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天純

從建筑的整體資質和體量上說,故宮三大殿是整個紫禁城建筑的重中之重,最能體現紫禁城的美學。三大殿是指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是封建皇帝行使權力或者舉行盛典時用的宮殿。
三大殿的建筑風格體現了中國宮殿建筑的以下特點:平面布局以大殿(太和殿)為主體,取左右對稱的法式排列諸殿堂、樓閣、臺榭、廊廡、亭軒、門闕等建筑。殿堂建筑以木構架支撐,都柱底下有石柱礎,磚修墻體北、西、東三面維護,坐北朝南,上蓋金黃色琉璃瓦屋頂。三大殿在裝飾色彩上,屋頂多用金黃色,立柱門窗墻垣等處多用赤紅色裝飾,檐枋多施青藍碧綠等色,襯以石雕欄板及石階之白玉色,形成鮮明的色彩對比。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在故宮的中心部位。建在高約5米的漢白玉臺基上。臺基四周矗立成排的雕欄稱為望柱,柱頭雕以云龍云鳳圖案,前后各有三座石階,中間石階雕有蟠龍,襯托以海浪和流云的“御路”。殿內有瀝粉金漆木柱和精致的蟠龍藻井,上掛“建極綏猷”匾,殿中間是封建皇權的象征——金漆雕龍寶座。太和殿的五脊六獸的數量是中國宮殿中最多的。太和殿紅墻黃瓦、朱楹金扉,在陽光下金碧輝煌,是故宮最壯觀的建筑,也是中國最大的木構殿宇。
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大典之前休息,并接受執事官員朝拜的地方。凡遇皇帝親祭,如祭天壇、地壇,皇帝于前一日在中和殿閱視祝文。祭先農壇舉行親耕儀式前,還要在此查驗種子和農具。皇太后上徽號,皇帝在此閱視奏書。清順治元年(1644年),清皇室入主紫禁城,第二年改中極殿為中和殿。殿名取自《禮記·中庸》“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之意。
保和殿位于中和殿后,建成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謹身殿。明朝嘉靖時期遭火災,重修后改稱建極殿。清朝順治二年改為保和殿,其意為“志不外馳,恬神守志”。保和殿于明清兩代用途不同。保和殿面闊9間,進深5間,建筑面積1240平方米,高29.5米。屋頂為重檐歇山頂,上覆黃色琉璃瓦,上下檐角均安放9個小獸。上檐為單翹重昂七踩斗拱,下檐為重昂五踩斗拱。內外檐均為金龍和璽彩畫,天花為瀝粉貼金正面龍。6架天花梁彩畫極其別致,與偏重丹紅色的裝修和陳設搭配協調,顯得華貴富麗。殿內金磚鋪地,坐北向南設雕鏤金漆寶座。東西兩梢間為暖閣,安板門兩扇,上加木質浮雕如意云龍渾金毗廬帽。建筑上采用了減柱造做法,將殿內前檐金柱減去6根,使空間寬敞舒適。
三大殿都建在漢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工字形基臺上,太和在前,中和居中,保和在后。遠望猶如神話中的瓊宮仙闕。基臺三層重疊,每層臺上邊緣都裝飾有漢白玉雕刻的欄板、望柱和龍頭,三臺當中有三層石階雕有蟠龍,襯托以海浪和流云的“御路”。在2.5萬平方米的臺面上有透雕欄板1415塊,雕刻云龍翔鳳的望柱1460個、龍頭1138個。用這樣多的漢白玉裝飾的三臺,造型重疊起伏,這是中國古代建筑上具有獨特風格的裝飾藝術。而這種裝飾在結構功能上,又是臺面的排水管道。在欄板地栿石下,刻有小洞口;在望柱下伸出的龍頭也刻出小洞口。每到雨季,三臺雨水逐層由各小洞口下泄,水由龍頭流出,千龍噴水,蔚為壯觀。這是科學而又藝術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