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偉燕
我是南通通州區興仁鎮興仁社 區 黨 總 支 副 書 記。《大江南北》是我到鄉村工作以來最鐘愛的雜志之一,每期雜志,我總會在工作之余細細品讀。
2018年第3期有篇文章專門講述《黃旭華與中國第一代核潛艇》,黃旭華院士被稱為“中國核潛艇之父”。他為了中國的核潛艇事業,隱姓埋名,30年沒有回老家,他的一句“忠孝難兩全,對國家的忠誠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順”深深地震撼了我。他為了建設海防強國,毅然放棄學醫,選擇了國家的海防事業,一干就是30年。他用自己的一生踐行著核潛艇人的奮斗精神——不忘初心、默默無聞、艱苦奮斗、無私奉獻。
造核潛艇是黃旭華的理想,兒時的親身經歷讓他感到只有國家富強起來才有能力抵御外族的侵略和壓迫。
他心中有初心、心中有使命、心中有理想,為了中國的核潛艇事業,犧牲小我、成就大我。我在農村工作已近10年,我曾不斷提醒自己,既然選擇了做一名村官,就不能忘記最初的信念和夢想。我很喜歡汪國真詩里的一句話:“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蔽覐淖畛醯氖譄o策到現在的獨擋一面,從滿腹委屈到日漸成熟,在此期間我從未忘記自己到農村工作的初衷:扎根基層、服務基層,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也正是懷著這樣的初心,讓我能在農村一干便是10年。
在科學技術不發達、參考資料數據有限和國外核心技術高度保密的艱難條件下,為了研制出中國人自己的核潛艇,黃旭華帶領團隊不懼艱難,翻閱數以萬計的資料,只為尋得那零星點滴的參考資料。為保證潛艇的安全系數和數據計算的準確性,但凡運進或運出潛艇的材料都要進行嚴格的登記,黃旭華和同事們稱這項工作是“斤斤計較”。正是秉承著嚴苛細致的工作態度,才造就了中國現在的核潛艇事業。
作為年輕人,黃院士這種“斤斤計較”的工作韌勁是我學習之楷模。今年以來,全鎮上下集中力量對18條重點河道進行集中整治,興仁橫河是我的“責任田”,河岸兩側的棚披都是陳年違章建筑物,要拆除困難重重。我積極尋求解決辦法,從雞棚鴨棚和河邊圍網著手,先易后難,邊做思想工作邊拆除,取得了明顯效果。
黃旭華從事核潛艇研究工作,30年沒有回過老家,沒有看望過自己的父母,在家人眼中他是“不孝的兒子”。面對家人的詢問和質疑,黃旭華選擇了沉默,因為他不僅是自己母親的兒子,更是祖國母親的兒子。自古忠孝難兩全,他必須忠誠于自己的祖國,堅守自己的職責,保守國家的秘密,為國盡忠。黃旭華院士的奉獻精神凈化了我的心靈,對我觸動很大。
去年年底,社區3組部分農戶因企業征地補償問題,要求一次性兌現補償費用,一度鬧得比較激烈。事實上一次性兌現補償費用會帶來日后諸多問題,且政策也不允許。為了盡快穩定民心,維護社區的和諧穩定,我主動請纓到該組協調相關工作。我同村干部小季一起,放棄休息,挨家挨戶宣傳國家政策,做思想工作,起初有的農戶情緒激動,甚至將有關手續文本搶去撕毀,有的農戶閉門不見,一趟兩趟找不到人。由于我們不厭其煩上門工作,終使農戶理解配合,矛盾得到妥善化解。農村工作雖苦雖累,但只要我們能夠擺正心態,把群眾的滿意度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我們大學生村官作為新時代的農村基層工作者,更應學習和傳承黃旭華精神,勤于學習、勇于擔當、敢于創新、樂于奉獻,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特長,助力鄉村振興,在農村廣闊的舞臺上奏響一曲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生的青春贊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