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一達

經常聽到有的玩古玩的收藏家拿出一件藏品,自鳴得意地說:“這是宮里造辦處出來的玩意兒。”
“宮里?”甭問了,這是指當年的紫禁城,也就是故宮。
在京城的老百姓眼里,故宮除了是皇上辦公和住的地方外,還有一件值得驕傲的地方,那就是故宮的造辦處。因為造辦處出來的玩意兒絕對是精品。所以,懂眼的人,聽到“造辦處”這仨字,也就明白這位爺拿出的玩意兒不一般。
造辦處是干什么的呢?簡而言之,是清代皇宮里專門給皇帝制作玩意兒的御用工廠。它的全稱是:內務府造辦處。
給皇上制作玩意兒,當然要找頂尖的工匠。“頂尖”這倆字,可不局限于北京城,而是全國范圍內的。
當年,內務府的權力非常大,皇上想要做什么玩意兒,內務府有權向各省的政府下令,招聘所需的能工巧匠。比如“繡作”,蘇繡在全國有名,所以主要招聘的是江南的工匠。
造辦處的工匠主要分為南北兩派,南派的匠人以湖南、湖北、廣東、廣西、蘇州、杭州等地的為主,都是這些省份的官員,根據內務府的要求,百里挑一甄選出來的能工巧匠。
“南匠”又分為以下幾類:一種是出類拔萃的匠人,應招完成一件作品,其精湛的技藝被內務府看中,便把他留下來。

造辦處的玉器刻字技藝高超
這類“南匠”不用返回原籍,崗位在編,即所謂臨時工轉正,入了旗籍,并且屬于內務府的在冊人員。
入籍入冊,自然身價也就高了,老了也不用回老家,享受官府的“錢糧”(退休金)待遇。這應該是南匠里的佼佼者。
另一種“南匠”是屬于“供奉”。“供奉”這名好聽,但不實用,待遇比前面說的“入籍入冊”的工匠差了一等。
這類“南匠”在某一門類的活上技藝出眾,而且在造辦處干得年頭也不短,但一直沒有“轉正”,到干不動的時候,他們卻享受不到“退休金”待遇,“供奉”成了“貢獻”,于是只能回老家養老,這種工匠在造辦處居多。
還有一種“南匠”,屬于臨時工,因為造辦處要做一件大活兒,他們有某種技藝,被招募到造辦處,這件大活兒完工后,他們算完成使命,哪兒來的回哪兒。
北派的工匠,主要來自北京、河北(直隸)、山西等地的人,分為旗籍工匠和漢人工匠。旗籍工匠是在旗的,因為每月有固定的“錢糧”,所以衣食無憂。
漢人工匠有長期在造辦處干活的,享有內務府每月發的錢糧待遇。也有臨時聘用的工匠,跟“南匠”的臨時工待遇一樣,完活兒后,打道回府。
不管南方的工匠,還是北方的工匠,只要能進造辦處,絕對都是某一工種里的頂尖高手,而且都身懷絕技。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現在我們看到的造辦處出來的玩意兒,不但工藝精湛,而且都有獨門的絕技。
他們的許多絕技沒有傳下來,現代人很難仿造,即便動用現代科技手法,也很難達到手工制作的工藝。沒轍,造辦處就是這么牛!
造辦處在創辦初期,只是給皇帝做一些生活用品,以及騎馬和射箭用的工具。工匠是從社會上臨時招聘的,也沒有固定的干活場所,工匠們干活,就在故宮養心殿周邊閑置的房子里。

造辦處出來的玩意兒絕對是精品
養心殿是皇上的寢宮,造辦處設在這兒,主要是方便皇上隨時巡視。當時,掌管造辦處的官員叫“養心殿管理造辦處大臣”。
后來,隨著皇上要做的物件種類越來越多,造辦處的工匠也跟著增多。同時,工匠們干活時“叮叮當當”的聲音,皇上聽了也覺得鬧心,所以,造辦處在康熙三十年(1691年),搬出了養心殿。
造辦處把武英殿北邊的150多間空房,當成了工匠們的操作間,如同造辦處的大“作坊”。有了固定的干活地方,各種工匠的制作程序也逐漸完善了。
從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造辦處開始設立各門類的作坊,到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共設有42個制作不同物件的作坊。
這些作坊是:
做鐘處、鑄爐處、槍炮處、玻璃廠、盔頭作、輿圖房、弓作、鞍甲作、琺瑯作、鍍金作、玉作、螺絲作、鏨花作、鑲嵌作、擺錫作、牙作、硯作、銅作、鍍作、鑿活作、風槍作、眼鏡作、刀兒作、鏇軸作、匣作、裱作、畫作、廣木作、木作、漆作、雕鑾作、鏇作、刻字作、燈作、裁作、花兒作、絳兒作、穿珠作、皮作、繡作、畫院、如意館。
您從這42個作坊的名稱上,不難看出造辦處幾乎涵蓋了當時手工制造業的大部分。
這是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以前造辦處的分工情況。這一年,造辦處以“合并同類項”的方式進行了改組,將原來的42個“作”,合并為13“作”,這13作是:
匣裱作、油木作、燈裁作、金玉作、銅鍍作、盔頭作、造鐘處、鑄爐處、炮槍處、琺瑯作、玻璃廠、輿圖房、如意館。
有的書上說清宮造辦處是14作,這是怎么回事呢?
原來在光緒年間,隨著西方工業革命的發展,出現了許多新型的槍炮,造辦處為此成立了花炮作,后改叫花炮局,專門負責采購西洋花炮。如此,造辦處又多了一“作”。
造辦處各作的工匠,按各自的手藝不同,共分為61個工種。
其中,隸屬于如意館的有:雕玉匠、牙匠、畫匠、托裱匠、帖匠、軸匠。
隸屬于金玉作房的有:鍍金匠、螺絲匠、琢玉匠、磨玉匠、鏨花匠、鑲嵌匠、擺錫匠、硯匠。
隸屬于匣裱作的有:鏇匠、匣匠、裱匠、彩畫匠、廣木匠。
隸屬于油木作的有:木匠、漆匠、雕匠、刻字匠。
隸屬于鑄爐處的有:鑄匠、銼匠。
隸屬于造鐘處的有:鐘匠。
隸屬于炮槍處的有:鐵匠。
隸屬于鞍甲作的有:鞍匠、皮匠、甲匠。
隸屬于弓作的有:箭匠、弦匠、弓匠。
隸屬于琺瑯作的有:琺瑯匠。
隸屬于玻璃廠的有:玻璃匠、吹玻璃匠、燒匠、碾匠。
隸屬于銅作的有:鍍匠、銅匠、鑿匠、風槍匠、眼鏡匠、刀匠。
隸屬于燈裁作的有:燈匠、穿珠匠、裁匠、花匠、絳匠、染皮匠、彩繡匠。
隸屬于輿圖房的有:畫線匠、繪圖匠。
隸屬于盔頭作的有:盔頭匠、切末匠。
隸屬于花炮作的有:花炮匠、南盒子匠、北盒子匠、洋花匠、洋盒子匠、軟燈匠、起花匠。
這61個工種,俗稱“造辦處的六十一行”,這些工匠并不是全部。不過,在清宮造辦處的200多年歷史中,這些手藝是相對固定的,工匠也是造辦處在冊的正式工,不包括他們的助手、副工。
據光緒二十一年造辦處的“匠役餉冊”記載,當時在冊的各“作”共有正式工匠449人,其中“南匠”為56人。
從這個統計人數,您就知道清宮造辦處是什么規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