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縣第一中學
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建、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的引領作用,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
我認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目標的實現不是文化生活課堂教學的單個框題任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目標的實現不是靠一兩節課就能實現的,不能一蹴而就。而應該成為我們每節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慢慢浸潤給學生,使學生價值觀目標的升華是順勢而導的,是水到渠成的,不是生硬的教條教學。所以在這個過程里首先要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尊重學生并理解他們的感受,懂得為學生設身處地的著想,才能使教學的過程成為師生情理互動的愉快過程,教學中就可以不著痕跡的在情境中,在小組合作中,在討論探究中,在分享收獲中逐漸形成和發展,在師生互動,和諧交流的教學活動過程中長期積淀、逐步積累起來。這是學生自覺內化升級的過程。我們對學生的培養目標的達成應報以長期性的期待,循序漸進。
“和諧”思想在我國也歷史久遠。據《尚書·舜典》記載,舜帝命其樂官典樂要做到:“詩言志,歌永(通詠) 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 古漢語中,和諧一詞之兩字為同義(《廣雅·釋詁三》說:“和,諧也”),最開始指樂律的調和。由于樂律來自對自然之聲的發現,古人還把和諧看作自然的法則,并把萬物的差異與互補之平衡解釋為“和”,如老子認為:“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道德經》)。中國傳統的和諧思想主要就體現在“和”上。“和”在古漢語中,常作為動詞,表示協調不同的人和事并使之均衡。
到了現代《辭源》的解釋是“協調”。《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為“配合得適當和勻稱。”這就是說,和諧的含義應該是指配合(或搭配)得適當、勻稱、協調。概括地說,和諧是對立事物之間在一定的條件下具體、動態、相對、辯證的統一,是不同事物之間相同相成、相輔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補、共同發展的關系。
黨的十六大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求我們在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必須堅持以人為本,處理好個人自身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社會各系統與各階層之間的和諧,個人、社會與自然之間的和諧、整個國家與外部世界的和諧。和諧在人與自我的關系上,它強調是人滋生的心靈的和諧與自由,在人與人的關系上,它要求的是和睦相處,在人與社會的關系上,它崇尚的是合群聚眾,而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它強調的是天人調和、天人合一。
經濟生活《樹立正確的消費觀》里有保護環境,綠色消費,勤儉節約的內容。在課堂教學環節中可以設計討論探究,引導學生結合身邊的例子談談感受:比如放學了看見有的空教室還亮著燈;廁所自來水忘記關嘩啦啦的流;在食堂吃飯,看見有的同學很浪費,白米飯、魚,菜、肉等都倒到泔水桶里面了。教師可以在課前備課環節拍一些相關照片做成PPT展示出來,通過照片直接的感官刺激,然后引導學生分析這樣的現象對不對,并獻計獻策。最后讓大家一起來探討一下新時期的我們如何將勤儉節約的精神發揚光大,如何讓學校真正成為我們的家園,為學校的發展出謀劃策,形成倡議書:學校是我家,節約靠大家。
政治生活《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這框內容,在課堂教學可以聯系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運用幻燈片投影廣西這些年來的巨大變化,找一些對比數據讓學生直觀感受廣西發展的成就,通過時事熱點分析來深化學習這個知識點,加強愛國主義價值觀教育。借此可以微觀切入蒙山的發展變化,讓學生談談家鄉的發展變化。一旦涉及身邊熟悉的內容,學生的熱情容易被激發出來,引用習近平總書記的話:“廣大人民群眾堅持愛國奉獻,無怨無悔,讓我感到千千萬萬普通人最偉大,同時讓我感到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 我們熱愛我們的祖國,她美好的一切都是我們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我們各族人民一起努力,祖國的明天會更好。每一個人的努力奮斗帶來了整個社會的發展。
哲學生活《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一課中,我分析中美貿易戰對中、美的影響,對全球的影響引出整體與部分的關系。我想藉此機會再提升一下學生的感性層面,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所以設計提問環節:作為一個新時代的中學生,你怎么做呢?然后學生踴躍發言,有說要走上街頭游行示威;有人說要抵制美國的產品,國家取消美國產品的進口;有人說要上網發表嚴厲的抨擊……——我趕緊止住話頭:“同學們,我們應該怎樣去愛國?光靠一腔熱血去抵制、去抨擊就可以了么?一時的義憤能改變現狀么?”我們富有正義感的青年可以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在網上發表一些評論,開展一些集會抗議,來表明我們的情感和態度,這些都是合情合理的。誠于中,就會發于外。但是,過激的言行就要停住了。大家之前在《經濟生活》中學過,今天的世界正處于全球化的浪潮中,牽一發而動全身,我們不能意氣用事,不應損害中華民族復興事業極為需要的有利的國際環境,不應損害當前穩定的政治局面。那么我們應該怎么做呢?然后引導學生:我們的憤怒和抗議,不能只是局限在一時一地,不能停留在淺層次的表態上,而是要把這股愛國主義的精神,理性的落實到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方方面面,并且長期發揮作用。愛國,就要把我們的國家建設好,把我們自己的事情辦好,而我們中學生現在的主要任務就是要把自己的學習搞好,提升報效祖國的本領。然后回歸知識點:部分帶動整體的發展。
這樣的方式很受學生的喜歡,既穿插了他們關注的時事熱點,又調動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在這個過程里還可以適當的引導學生有興趣的寫寫時事評論,或者適當安排課前三分鐘的時事演講,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政治課的生命在于時政教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要融入社會生活,使其思想觀念轉化為學生的認同和行為習慣。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一種價值觀要真正發揮作用,必須融入社會生活,讓人民在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活情境和社會氛圍,使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無時不有。” 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生活化,是我們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一個現實問題。對學生價值觀目標的培養不能“一刀切”,需要我們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研究不同班級學生的學情,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適合他們的教學策略,調動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大家的能動性,這樣才會使不同的學生在知識、能力,悟性上都有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