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賓市興文縣古宋鎮第一小學校
小學語文教學的特點是在培養和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同時,注重對學生情感態度、意志品格、良好習慣和健康個性等心理品質方面的要求和培養,這種以人為本,追求學生可持續發展的教育教學,自然成為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陣地。下面我就淺談一下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我堅信,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敗而告終的學校內許許多多的沖突,其根源都在于教師不善于與學生交往。”這一精辟見解不僅強調了師生交往在教學活動中的重要性,更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師怎樣才能善于與學生交往。上海師范大學盧家楣教授也在《情感教學心理學》一書中指出:教師應重視師生交往中的情感因素,以自己對學生的良好情感去引發學生積極的情感反應,促成師生情感交融,以發展和諧的師生關系,優化教學效果。這一點,我覺得相當重要。學生心理負擔來自各方面的壓力,有學習上的、生活上的,光學習上的就有很多方面,膽怯引起的,學習遇到困難造成的等等。因此,為了營造良好的心理氛圍,為人師者就應付出自己的愛,以多種身份,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學生,緩解學生的壓力,減輕負擔,讓其適應學習環境,更好地學習。
羅曼·羅蘭說過:“要撒播陽光到別人心中總得自己心中有陽光?!币l展學生健康心理,促進學生整體素質提高,教師自身擁有良好的態度和健康心理是前提。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調整控制自己的心理狀態,以健康向上的情趣帶動整個課堂氣氛。從走進課堂的那一刻起,就保持真誠的微笑、友善親切的話語,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例如語文課在有愛國主義內容的課文時,教師要洋溢著正義之情、愛國之情,以你的愛國之情的曲折起伏去叩動學生的心弦,讓學生的心潮隨著你的心情激蕩澎湃。講課時,常常給學生恰到好處的一個笑容、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句話,這都使學生倍受鼓舞;有時沉悶的課堂會使學生產生壓抑感,如果教師適時講一個小笑話,則會使學生開懷大笑,立即興奮起來,在愉悅的氣氛中學習。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充分發揮學習個體作用,大大提高學習效率,體驗到學業成功的快樂,增強學習的意義感和價值感,從而對學習保持持久濃厚的興趣。
小學語文教材是小學語文教學大綱的具體化,是小學語文教師組織教學的主要依據,是教學內容的載體。小學語文教材涵蓋的內容廣泛,既有語言文字訓練的內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將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從眾多的教育內容中提取出來,提高教師對小學語文教材的理解,進一步提高教師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例如低年級的教育方法主要是各種游戲。在語文課上結合教材安排插入一年級入學時“自我介紹”游戲(我叫某某,我住在某處,我是某校一年級某班學生,我喜歡干什么),內容雖然簡單卻能幫助孩子學會介紹自己,了解別人,有利于語言交際能力的提高。可以進一步鍛煉學生的自信心,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
語文實踐活動具有開放性、愉悅性、自主性和活動性的特征,它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延伸。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中,同樣蘊含著許許多多心理教育的契機。老師要善于把握機會,隨時隨地進行心理教育滲透,這種見縫插針的教育滲透,耗時少,針對性強,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小學教材中,安排了不少的語文社會實踐活動和口語交際,由于學生實際參與實踐,在制作、設計、組織、表演、辯論等活動中,學生全身心的投入,有著豐富的體驗,或品嘗成功、分享喜悅,或經歷挫折、體驗失敗,學生的心理狀態是隨著活動的過程和參與程度而呈發展變化的狀態。我在教學中,以“活動”為“教材”,敏銳地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機,用行動去感染學生、影響和暗示學生,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的教育,讓學生在充分的活動中,愉快地感悟、體驗。
喜怒哀樂每人都有,然而多數人特別害怕把自己內心展示出來。殊不知這些情感累積太多,人是受不了的。尤其是小學生,情感易外露,自控力差,易怒易喜,你再叫他控制不能宣泄感情,他們自然會出現一些不正常的叛逆的舉動,為了讓學生保持良好的心態,把學習這一重要任務完成好,最好的辦法是讓他們把自己的煩惱傾訴出來。老師、同學、家長都可以是傾訴的對象。然而有時這些人不一定會及時地出現在他們面前,有些孩子也不會把心事說給別人聽,所以作文本、日記本就成了他們最忠實的聽眾。在實施過程中,我利用作文的形式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力求把教學轉化為學生的內在需要。我常常設計一些便于學生表達內心情感活動的作文題目。例如《老師,我想對你說》、《媽媽,您聽我說》等。通過這種方式,在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同時,有效地發現、糾正了一些學生的觀點,幫助他們認識自己,悅納自己,及早地擺脫消極心理體驗,使自己的心境始終保持活潑、開朗、穩定、充滿朝氣,讓孩子們充滿樂觀和自信地生活。
總之,心理健康教育已經越來越成為人們關注的問題。小學語文教學理應責無旁貸地分擔這一重任,在培養語文能力的同時進行有效滲透,以充分開發心理潛能,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和個性的發展,為塑造跨世紀的一代新人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