行實驗,給學生提供過氧化氫、二氧化錳等實驗材料,讓學生進行操作進行氧氣的制備和收集。在此過程中,需要使用二氧化錳來催化實驗,在實驗完成后,這些二氧化錳無法簡單的分離出來,因此需要將其遺棄;教師若未能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指導,學生在實驗時可能對二氧化錳的多少無法更好把握,從而使化學實驗產生預料之外的效果,實驗若過于劇烈,則可能會導致危險實驗材料的飛濺,從而對學生安全產生威脅。基于以上兩方面的情況,教師在帶領學生進行實驗時,需要將可持續發展理念滲透到其中,讓學生可以使用顆粒狀的二氧化錳代替原有粉末狀的材料,這樣一來在實驗結束后的材料回收工作會更加的順利。具體來講,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水泥等材料,讓學生將實驗材料二氧化錳與之進行粘合,便可以完成顆粒狀實驗材料的制作,實驗過后對其進行回收也與可持續發展理念相符。
教學課堂是初中科學學習的主陣地,若想將可持續發展理念滲透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對教材內容和知識點有準確地把握,能夠將教學內容和可持續發展理念融合起來。這樣,在進行初中科學知識點的講解過程中便可以實現對相應理念的滲透,使學生感受到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價值和意義。
例如,教師可以通過現代技術以及多媒體等方式向學生播放工業生成中的相關視頻,在向學生講解視頻中包含的知識點時,也要將可持續發展理念滲透其中,為學生講解工業生產產生的三廢物質處理,減少工業排放對生態環境產生的影響,從而使學生形成正確的觀念和可持續發展思想;又如針對如今在全國各地區出現的酸雨現象,讓學生對其出現的原因等方面進行分析,并將教材內知識點與其進行融合,使學生可以對初中科學知識有更好的掌握。上述實例中,教師將生活中的熱點問題和初中科學知識點進行融合,一方面學生對化學知識的學習產生更多興趣,對科學學科的實用性有了更多認識,另一方面學生對可持續發展理念也有了更多了解,在教學過程中受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提高學生的知識與技能的同時,促進學生德育素養的發展。
習題是鞏固學生所學知識,鍛煉學生思維的有效方法,在習題教學中進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滲透,符合新課改素質教育的目標,與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教學目的具有一致性。因此,教師可以在習題設計時,將科學的相關技術、可持續發展理念等內容滲透到其中,為學生營造一個科學知識應用的情境,或是通過生活中的具體現象、工業生產案例等作為試題的背景,對學生的科學素養進行考查,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例如,教師對某一習題進行設計,向學生提問:以下四項中的哪一項與可持續發展理念不相符?A.使用風能、潮汐能等發電;B.對廢舊鋼鐵進行回收;C.通過太陽能為水加熱;D.過度開采化石能源。在此類題目中,教師將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相關技術以及原理等向學生進行滲透,使學生可以在習題的練習過程中掌握更多相關知識,提高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觀念,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基于我國可持續發展以及課程改革兩方面要求,教師需要在初中科學教學中滲透可持續發展理念,學生可以在這一階段受到更多積極方面的影響,并且可以在今后實驗以及生活中將這一理念進行貫徹,減少實驗中的不規范以及錯誤操作為環境帶來污染,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等。
如今,人們已經意識到可持續發展理念的重要性,因此我國教育工作者在初中科學的教學過程中也逐漸將這一理念進行滲透,使學生可以形成正確的科學學習觀念;教師可以借助各種現代技術,在習題以及知識點的教學過程中將可持續發展理念給學生進行充分滲透,從而使學生可以對其內容以及意義等方面有更深認識,促進學生各項素質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