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映麗 張凌華
【摘 要】介紹在應用負壓封閉引流(VSD)技術治療大面積軟組織挫裂傷中術前和術后護理護理工作要點和注意事項,以及取得的護理效果和護理體會
【關鍵詞】軟組織損傷;引流術;康復;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20)11-33--02
骨科創傷致軟組織損傷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難治性急慢性損傷[1]。由于創傷后軟組織損傷面積較大而且部位深,傳統治療效果并不顯著,創面很難愈合。目前臨床上一般采用負壓封閉引流術(VSD)治療,該方法經大量文獻報道顯示效果顯著[2],本科今年2月曾收治1例重物砸傷致腰骶部大面積組織挫裂傷患者,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患者男性,49歲,因外傷致腰背部疼痛伴左下肢活動受4月余,外院治療后收入康復科進一步治療。患者入院時全身消瘦,雙下肢肌肉均有不同程度的萎縮,左下肢稍能抬離床面,左下肢無力伴有麻木感,左踝背伸困難,二便障礙,坐立不能。帶入導尿管一根,引流暢,尿色黃,質稍混。腰背部可見一13cm*15cm新鮮手術創面,有大量淡黃色滲出液,其中可見一2cm*3cm傷口,深可見骨,左側大腿前側部分皮瓣切除術后狀態,紗布包裹中。
2 護理要點
2.1 術前護理
術前準備:術前完善各項常規檢查:血常規、肝腎功能、血凝全套、心電圖等,遵醫囑使用抗生素、營養神經藥物治療。按照醫囑進行相關的麻醉術前準備:如全麻術前準備:囑患者術前禁食禁水6-8小時,術前做好病人的皮膚清潔工作;
心理護理:護理人員將VSD的基本原理、目的、注意事項告知患者及家屬,安慰和鼓勵患者,消除患者及家屬的顧慮,取得患者及家屬的配合;
檢查需使用的負壓吸引器,確定性能完好。
2.2 術后護理
妥善固定,連接中心負壓裝置進行持續吸引,保持壓力維持在0.04-0.053MPa(同吸痰時的負壓),觀察局部有無管形出現,保證有效的傷口負壓引流,并觀察引流物的色、質、量,當發現有大量鮮血被吸出,要立即通知醫生;如果負壓引流不暢,先檢查各管路有無連接錯誤、是否連接良好,管路有無破裂,儀器是否性能良好;確定無誤后,可擠壓引流管,使用少量0.9%NS沖洗管路管,并及時通知醫生;每日嚴格無菌技術進行更換一次性負壓引流管及一次性負壓吸引收集器;
加強基礎護理,每2小時翻身拍背,翻身前及時松開固定,避免折疊、牽拉,保持引流管通暢;翻身時注意保暖,避免患者受涼;皮膚受壓處使用減壓貼保護;做好體位的擺放,保持患者雙下肢肢體功能位;
飲食管理:飲食宜多樣化,鼓勵患者進食富含維生素、纖維素、蛋白質;特別是增加飲食中蛋白質的攝入,如蛋、魚、蝦、雞肉、牛奶等,每日攝入蛋白質不少于100g。可以促進傷口愈合,促進皮膚粘膜的再生;減少體內蛋白質分解,防止發生負氮平衡;增加病人的抵抗力;
用藥護理:按時予患者服用藥物,遵醫囑使用靜脈補充營養,靜滴氨基酸類藥物,維持水、電解質平衡,促進傷口愈合。因氨基酸藥物濃度高,對血管可產生刺激作用,要選擇粗、彈性好的血管,滴速不易過快30滴/分,每日注射時需使用靜脈留置針,并確定在血管內,藥液滴注完畢,使用0.9%NS10ml脈沖式封管,配合使用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喜遼妥),在靜脈留置針附近皮膚外涂,可以有效避免發生靜脈炎發生;
疼痛護理:由于大面積軟組織損傷患者會出現疼痛感,在護理過程中,護士應根據患者的主訴,充分了解患者疼痛的性質及程度,了解其影響的因素,正確評估患者疼痛的程度,必要時可根據醫囑使用止痛藥。在藥物治療的同時,護士更應該重視患者疼痛的心理反應。護士應多關心患者,盡量滿足患者的合理需求,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并指導患者采取預防或減輕疼痛的方法,如改變體位、深呼吸、聽音樂等,以分散注意力,減輕疼痛;
針對患者開展個體化康復訓練,提高左下肢肌力及肌耐力,提高左踝關節活動范圍,提高坐立位平衡及轉移能力,先進行床邊康復治療,后逐步開展步行訓練:運用運動療法提高腰背部肌力及雙下肢肌力;運用關節松動訓練改善左踝關節活動度,減少粘連;運用紅外線、激光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低頻、中頻興奮神經肌肉、誘導神經促通;氣壓治療促進血液淋巴回流,改善微循環。在開展康復訓練時,一定要注意將引流管固定妥善,防止管路被拉扯滑脫;
健康指導:按時服用營養神經藥物;鼓勵深呼吸、指導有效咳嗽,防止發生肺部感染;鼓勵患者多飲水,每日不少于2000ml;指導進食30分鐘后進行腹部順時針按摩,保持大便通暢,必要時,可使用開塞露;保持導尿管通暢,避免將集尿袋高于恥骨聯合位置,避免逆行感染;保持VSD管路通暢,避免受壓、折疊、牽拉,如有異常,及時告知醫護人員;鼓勵患者進行主動運動雙下肢;家屬可協助按摩患者雙下肢,促進血液循環;
3 護理效果及體會
患者腰骶部創面較大,故住院期間進行了三次清創術+VSD治療和一次皮瓣移植術,8周后患者腰背部疼痛好轉,可見約6cm*8cm新鮮手術創面,表面新鮮肉芽組織生長,未發生壓瘡、靜脈炎等護理并發癥,患者可在監護下需輔助下短時間扶站。
負壓封閉引流術(VSD)技術的使用,局部半透膜覆蓋,將開放性創面變為閉合創面,促進創面、腔隙內滲液、液化壞死組織及時排出體外,可以有效的阻止外部細菌的侵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快,刺激組織新生,促進創口的愈合。避免長期使用抗生素治療,減輕患者的負擔,也避免了二重感染的可能。一般一次負壓引流可以持續3-15天[3],讓醫護人員減輕了工作量,也讓患者減少因每日的換藥而造成疼痛不適。大面積軟組織創傷的傷口愈合時間是比較長的,需要積極配合相關的康復治療,能夠有效的避免因長期臥床導致患者出現肌肉萎縮及關節粘連、僵硬,防止出現廢用綜合征;護士需掌握VSD相關的護理技術,通過細致的觀察、嚴格的無菌操作,詳細的交接班及全面的飲食、用藥及基礎護理,配合個體化健康宣教和心理護理,能夠有效的預防并發癥的發生,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繆霜霜,徐小群,沈斌.開放性骨折合并軟組織損傷的負壓封閉引流治療及護理體會[J]護士進修雜志,2010,25(5):463-464
唐志豪.負壓封閉引流技術(VSD)在治療骨創傷創面軟組織損傷中的臨床療效評價[J]中國現代醫生,2014,52(5):118-122
周志東,劉靜.VSD負壓引流術臨床應用的護理體[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29);369-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