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
四川省瀘縣第六中學
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主要由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品格和學習能力四個方面組成。其中語言能力是基礎要素,是其他幾項能力發展的核心,文化品格是價值取向,思維品質是心智特征,學習能力是發展條件。《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 年版)》在課程性質中強調了培養思維的必要性,指出:“就工具性而言,英語課程承擔著培養學生基本英語素養和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任務,即學生通過英語課程掌握基本的英語語言知識,發展基本的英語聽、說、讀、寫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語與他人交流的能力,進一步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為今后繼續學習英語和用英語學習其他相關科學文化知識奠定基礎。”
英語具有培養“學”和“思”的雙重作用。英語的“學”是指學習語言知識和培養語言技能,“思”是指形成思維能力。英語教學中促進學生語言和思維協同發展非但必要而且可行。然而現在的英語課堂教學普遍注重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訓練,特別是語言知識的傳授,過分強調語言的交際功能,弱化了語言的思維功能,忽略了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與此同時,有些英語課堂教學偏重說、演、動、跳等表面形式活動,淡化語言學習從理解到表達的過程,忽視語言、思維和心智的全面發展。針對語言和思維脫節的現狀,王薔指出,英語教學應該使學生在互動和交流中引發思維碰撞,激發靈感,發現新知,產生頓悟,已達成新的理解,生成新的知識,產生新的感悟,達到真實輸出的目的。因此,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可以嘗試在“問題一思維一活動”中訓練學生的語言能力,實現語言和思維的協同發展。初中英語課堂學思結合的教學策略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導入是教師在新的課題或者是活動開始時,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的一種行為方式。英語課堂教學的導入起著醞釀情緒、集中注意、滲透主題和帶入情境的作用。精心設計的導入能緊扣學生的心弦,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推動課堂活動的順利進行。常見的導入方式有頭腦風暴、英文歌曲、英文視頻、師生問答、故事講解、溫故知新等等,但無論采用哪一種方式,都應當創設情境,緊扣課堂教學目標,激活背景知識,激發學生原有的生活體驗,且盡量快捷、有效,在熱身中開啟思維,為下一個教學環節做好知識和情感的鋪墊。
問題是引導學生理解文本的關鍵因素。問題是思維活動的導弓I線,鋪設這根引線是思維訓練中非常重要的一步。教師應當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結合學生實際已有的知識或經驗,將教材知識轉變成層次鮮明、具有一定系統性、相互獨立又相互關聯的系列問題,并且要使得這些問題層層鋪墊,環環相扣,形成層次鮮明的問題鏈。從理解的進程看,問題分理解性問題、解釋性問題和探究性問題。教師可通過問題情境制造認知中突,幫助學生有效地開展語言輸入和加工活動,訓練學生的語言和思維能力。
搭建支架是指教師為學生提供學習的支持、引導和協助,幫助學生獨立完成某一任務,使其認知從一個水平發展到另一個更高水平。建構支架是基于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克拉申的1+1 理論,以及二語習得的認知負荷理論。根據教學需要,教師可搭建語詞支架、結構支架、情境支架、情感支架等等,幫助學生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學習。當學生達到目標高度時撤離支架,讓學生獨立完成某一項學習任務,發展語言和思維能力。
活動導向的教學會給一堂課注入活力。課堂活動有聽后問答、同伴操練、情境對話、調查訪問、小組討論、代表匯報和辯論比賽等形式。這些活動能夠驅動語言輸入,推動交流、互動、分享和表達,增強學生的質疑、釋疑、分析、判斷和解釋等思維活動。活動應當根據漸進性原則,把啟發性問題和思維導圖相結合,由控制性向半開放性、開放性過渡,引導學生在理解文本和加工信息后進行分享性自由表達。學生是英語課堂教學的參與主體,只有學生的積極參與和有效參與才能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而有效參與的關鍵是學生的思維參與,只有學生的思維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智力才能得到開發,能力才能得到培養。學思結合的課堂教學應以思維為核心,使知識和學生主體和諧地融為一體,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明確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教師在課堂實踐教學中要學會靈活運用學思結合的教學策略,重視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現代教育倡導主體、客體、媒體的“三體論”。在“教”中教師是主體,學生是客體,知識是媒體;在“學”中學生是主體,知識是客體,教師是媒體。思維課堂要求發揮教師的主體和媒體作用,幫助學生學習語言知識,訓練思維技能,發展學科素養。駕馭思維課堂,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需要教師自覺踐行學思結合的教學思想。一方面,教師應學習有關思維科學的基礎理論,了解思維結構的知識和思維品質的內涵;另一方面,教師應形成較強的思維培育實踐能力,通曉思維訓練技能,學會訓練思維能力的方法,能夠評價思維結果或產品。教師的思維品質是促進學生語言和思維協同發展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