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安龍縣萬峰湖鎮民族小學
在數學課堂學習當中,數學問題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教學內容,問題解決也是培養學生數學能力和數學基礎的重要方式。數學問題能夠考查學生們的數學知識掌握情況,也能夠讓老師對學生們的數學學習情況進行反饋。但是對于如今許多小學生來說,由于其數學基礎不夠深厚、數學能力發展還未完善,所以有許多數學問題無法得到有效解決,導致數學問題逐漸成為學生們的學習負擔,加重了學生們的學習壓力。那么,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通過對學生的指導,鍛煉小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且在這個過程中留心培養學生讀中悟,悟中解的能力。
隨著新課程教育改革的推進,教學模式也在發生變化,做為小學基礎科目之一的數學,也需要隨著時代的進步不斷進行創新發展。數學課程需要轉變以往的傳統教育理念,淡化老師的主體地位,加強老師的主導地位,讓學生們的課堂主體性得到加強。而在學生們進行問題解決的過程當中,提升學生的讀中悟、悟中解的素養,就是學生主體地位加強的重要體現,也是課程教學理念改革的重要實踐。
老師在培養學生讀中悟、悟中解的能力的過程當中,能夠讓學生們有更加充足的時間和機會進行思考和表達,讓學生們學會對數學問題進行分析,有助于提升學生們的學習自主性和學習積極性,也能夠讓學生們更加充分的領悟和感受數學的魅力之處,讓數學對于小學生而言不再是負擔,而是興趣所在。
在以往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當中,老師更加看中學生們問題解決的正確性和有效性,這種過于重視答案和結果的教學方式,導致很多老師忽視了學生們進行問題解決的具體過程,也忽視了對學生們數學能力和數學素質的培養,導致學生成為被動學習者,忽視了學生的課堂主體性。隨著新課程教育改革的開展,根據其所帶來的新的教育教學理念,老師應當認識到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重要性。所以老師在進行問題解決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先對學生進行指導,讓學生們能夠先進行獨立思考和自主閱讀。例如在四年級教材中的一題:“紅紅和明明一起在學校的環形跑道上賽跑,兩人的出發地點和出發時間相同,但是跑步的方向相反。已知紅紅每一秒鐘可以跑四米,而明明每一秒可以跑六米,跑了四十秒鐘之后,兩個人相遇了,那么請問這一條環形的跑道一共有多長呢?”老師在對這一道題進行講解的時候,先不用將題目的思考思路和解題方式告訴學生,而是讓學生們進行自主的閱讀,找出題目的關鍵條件,然后再嘗試進行獨立思考。在這一過程中,老師可以適當的給學生一些引導,讓學生學會如何解決問題,之后再根據學生得出的結果為學生講解分析問題。讀中悟,悟中解,抓住題中的關鍵詞,理解題目的大意,最后解決問題。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任務不僅是幫助學生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更需要注重培養小學生的問題分析和理解能力以及探究新知識的意識。那么,在小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嘗試建立學習小組,據此組織學生小組之間對問題進行討論,讓小組成員之間可以相互交流思想,而且能夠在交流的過程中營造一個好的學習氛圍,并且讓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習他人的解題思路和思維方式。例如,在小學數學中《觀察物體》一節中,可以由小組成員交流合作學習,在觀察同一個物體時,但是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之后互相交流討論自己觀察的結果,老師在同學們討論交流完之后,對于各小組觀察出的結果進行客觀的評價,通過小組學習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教材知識。
那在學生完成了自主分析問題和小組成員之間的交流討論之后,可以由老師組織不同小組之間再進行討論交流,讓學生充分的表達自己的觀點,而老師對于這些不同的思想觀點可以給予適當的鼓勵或者指導。以一道數學問題為例,“將兩個完全相同的長方體拼成一個正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是60平方厘米.如果將這兩個長方體換為拼成一個大的長方體,求大長方體的表面積?”第一種:因為原來拼成的正方體的表面積由6個小正方形面積的和,而計算所拼成的大長方體的表面積就是計算7個小正方形面積的和,所以可先求出每個小正方形的面積,再求7個小正方形的面積。60÷6×(6+1)=60÷6×7=70(平方厘米)。第二種:因為拼成大長方體后,它的表面積實際上比之前增加了一個面的面積。60+60÷6=60+10=70(平方厘米)。在最開始時,向同學們展示這兩種解法,和同學們一起討論這兩種解法都是怎樣算出來的,在交流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讓出錯的同學能夠知道自己的思路為什么錯,這樣能夠加深同學們的印象,同時在交流中可以學習其他同學的解題思路,還可以讓同學們通過比較,找出最簡潔方便的一種算法。而這種學習方式,有利于讓小學生掌握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并且能夠形成一定的解答問題的模式,通過這種方式對于小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有更好的幫助。
老師在進行數學授課時,需要培養學生讀中悟、悟中解的素質,這是數學創新發展的重要實踐,也是提升學生能力的重要方法。而在新課堂改革的背景下,老師可以通過運用提高學生的自主性、鼓勵學生獨立自主思考、學生之間交流討論等方式,來提高學生問題解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