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海縣正紅鎮第三中心小學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獲得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長期以來,在應試教育的教學模式下,我國小學數學教學都采取了比較單一的教學方式,“教師講,學生聽”的現象比較普遍,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學生自我表達與自我思維的發揮,使得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教學效果不佳。因此,在新課改后,教師應著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以完成新課改提升學生能力的目的。
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學生的數學自主學習能力培養更主要是讓小學生能夠基于已有的生活經驗遷移新經驗,最后習得知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能讓生活情景激發學生的數學實踐興趣,就需要教者吃透教材、巧設情境,只有這樣,才能引導學生去合作探究,掌握新知識,也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興趣,提升數學自主學習能力。如案例《秒的認識》,教師提問:“1秒到底有多長呢?讓我們閉上眼睛,仔細聽一聽。”(利用時鐘的“滴答聲”讓學生感受)鐘表發出“滴答”一聲所經過的時間就是1秒。通過多種形式吸引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幫助學生理解。如:拍一拍,學生跟著時鐘的“滴答聲”做拍手練習,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誰拍得最準;比一比,哪位學生不看時鐘,每秒數一個數,看誰數得最準確。最后得出“剛才我們聽到鐘聲“滴答”一聲就是一秒,我們拍一下手用1秒,數一個數也是用1秒。1秒的時間確實很短,但是有些現代化的工具在這短短的1秒鐘里卻可以做很多事情。”通過動手操作等豐富的學習活動,讓學生體驗一段時間,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時間觀念,最后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滲透愛惜時間的教育,教育學生要珍惜分分秒秒。這次的教學活動有重點和難點,教師在難點的把握過程中借助豐富的活動,讓學生體驗一段時間,建立正確的時間觀念,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在教學中,教師要千方百計地為學生創設一種類似于生活情境或途徑,讓學生經歷探索過程,通過主動探索、發現和體驗,通過證實或證偽以獲得知識,從而享受到成功的喜悅,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逐漸養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達成自學、樂學的小學數學學習態度。
數學在生活中無時不有,無處不在,如時間的學習、空間的學習、數量的學習等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影子,教師應學會抓住生活數學的知識,建構學生的數學思維。流暢的數學思維,是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品質保證。如《秒》的重點是通過一系列的體驗活動,幫助學生逐步建立起1秒、幾秒及1分的時間觀念。在教學設計中,教師應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利用學生熟悉的場景,使學生直觀認識生活中“秒”的存在,幫助學生認識抽象的時間概念。通過讓學生參與倒計時的活動,使學生初步感受“1秒”的長短,同時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師借助活動讓學生體驗一段時間,建立正確的時間觀念。首先,通過讓學生拍手、數數、寫字、畫畫等活動,讓學生體驗1秒鐘、1分鐘的長短,在體驗1分鐘時還讓學生體驗同樣在1分鐘內做不同事情時的不同感受,由此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時間觀念,同時培養學生愛惜時間的意識。當然,除了在學習秒的認識時可以這樣做,建立其他數學概念時也可運用這樣一些做法。這樣教可以使學生既在掌握知識中學習,還可以在知識的遷移過程中感受到數學方法。這種方法使學生可以更好地學習數學、運用數學,同時還會遷移思維方法解決其他問題,這就是一種數學自主學習下的創新品質。
《數學課程標準》在問題解決中提出: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綜合運用數學知識和其他知識解決簡單的數學問題,發展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理解知識、掌握知識的最終目的在于運用。無論是計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還是空間觀念的強弱,都集中反映到解決問題的實際應用上。學以致用,解決實際問題是數學學習的歸宿。如:在教學四年級《小數點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一節時,為了讓學生透徹理解小數點的移動引起小數變化的道理,可先提出四個為什么,引導學生根據這些問題自己進行探究,找出每個問題的答案,搞清它們的來龍去脈。如果課前教師對這部分教材做了研究,對這些問題理解得比較透徹,在課堂上才能引導學生深入淺出,點撥到位,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培養小學生的數學自主學習能力不僅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也是小學數學教學的目標之一,這要求教師能夠密切聯系生活實際,創造性地開發和使用教材,使數學教學變得富有現實性和趣味性,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探索和交流空間,體會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廣泛運用的樂趣和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