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賈玉芬,1953年出生,2011年參與環保。賈玉芬是一名教師,退休后一直在社區發揮著自己的余熱。她熱心公益活動,樂于奉獻,不圖名、不圖利,不計較個人得失,通過行動支持社區的環境建設。

賈玉芬
陽光社區自成為垃圾分類示范小區以來,賈玉芬就擔起了小區垃圾分類指導員。賈玉芬回憶,剛開始的時候家人和孩子都不支持,一是怕給他們丟面子,怕別人看不起;二是又臟又臭怕得病。她便耐心地給家人做思想工作,希望得到他們的理解和支持。居民們也常對賈玉芬說:“你退休金也不少,為啥還要做這些呀?退了休就應該好好享受,別干了。”面對這些嘲諷,賈玉芬心里也矛盾過,但又盡快調整好自己的心態,穩定情緒,踏踏實實投入到工作中來。
在剛接觸這個工作時,她每天都要站在垃圾桶旁邊,將居民發錯的垃圾進行分類,同時也會向居民講解如何將垃圾進行分類投放。一段時間后,賈玉芬看到垃圾分類的效果并不是很好,她開始加大宣傳力度,只要見到居民就介紹垃圾分類的知識和意義,可不僅沒有得到預想的效果,還聽到很多風涼話,甚至有人直接說:“你就是干這個的,我們分清楚了,要你們干什么?”聽了這些話,賈玉芬的心里很不舒服,心情也變得低落,她找到居委會主任,說出了長時間以來心里積壓的委屈。
為了讓賈玉芬能順利開展垃圾分類工作,居委會主任和物業經理溝通后,在小區舉辦了一次垃圾分類宣傳活動,向居民們宣傳垃圾分類的知識和如何分放生活垃圾。經過反復的宣傳指導,垃圾分類的理念逐漸深入到居民心中。垃圾分類終于得到了居民的認同,小區擺放的垃圾桶上都有明顯的標志,可回收、不可回收、廚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居民一看就知道該如何投放。
垃圾是危害健康的“毒品”,是破壞生活的“不良少年”,所以保護環境也要從學生抓起,讓學生知道垃圾分類的重要性。寒暑假期間,居委會組織學生們參與社會實踐,利用這一機會,賈玉芬向孩子們宣傳垃圾分類的知識,講解垃圾分類的意義和利害關系,教育孩子盡量少制造垃圾,從小養成分類的良好習慣,做一個低碳環保小衛士,為保衛我們的家園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雖然經過一番努力,工作有了一定的效果,但賈玉芬也有自己的苦衷,不管寒冬還是酷暑,她每天都要堅持在垃圾桶旁邊干活,冬天寒風刺骨,手腳凍得生疼,雙手不聽使喚,但夾子、抹布、水桶從不離手,每天都用抹布擦垃圾桶,特別是冬天,濕的擦布剛擦完,放在桶上就凍在一起。她每天還要從家里帶上熱水,為防止垃圾桶不結冰,干濕抹布交替地擦,再冷也沒有提前離開過崗位。到了夏天,雖然天氣暖和但桶里的味道也很難聞,一打開垃圾桶酸臭味撲鼻而來,臭氣熏天,即使戴著口罩也依然會聞到,可她毫無怨言,依然認真做好垃圾分類的工作,賈玉芬說:“既然承擔這項工作就要干好,讓居民滿意,讓領導放心,也是我應盡的職責。”
經過幾年的努力奮斗,現在垃圾分類已經扎根在居民心頭,居民們養成了自覺分類的好習慣。上級領導檢查銀河灣小區時,對垃圾分類工作給予了肯定,也贏得了北京市專家的贊揚。但賈玉芬卻說:“面對這些贊美,我不會驕傲,我要繼續努力,干好我的垃圾分類工作。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為了我們美好家園共創優美的社區,爭做環保先鋒。”
(密云區文明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