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涼山州會理縣益門片區中心小學
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學生進入中年級階段的學習與生活,三年級孩子的一般年齡在9~10歲,生理和心理都有了明顯變化,孩子們的注意力、記憶力、理解能力、思維能力、表達能力等都有了很大提高。他們的生活范圍更加廣泛,學習活動更加規范、嚴謹。本階段是培養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的最佳時期。三年級第二學期的估算問題,是指把需要筆算的數學問題通過取整轉化為口算來解答。小學生掌握一些簡單的估算方法,可驗證筆算值的結果是否靠譜,也可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另外,對于培養他們的數學觀念以及數學應用意識有廣泛的意義。那么如何培養三年級學生的估算能力呢?下面就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談一談看法。
興趣是打開知識之門的鑰匙。學生對學習有了興趣,加以教師科學的引導,就能激發強烈的學習熱情,進而形成輕松祥和的學習氣氛。對于三年級的學生而言,他們本身還沒有形成自主學習的思維,因此,估算問題對三年級學生來說難度較大點,教學中,我充分運用了多媒體教學設備能形象生動地展示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的優勢,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一節數學課上,我首先展示了“桂林山水”的課件,當那一幅幅優美迷人的畫面出現在屏幕上的時候,教室里頓時沸騰起來,有的學生甚至不由自主地發出了贊嘆:“好美啊!”“老師,你去過嗎?”“這地方離咱這遠嗎?”大家徹底被畫面的美麗吸引了,七嘴八舌地問這問那,于是我抓住這有利的教學時機,有意識地去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如果咱們想去這些地方游玩,得先計算一下準備多少錢?”于是,我展出了第二個課件:某小學三年級29名學生想去桂林游玩,租一輛大巴需要150元,限乘25人,出租車租一輛需40元,每輛限乘5人,怎樣租車最省錢?他們大約需準備多少錢?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馬上都行動起來,有的拿起筆趕緊計算,有的凝神思考,答案很快就揭曉了。
生活是個大舞臺,我們應善于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現知識。尤其是一個個十歲左右的孩子,如果把抽象的知識與直觀的事物聯系起來,就減小了知識的難度,而增加了趣味性。當學生明白了估算的意義和它的用途以后,就要培養學生運用估算知識的習慣,進而靈活牢固地掌握估算知識,提高數學計算能力,并運用估算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教學中,我們要鼓勵學生把估算應用于日常學習和生活。如估一估教室的面積大約有多少平方米?籃球場面積大約有多大?去商場買文具要估一估需要帶多少錢?估算的應用很廣泛,在加、減、乘法計算中驗證結果要用到估算,除法計算中的試商要用到估算,上學路上走幾里路要用到估算,做作業用多少時間也要用到估算。生活、學習處處要用到估算知識,所以估算教學只有與生活實際相結合,才能把抽象的估算問題直觀化,促使學生在觀察事物時、計算時,隨時運用估算的方法,以確定解決問題的大致范圍,用來估計計算的結果,同時避免例如一棵大樹高20厘米;三年級一班有38.5人;汽車的運行速度是每小時10千米等的數學錯誤。
由于估算的結果是近似值,就要允許有誤差。這就為學生選用不同的估算方法,提高他們的估算能力提供了空間。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現實生活的多樣性,鼓勵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善于從多個側面、多種角度去思考問題,形成發散性思維,指導學生不同的問題應選取不同的估算思路,在解決現實問題中還要靈活選取恰當的估算方法,使估算的結果更具合理性與現實性。如在學習三年級下冊《兩位數乘兩位數》一節時,我給學生設計了這樣的問題:三年級同學去游樂園,每套車票和門票59元,一共需要44套票。應該準備多少錢買票?列式為:59×44,估算方法一:59 ≈60、44 ≈40、60×40=2400應該準備 2400元;估算方法二:59 ≈60、44 ≈50、50×60=3000應該準備 3000元。解題后應引導學生思考:誰的估算更好些,一些現實問題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將44看作50更合理、更符合實際。通過這樣的對比,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在解決現實問題時運用估算,要從實際出發。
總之,要使學生真正學好數學知識,提高數學能力,就必須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去激發他們學習熱情,還必須引導他們掌握靈活機動的學習方法,這也是我們每一位數學教師的中心任務,因此我們一定要關心學生的發展,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