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浙江省開展縣域醫共體試點工作,桐鄉市第一人民醫院作為第一批試點單位之一,積極響應省委省政府的號召成立醫療集團,建章立制全面推進各項目標任務。2018年5月,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對該院的醫共體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2019年7月,桐鄉市委市政府重新調整規劃了醫共體建設的有關要求,全市三大醫療集團明確了集團黨委領導下的總院長負責制,為全面推進醫療集團工作,打下了堅實的政治基石。2020年新春伊始,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國各地蔓延,市一院醫療集團黨委根據上級的要求,第一時間提出了“黨建引領堅決打贏防疫戰”的總體目標,通過宣傳發動、醫防聯合,取得了明顯的成效,獲得了嘉興市抗疫五一勞動獎章,為今后做好常態化防疫和集團公共衛生工作奠定了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說:抗擊疫情有兩個陣地,一個是醫院救死扶傷陣地,一個是社區防控陣地。桐鄉一院醫療集團黨委以此為重點導向,強調村(社區)—鎮衛生院—市醫療集團—省級醫院的整合的同時,充分展現疫情防控的“導向性、地方性、能力性”,避免簡單的“一刀切”,根據地方差異分類施策,開展群防群控。
(一)以黨建為引領,統籌落實抗疫工作。
市一院醫療集團堅持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防疫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在集團黨委的堅強領導下,明確角色定位,將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放在首要位置。集團在第一時間成立了防控工作領導組,制定應急預案,全面落實各項防治要求。1月25日(大年初一),集團黨委召開抗擊新冠肺炎誓師大會,發出了“共產黨員到抗疫一線去”的號召,組建兩個梯次先鋒隊,42名內科醫生和38名護理人員投身到診治確診病例一線。全面規范“黨建引領+網格管理服務”,集團600多名黨員帶頭堅守在隔離病房、發熱門診、預檢分診、高速路口卡點、水上卡點、居家和集中隔離點、社區防控等“黨員先鋒崗”。309名黨員、223名群眾積極報名參加醫療援鄂隊伍,共選派3批次12名醫護人員馳援湖北并出色完成任務。同時,構建“組織領導”“立體診療”“綜合保障”“督導檢查”“關心關愛”“正能量宣傳”六大體系,做到規定動作嚴而實,自選動作精而準。
(二)以扁平化管理為基礎,打造“三級診療”體系。
市一院醫療集團實施:“家庭醫生、發熱門診——隔離觀察——定點醫療”的“三級診療”體系。總院18個專科與四家分院組成“三師”家庭醫生簽約團隊54個,提供190種專科支持,配備68個服務包。在市域信息數據縱向互聯互通的基礎上,與村居委會結對,加強家庭醫生防疫工作,“入網入格入家庭”,規范細化家庭醫生上門訪視、居家監測、解除隔離三個環節工作流程,隨時掌握轄區群眾動向和健康狀況。開通分院到總院定點治療的綠色通道,將傳染病的監測預警工作、分級診療制度的建立健全、縱向醫聯體和醫共體的發展有機結合起來。
(三)以“全面托管”為契機,構建“四級防控”網絡。
依托浙江省人民醫院全面托管桐鄉一院的契機,將醫聯體建設與醫共體建設深度融合,加快構建省-縣-鎮-村四級聯動的防控體系,實現防控技術和管理能力等全面提升,打造基于互聯網平臺下的線上疫情防治桐鄉樣板。集團打造便捷醫療的“H2H”模式、快速急救的“DER”模式以及實時遠程門診,打通物理+虛擬轉診通道的“任督二脈”,形成無縫對接的轉診服務網絡。截止七月底,共收治5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2例無癥狀感染者,232例隔離觀察病例,解除隔離232例,發熱門診共診治11907名發熱病人,檢測核酸樣本 26678個。
(四)以“醫防融合”為突破,創新“公衛服務”新模式。
以醫共體為主抓手,構建“預防+治療+康復”健康管理模式。將疾控、衛生監督、康慈醫院、婦幼保健和皮膚防治等專業機構融入集團,組建公共衛生指導服務團隊,以“團組駐點”、“團組蹲點”、“重點幫扶”等方式,提升服務能力。組建全程健康管理團隊,形成“未病早預防、小病就近看、大病能會診、慢病有管理、轉診幫對接”的防治體系,促使以疾病治療向健康管理轉變。同時,打造“醫養結合”新典范。在烏鎮、高橋、屠甸醫院開設醫養結合聯合病區,設置床位100張,納入集團管理,在總院技術支持和業務指導下,提高居民防控疾病的意識,努力打造全過程管理的醫養結合桐鄉樣板。
(五)以“智慧醫共體”為支撐,提升疫情防控能力。
1.互聯網+診后聯合管理。通過信息網絡,將醫共體內MDT專家團隊有機組合,打造“居家指導”+“線上復診”+“引導二次入院診療”連續性閉環管理路徑,讓患者能享受從院內到院外再到院內的上下級聯動的全病程管理服務。
2.醫共體“互聯網+護理”。整合集團專業護理資源,組建起100余名護理人員參與的“網約護士團隊”,浙江省首個醫共體“互聯網+護理”服務平臺上線,為特殊人群提供專業、便捷、安全的護理服務。
3.互聯網+實時遠程門診。基層接診醫生利用互聯網遠程視頻的方式與上級醫生實時溝通,對患者開展聯合診治,方便患者的同時保障醫療安全。
在此次防疫取得階段性勝利的同時,也暴露出集團內存在的不少能力短板和體制機制問題,主要是:專業人才不足,隊伍不強;基礎設施建設不規范,缺少“平戰結合”隔離觀察病房,感染樓發熱門診、專用病房設備配備不足。隨著國際疫情擴散蔓延,未來一段時間,仍將面臨較為嚴峻的國內外疫情風險挑戰。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常態化防疫工作,指明了下一步工作的方向,國家衛健委明確了各級衛生部門開展防疫以及補齊公共衛生短板的相應對策,市一院醫療集團以此為導向,結合地方特色,進一步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從七個方面入手,織牢織密公共衛生防護網。
(一)醫路相伴,共建共享,打造黨建引領公衛工作品牌。對于常態化疫情下的集團公共衛生工作,集團黨委推出“1+4+3+1”互動模式,“1”是指一個集團黨委,“4”是指四家分院的黨組織,“3+1”是指總院三個黨支部對接一家分院黨組織,上下聯動“跟進管”,推動分院差異化發展。同時,將所轄區域劃分為“探索起步型”“成長提升型”“推廣帶動型”三種類型,鼓勵黨團員組團深入村社區,分類施策公衛工作。內部互比“對標管”,組織支部之間現場演練,取長補短,相輔相成。
(二)招聘人才,提升能力,加強公共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加強公共衛生和應急管理相關學科建設,注重流行病學調查、應急反應等實操技能的培養與訓練,造就一批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和重大疫情防治領域的專業骨干人才。建立應急專家庫,確定醫務人員、后勤保障和志愿者名單,及時做好培訓。醫衛人員統一調配,組團做好空港返程人員隔離觀察點工作。同時,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管理納入領導干部風險管理能力培訓的重要內容,不斷提高其風險防范意識和應急管理能力。
(三)統一規劃,平戰協同,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對總院感染科大樓重新布局或重新改建,聚焦內部布局和流程建設。建立規范的1400-1500平方米的發熱門診,完善布局,配置CT、DR、檢驗、發藥機等設備;在留觀病房建設方面,要使得相當數量的普通病房符合傳染病房要求,能夠快速轉換。設置獨立通風設施的監護室病房,作為傳染病防控中的重要布局。
(四)堅強監測,信息共享,實行“癥狀監測”的早識別和早預警。將疫情防控公共衛生的管理體系與公安管理信息對接,提高傳染病篩查檢測的敏感性和傳報系統的及時性,對不明原因的癥狀進行預警和監測。發揮集團內信息互通優勢,加強對特定場景的追蹤、分析,以及對病人傳播鏈的分析,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五)分層分級,雙向轉診,提高傳染病救治能力。醫療集團將以總院為龍頭,整合資源,著力改革和完善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形成各鄉鎮隔離點與定點治療點形成平戰結合的服務、責任、管理的網絡共同體,確保各鄉鎮隔離、運輸、救治及防控所需設施和資源的及時到位,加大慢性病、特殊疾病用藥的支持,加強防護物資的調配,共筑牢固的聯防聯控、群防群控的防疫墻。
(六)注重實效,醫防結合,調整醫共體公衛工作績效考評辦法。組建市級專科醫生和基層全科醫生、公衛醫生三結合的醫防隊伍,做好疫情防控與慢病診療管理相融合工作。建立集團防控質量控制評估體系,從質控管理、制度建設、自查督查、評估評審等方面開展控制及評估。根據督導檢查和評估工作,建立指標權重動態調整機制,各成員單位實行目標管理績效體系,確保圍繞防控目標做設計。同時,落實待遇保障和激勵機制,允許收支結余分配,打破績效工資比例限制,落實單位內部自主分配權,激發基層機構動力。
(七)創新方式,三治融合,打造公共衛生工作“桐鄉特色”
市一院醫療集團將把基層的公共衛生工作與桐鄉首創的法治穩民意、德治暖民心、自治聚民力“三治融合”相結合,運用“疫情防治紅黑榜”、“德治評判委員會”、“網格化自治”等“三治”組織,培養職工主體意識,激發社會活力,讓疫情防控工作能夠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因時而變,體現出人情味和應變性,打造黨建引領常態化疫情防治下公共衛生工作的“桐鄉特色”。
嘉興是中國革命紅船的起航地,桐鄉烏鎮是世界互聯網大會的永久舉辦地,我們銘記習近平總書記“建設好烏鎮,發展好桐鄉”的殷切囑托。面對疫情防控這一次公共衛生工作的“大考”,市一院醫療集團強大的政治引領力,運用系統整體治理思路,發揮“互聯網+”優勢,創新了“答題”的方式,今后也必將伴隨著政治優勢和機制的創新,扎實精準開展疫情防控等公衛工作,力爭為書寫“重要窗口”中最精彩板塊的桐鄉篇章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