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桂平
周恩來擔任國務院總理時,可謂日理萬機,事無巨細都要親自過問,連一些新聞稿也親自審閱,特別是有他本人參加的活動,更是細心備至。
有一天,周總理作了一下午的形勢報告,內容很重要。記者采寫時,稿子標題是“周恩來總理作了重要講話”。周總理審閱時,別的地方都沒有改動,只把“重要”二字圈掉了。一次,周總理會見外賓,新聞稿中寫的是“周恩來總理今天接見了某某某”。周總理看到后,把記者找過去說:“不要用這個‘接見’,應該用‘會見’,中國封建社會時代,皇帝老子都要接見外國大臣,接見下屬官員。他是高高在上,老子天下第一。他接見你,你是在下面,他是在上面,這也是一種封建觀念。我是社會主義國家的總理,不管會見什么人,中國人還是外國人,都處在平等的地位。”
1961 年周總理出訪歸來,第二天報紙的消息是“周總理神采奕奕地走下飛機”。周總理看到后,又把記者找來說:“現在國家有困難,人民受苦,我周恩來憑什么還‘神采奕奕’?我們共產黨的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現在天災人禍搞得我們連飯都吃不飽,我作為國家總理,居然還‘神采奕奕’?這樣宣傳,上不合乎國情,下不安于民心。”
周恩來作為大國總理,工作繁忙,卻幾次三番地修改新聞稿的措辭,揪住“細枝末節”不放,不難發現周總理這樣做,是為了消除凸顯其身份的“特殊化”,把自己和普通大眾置于平等的地位;反映了他時時牢記自己是人民公仆、甘當“孺子牛”的博大胸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