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洪香
浙江省溫州市永嘉縣橋頭鎮中學
在科學核心素養的組成體系中,主要包含四點內容:第一,科學觀念;第二,科學思維;第三,科學探究意識;第四,科學態度。在以往的初中教學中,由于應試教育理念的存在,很多教師都沒有對科學教育形成應有的關注,甚至會認為該門學科會分散學生的學習時間,影響到學生的考試成績。但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不斷推進,該門學科受到了應有的重視,并且開始對學生的學習以及發展形成了穩定影響。
首先,培養學生的科學學科素養,能夠有效奠定學生的學習基礎,加強學習效果。在初中階段,由于傳統教學觀念的存在,很多教師都沒有正確認識到科學教學的價值以及重要性。在教學中,也只是簡單地組織學生對教材中的知識進行記錄背誦。但在核心素養的影響下,教師需要組織學生開展多樣的實踐活動,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以及創新能力。這樣一來,學生的能力得到了加強,其整體的學習難度自然也就會隨之降低;其次,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是我國當前教育領域所提出的時代要求。當前,社會對于人才的要求也不斷嚴格。作為一名社會主義的接班人,其必須要具備較強的知識基礎以及實踐技能,同時也應具備較為豐富的創新思維以及科學思維。當學生能夠形成穩定的核心素養之后,其便能夠以科學的角度去處理職業上的問題,推動社會的穩定發展。
總體來說,知識與實踐之間具備較為緊密的聯系。只有不斷地實踐、不斷地探索,學生才能夠找到知識的本質,才能夠抓住知識的內涵,提高自己的學習效果。因此,在科學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適當地為學生創建一些情境,將知識與情境進行有效整合,然后利用具有針對性的問題對學生進行引導,幫助學生能夠將自己的情感思維轉化為抽象思維,正確看待科學學科存在的意義,調動自己的學習興趣,加強個人的探索意識。
例如,在講解“電磁感應”這一部分的知識時,倘若按照常規的教學手法,教師們通常會借助教材中的信息,為學生介紹電磁感應的實驗流程,然后要求學生記錄實驗的現象條件以及規律。在這樣一種常規性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提升,也沒有機會進行自我展示以及自主分析,自身的學習欲望自然也會出現較大程度的降低。為了有效杜絕這一問題的存在,在新的教學環境中,教師就需要對教學邏輯以及教學結構進行合理的調整,適當的引導學生進行探索,將學生放入到實際的實驗情境中,促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里,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以及探索能力。
例如,在教學活動開始之前,教師可以先結合學生的實際能力以及科學基礎對其進行分組,然后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小型手搖發電機進行拆卸操作。當學生完成操作任務之后,教師可以為學生提出一些合適的問題,比如“電流的產生條件有哪些?磁鐵是否會影響到電流的流通情況?”等等。當教師提出問題后,可以要求學生和自己的小組同學進行相互探討,相互分析,在思維碰撞的過程中,自主地推導出電磁感應的相關原理,加強學生的自主意識。
總體來說,雖然電磁感應屬于一種理論性的知識因素,而發電機屬于一種實質性的知識產物,但是在教學中將兩者進行有效結合,利用問題對學生進行合理誘導,讓學生能夠在現實的情景中給抽象的知識進行驗證,能夠有效加強學生的動手能力,質疑能力以及科學思維,奠定學生的核心素養。
科學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時代的不斷更新以及歷史的不斷更替,科學的理論也在不斷地創新、不斷地豐富。所以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以科學的本質為基礎,合理地對其進行創新,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加強學生的核心素養。
例如,當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與“牛頓第一定律”相關的知識時,通過對教材進行分析,教師會發現,在教材內主要展示了斜面實驗的相關原理以及相關過程。但是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只是單純地將這些知識展示在學生面前,或者只是單純地利用多媒體技術以及實踐操作的方式為學生展示實驗過程,那么所達到的效果也僅僅只是隔靴搔癢。學生雖然能夠記住實驗的現象以及相關的原理,但卻并沒有真正的抓住科學的本質,也不了解這一實驗原理的形成過程。因此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先以亞里士多德的運動定律為基礎,引導學生形成一定的認知;之后,教師可以分別引導學生開展伽利略以及笛卡爾的物體運動實驗,讓學生進行相互對比,站在科學信息本質的角度上對其進行分析;最后,教師可以正式引入牛頓的第一定律相關觀點。通過這一方式,學生能夠有效明確科學的本質,也能夠正確看待科學存在的重要性。
綜上所述,培養學生的科學學科素養并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在具體的教育工作中,教師需要對以往的教學觀念以及教學方法進行適當的創新,以科學探索、科學本質、生活經驗以及智慧課堂為基礎,為學生創建教學環境,引導學生進行反思,激發學生的質疑思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從而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