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寧市西鄉塘區永寧小學
在教育行業改革腳步不斷加快的今天,對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加強調小學生道德培養、人性完善、生命呵護等內容,力求能夠讓小學生健康成長,養成健全的人格。因此,教師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滲透生命化教育非常有必要,本文就對小學低年級生命化語文課堂的構建方法展開探究,以期提高小學低年級語文課堂教學質量。
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完成字詞教學、口語表達訓練、情感表達等任務,還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以及生命意識,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1]。在這樣的教學要求下,生命化教育顯得更為重要,而語文教學中的課文內容也為其滲透提供了更好的條件。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包含著自然、人文、地理、社會等多個方面的內容,為生命化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切入點,確保了生命化教育的全面性,能夠讓學生更加重視生命價值、熱愛自然生命、關注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關懷等。可以說,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融合生命化教育有著極高的可行性。
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師在實際課堂教學中,要樹立“以生為本”的教學目標。具體來說,就是利用課堂教學推動學生身心自由、健康地發展,讓學生對閱讀文章中包含的感情有更深的理解,促進學生人文情懷的初步形成[2]。在這樣的課堂教學要求下,語文教師可以利用情境或是問題的設置,引導學生更深層次地感知文本,將情感融入文章情境中。
例如,筆者在進行一年級下冊《春雨的色彩》的教學時,為了實現對學生生命體驗的有效激發,筆者利用了多媒體設備展示了春雨的視頻、圖片等,并讓學生完成文章的閱讀。在這樣的方式下,學生由于直觀地看到了春雨的形象,結合文章的描寫,能夠實現情感的移入,感受到春雨之美。同時,筆者還結合多媒體設備創建了“幾位小鳥朋友來了”的情境,提出“它們嘰嘰喳喳地在說什么呢?同學們想知道嗎?”的問題,更自然地引導學生展開文章的學習。這樣的方式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語文學習積極性,提升了課堂學習效率,還激起了學生對生命、自然的感悟。
對于小學低年級學生來說,由于其正處于生理與心理的發展階段,所以在課堂教學中要使用更加豐富、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符合其發展規律,確保語文課堂教學以及生命化教育的效果。在基于生命化教育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相關教師要利用教材文本作為媒介,實現師生情感的碰撞與交流,利用多樣化的課堂教學形式,激發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
例如,筆者在進行一年級下冊《小蝌蚪找媽媽》的教學時,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了《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視頻,讓學生通過動畫視頻的方式更加直觀地了解文章的內容。在后續的教學中,筆者使用了角色扮演的方式,讓不同的學生扮演“小蝌蚪”“小雞”“雞媽媽”“蝦公公”“金魚”“螃蟹”等角色,讓學生加深對文章的理解,使其能夠站在不同的角度體會不同角色的感情。在這樣的過程中,能夠潛移默化地加深學生對生命的認識,使學生了解到自然界中的動植物都有生命、都有“媽媽”,也都有感情,促進學生形成“所有的生命都十分珍貴”的認識。
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課堂氛圍應該是輕松的、開放的,在這樣的條件下,課堂學習效率能得以提升。相關教師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將目光轉向校外,讓學生了解到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視為“課堂”。同時,教師還要結合學生的實際特點展開教學,讓課堂氛圍更加輕松開放。
例如,筆者在進行一年級下冊《語文園地六》的教學時,在課前讓學生以“我的六一兒童節”為主題,準備相應的照片等。在課堂上,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與組員分享“我的六一兒童節”,也組織了班級內的分享交流活動,引導學生結合照片講解當時的場景,實現口語表達能力的訓練。在這樣的活動中,為學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臺,提升了學生在語文課堂中的情感體驗。通過這樣對個體生活以及生命的關注,推動了學生和諧、健康地發展,展現了學生的個性。
綜上所述,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滲透生命化教育有著較高的可行性。通過樹立“以生為本”的課堂教學目標、使用多樣的課堂教學形式、營造輕松開放的課堂教學氛圍,實現了語文教學與生命化教育的融合,提升了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加深了學生對生命的認識,提高了學生對生命的尊重、珍惜與敬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