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莉
陜西省商洛市洛南縣城關街道工農小學
隨著數學教學課改的不斷深入,在教學活動中,我深深地體會到,學生不再是消極被動的受教育者,而是自覺的積極的參加者,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個體,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只有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點與水平狀況,創設符合學生學習的情境,才能使學生積極參與,主動去獲取知識,自覺地訓練技能,以達到教學目的。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應以學生全面、主動、和諧地發展為中心,這就要求教師合理運用學習策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對待問題敢想、敢問、敢說、敢做,讓他們在數學王國里自由地探索,從發現中尋找快樂、主動獲取知識,體會到數學的實用價值和“做”數學的樂趣。那么,教師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呢?下面是我在教學工作中的幾點粗淺體會。
熱愛學生是教師的天職,在一個班上,學生的接受能力和學習水平參差不齊,尤其是學習差的學生,不能出現一些學生不愛聽的話語:“你真笨,你太差,這樣的題講過多次都做不出來。”如果幾次或者多次聽到這樣的話,學生心理壓力太重,缺乏心理上的安全感。對于學習差的學生,老師要給予由衷的關懷和愛護,多用激勵的語言,如“你真行”、“你太厲害了”、“你太聰明了”、“你真棒”等。教師的一舉首,一投足,都有可能激起學生學習進步的力量
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要有小學教師應具備的知識。當今時代是開放的時代,是知識爆炸的時代,如果自己總停留在原有的位置,那么就無法成為一名合格的小學教師。因此教師應不斷學習新知識、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見解。只有教師擁有有效的講解方法,才能教給學生有效的學習方法,在學習過程中,教師應設計“開放型”的訓練題:①答案不是唯一的。例如:寫出兩個小于十的數。②條件不唯一。例如:某洗衣機廠今年四月份生產洗衣機400 臺,四五月份共生產了多少臺?③問題不唯一。例如:某洗衣機廠今年4 月份生產洗衣機400 臺,五月份生產200 臺,問題可以是:四月份比五月份多多少臺?五月份比四月份少多少臺?四月份生產的臺數是五月份的多少倍?
例如,在教學兩種物體間隔排列中的簡單規律時,可以這樣設計:請學生伸出手指,并仔細聽老師要求,然后做。伸出3 個手指,3 個手指間有幾個間隔?伸出5 個手指,3 個手指間有幾個間隔?伸出10個手指呢?教師進一步問:如果有7 個間隔,是伸出了幾個手指呢?此時,一種新的知識成了學生學習的欲望。
首先,老師對學生應予以成功的期待,因為教師對學生的期待具有很大的感召力和推動力,能激起學生的潛在力量,激發向上的學習主動性。其次,要創設使他們都能獲得成功的機會,進行分層教學,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目標要求,精心設計練習,布置分層作業。再次,要展示成功,讓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成果得到展示的機會,營造學生成功的情境。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實踐證明,小學生在競賽條件下比在平時正常條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學習。競賽中,由于小學生有著很強的好勝心,總希望爭第一、得到老師的表揚,利用這種心理可以使學生學習興趣和克服困難的毅力大增。教學中可以組織各種比賽,如“看誰算得快又對”、“看誰的解法多”、“比誰的方法更巧妙”等,都能使學生“大顯身手”。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數學教學應該從學習者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提供給學生充分進行數學實踐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使他們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思想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也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主動地動口、動手、動耳、動腦,去實際操作、體驗和表現,實現學生學習活動方式的自主參與和合作。根據這一理念,我在設計教學內容時,有意識地將學生所要學習的知識與他們已有的生活聯系起來,使抽象的數學知識直觀化、形象化,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知識就在身邊,生活中處處充滿了數學,并充分利用學生生活創設情境,促使他們以積極的心態投入學習,在實踐中理解知識、掌握知識。
多媒體的特點:可賦予知識聲、形、色,能使知識化抽象為具體、化靜為動、形象逼真,學生易懂。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多媒體電腦和INTERNET 已進入平常百姓家庭,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同樣改變著學習方式,教育面臨著一場前所未有的革命。
總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不是知識的容器。教師傳授知識、技能,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自己動腦、動口、動手,才能變成學生自己的財富。教師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要善于激發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要讓學生有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要讓學生有進行深入細致思考的機會、自我體驗的機會。教學中要盡最大的努力,充分地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由“要我學”轉化為“我要學”、“我愛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