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護故宮博物院這件事上,社會各界付出了極大努力。
在北京市擔任規劃局長時,我就有幸參與了一些保護故宮的行動。1997年,在北京市擔任文物局長時,發現筒子河和城墻中間,一個生活不便的狹長區域里,聚集了400多戶居民、20多家單位,當時兩側排污水管就有465條,往河里傾倒的垃圾已兩米多厚。筒子河儼然污水河。那會兒,喊出一個口號,
“要把一個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21世紀”。后來經各界努力,單位和居民搬遷了。進入21世紀,筒子河已碧波蕩漾。
2012年,我有幸來到故宮博物院工作。
這里是世界最大規模、最完整的宮殿建筑群,是全世界收藏中國文物藏品最豐富的一座寶庫,也是全世界來訪人數最多的博物館。當時,作為故宮員工的“我”,對“世界之最”感受不深:大部分區域,豎著
“非開放區觀眾止步”的牌子;99%的文物,藏在庫房,拿出來展示的,不足1%:人們進入故宮,就是跟著導游的小旗子走,看皇帝坐什么地方、躺什么地方、什么地方上早朝、什么地方大婚,東邊珍寶館、鐘表館看看,御花園休息休息,就走出去了。不到兩個小時,“到此一游”。這些文化遺產資源,真的是最重要的嗎?它們很重要,但并不是最重要的。什么才是最重要的?這些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究竟在多大程度上為人民現實生活作出貢獻,才是最重要的;一個觀眾走進博物館,出去的時候能夠獲得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當時,在故宮我看得最傷心的,就是看到西部來的老大爺、老大媽,走累了,坐故宮臺階上,拿出自己帶的行軍壺,打開喝口水,就著啃口自己帶的干糧。他們可能都沒有很多錢上賓館、飯店吃頓飯,但要來故宮。我們能帶給這樣的觀眾什么呢?我們不缺文化資源,我們缺人文關懷。所以,必須改變。
故宮環境大整治,為時三年:室內10項,室外12項。
首先,清理了散落在各個房間、沒正式歸檔進入庫房的文物。這一整理,歸入庫房,騰出很多房間。
有幾十間房子,堆著零散門窗,這些也是古建筑重要的組成部分,應該善待。修復,入古建筑館陳列。
有近200間房子,堆著裝過文物的大箱子。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建地下庫房,箱子里文物取出來入了庫房,箱子留在了原處。無論樟木、紫檀,還是皮革,箱子都帶著歷史的信息。當它們被保存進三個大型的箱子庫房,太多房子騰出來了。
另有多個房間,堆著被子、褥子、毯子、氈子、門簾子。這些不是皇帝用過的,但也是古物。應該善待。于是,除菌、熏蒸、修復,建織繡庫房予以保管,又騰出很多房子。
此外,過去做一個展覽,完事就打開一房間,展柜往里一推,展具往那兒一堆,模特往那兒一擺,把門一鎖,十年八年,無人問津。今天布展水平根本用不到這些了,所以,清理。又騰出很多房子。
還有,使用過的椅子、桌子、沙發、運動器材,都舍不得扔,國有資產,不能隨便處置啊。于是,庭院里辦了個大會,把它們陳列出來,需要的部門把它們領走,其他的集體處理。這樣,又騰出很多房子。
再有,十多年沒進過人的房間,進去一踩全是塵土,這是大的安全隱患。一個非常漂亮的小佛堂,當時堆滿了雜物。
三年過去,故宮9371間房子,終于間間都干干凈凈的了。
室外整治,比室內更艱苦。過去一些區域不開放,雜草沒膝。有的地方,我第一次進去時,老員工囑咐,一定要大喊兩聲,讓小動物先跑,你再進去。當年,著名的玄宗寶殿,進去便是如此,今天,已清理干凈,不該長草的地方,一根都不長。
還有不該長草的地方,就是房頂。過去,故宮屋頂長了很多雜草。對雜草宣戰,很不容易,剛拔掉兩場雨一下又長出來。“斬草要除根”:把一片片瓦揭開,把草根取出來,把古建筑修好,把縫弄嚴,草籽再進不去。這樣干了兩年,故宮1200棟古建筑上,不再有一根雜草。
最難辦的,是清理市政管道。
越來越多市政管道,犬牙交錯,穿越內金水河,穿越墻;太多熱力管道,占據了很多空間。我們既不能挖開古建筑墻角把它埋到地下,又不能在空中高架起來。一年半設計,一年多報批,終于同意,在遠離古建筑的地方,在地下8米到14米的位置,通過盾構的方式,躲過地面的文化層,然后兩個斷面的共同溝,延伸三公里長要把十七宮管線全部入地,這樣永久性解決,再也不用開掘古建筑的地面,再也不用穿越古建筑的本體。
我們下決心清理所有“不和諧”的建筑。
幾十年積累了135棟臨時建筑,其中最危險的就是彩鋼房。彩鋼房兩三個星期就可以搭建好,但不阻燃,一旦著火迅速燃燒。所有部門一把手都立軍令狀,拆除臨時建筑。就這樣,咨詢部使了八年的彩鋼房被拆掉了,行政處600人吃飯的大食堂被拆掉了,古建部和宮廷部的庫房被拆掉了,西部區域審計室、基建辦、預算處三個部門辦公的彩鋼房區全部都被拆掉了……就這樣,解決了59棟彩鋼房。
更多的,是臨時建筑。比如“南三所”,皇太子生活的區域,非常漂亮,可惜當年老員工都沒見過它什么樣,因為它多年來被七棟花房圍了一圈。后來,我們在郊區建了古典花卉養植中心,初春送養好的花卉到故宮各個庭院,深秋又把它們送回養植中心。花房拆掉,人們才第一次看到南三所什么樣子。
在三年環境整治之前,我們喊出了一個口號,“要把一個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今年,紫禁城600歲生日,人們走進故宮,看到的只有古代建筑,沒有任何一棟影響環境、影響安全的現代建筑。我們做到了,沒有食言。
三年大整治,帶來了三年大開放。故宮開放區域越來越大,2014年達到52%,2015年達到60%,2016年達到76%。今天,故宮開放區超過了80%,很多豎著“非開放區觀眾止步”牌子的地方,變成了展區展館展場。
譬如,幾十年來,人們參觀太和殿以后,只能往北面走,一根樹都沒有。很多觀眾曾問我:為什么故宮沒有樹?過去,我只能告訴他,你再往前面走走,御花園有樹林。其實,太和殿兩側各有一個門——右翼門和左翼門——當初沒有開放,如今全已放開。走出右翼門,迎面就是18棵300年樹齡的大槐樹。
如今,故宮每天接待數以萬計的客人。世界各地走進故宮的人,會感動于中國對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所作出的積極貢獻。去年,故宮購票觀眾數史上最高,達到1933萬,這還不包括“每周二對學生集體參觀免費”等環節設置。粗略估計,年參觀人次兩千萬是有的。這算“世界第一”了,但這還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50%以上是35歲以下的年輕人。
今年,紫禁城600周年,故宮博物院建院95周年,可以自豪地說,我們把一個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了下一個600年。

(本文根據2020年10月22日“中華文化大講堂”單霽翔先生即興演講整理而成,經單霽翔先生應允刊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