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云釗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20)11-33--02
胃腸息肉,指的是胃腸黏膜上皮處的突起性病變。依照息肉出現的不同位置,胃腸息肉通常包括胃息肉、食管息肉、大腸息肉、小腸息肉等,其中,最多見的是大腸息肉與胃息肉。胃腸息肉通常是單發的,多發性的只占二成。個別患者胃腸道里有數量眾多的息肉,謂之胃腸道息肉綜合征。
作為一種多發的消化道疾病,胃息肉患者通常并發胃酸低下亦或胃酸不足,反映在具體癥狀上,往往是上腹部出現不適或者輕微疼痛、厭食、惡心、腹瀉和體重減少等。若息肉表層出現潰瘍、糜爛,會出現連續性出血亦或間斷式出血癥狀。與胃息肉不同,臨床上,大腸息肉往往沒有統一的表現,特別是早期,幾乎沒有癥狀表現,僅部分患者或出現腹痛、便血、腹瀉等狀況,有的患者大便里存在黏液,并發里急后重的感覺。這些患者一些由于大便有血、出現黏液便或者腹痛等癥狀而在就醫時被查出來,對于大多數不帶癥狀的患者,通常則是在健康檢查時查出問題的。
胃腸息肉對人們健康的危害,最主要的就是一些胃腸息肉會發生癌變。當然,并不是所有的息肉都會癌變。相關文獻指出,炎性息肉、錯構瘤性息肉很少發生癌變;與這兩類息肉相反,胃腸道腺瘤性息肉極易發生癌變,胃腸道腺瘤性息肉甚至被視作胃腸道腫瘤的早期病變。因此,此類息肉的危害甚大。
在醫學實踐中,查出患者有胃腸息肉之后,醫生往往建議將其切除。然而,有的患者卻認為胃腸息肉只是息肉而已,加上不癢不痛不出血,就極不愿意采取手術方式加以治療。事實上,如前文所說,一些胃腸息肉經過一段時間之后,存在著癌變的可能,若不給予及時處理,可能延誤病情,使其最后變成腫瘤。因此,在查出了胃腸息肉之后,先判明其類型,若存在癌變可能,就應立即采取內鏡下摘除手術,這種手術對于那些家族中存在腫瘤史的患者來說,尤其必要。
以腸息肉為例。國際上曾有專家做過一次試驗,將腸息肉患者分為兩組,一組采取了切除手術,一組則沒有采取切除手術,結果,接受了切除手術的患者與未接受切除手術的患者相比,大腸癌的發生率下降了近4倍。這里需要指出的是,腸息肉并非絕對會引發癌變。事實上,近三成的中老年人均有腸息肉。那些直徑比較大的息肉,發生癌變的幾率也高。腸鏡一方面能查出早期腸癌,另一方面亦可辨別出腸息肉的大小與性質,醫生可依照腸鏡檢查結果,同步將那些高危腸息肉加以切除,從而減少息肉癌變的發生率。同樣地,早期腸癌在被查出來之后,能達到90%的治愈率。
所以,一旦查出患者患有胃腸息肉,通常情況下,醫生都會建議通過內鏡摘除息肉,防止息肉發生癌變。在內鏡摘除術中,高頻電凝方式摘除息肉是最為常用的術式。其操作便捷,沒有痛苦,并發癥少,一次手術可以將多枚息肉切除,還可以獲取息肉所有的病理檢查結果,而且花費不高。當然,并不是胃腸息肉患者全都可以接受高頻電凝術,對于患有冠心病、高血壓、腹脹炎、嚴重腸梗阻的患者以及妊娠婦女等人群,均不宜接受此類治療。若患者的息肉是有蒂的,當蒂超過2厘米時,也不能采取此一療法。
需要指出的是,雖然發現胃腸息肉后,最好及時切除,但由于此病極易復發,所以,做過手術后并不等于萬事大吉。術后患者應多加留意,防止胃腸息肉悄無聲息地復發、甚至癌變。就此而言,防治胃腸息肉,早發現、早摘除固然重要,預防才是重中之重。
相關報道指出,僅20%的胃腸息肉和遺傳因素存在聯系,大部分胃腸息肉同飲食方式不當存在緊密的關聯。腺瘤在胃腸息肉中最易發生癌變,其發病幾率與患者飲食方面攝取的脂肪存在相應的關聯,若患者攝取的脂肪占攝取總熱量的四成以上,則其肝臟合成的膽汁及膽固醇就會增多,造成這兩種成分在糞便及結腸腸腔里的含量上升,從而產生腺瘤。所以,若想防止胃腸息肉,降低腺瘤的發病率,就應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與飲食方式。飲食方面通常要求高纖維素、低脂肪,并且增加礦物質與維生素的攝入,比方多吃些蔬果,少吃些海鮮、肉類及辛辣刺激類食品;確保排便習慣健康,不酗酒。
其次,結合自身體質適當參與一些體育活動,強化體質的同時,維持較佳的精神狀態,生活保持規律,亦對于預防胃腸息肉大有裨益。存在某些遺傳疾病基因的人群,亦或年老體弱群體,應適當吃些堿性食品或防癌食品。
第三,利用內鏡檢查,及早查出胃腸息肉。對于出現前期癌變的患者,應第一時間加以治療,而對于高風險人群,則應定期開展健康體檢。年齡超過40歲的人群宜定期開展腸鏡、胃鏡及肛門鏡檢查,這樣,就能早發現、早摘除,以免發生癌變。此類檢查,一方面能及早發現胃腸部腫瘤,另一方面亦可辯明胃腸息肉的大小與性質,便于醫生的診斷與治療,大幅減少患者發生癌變的幾率。如果在早期就發現腫瘤,并及時加以治療的話,治愈率也是非常樂觀的。
通過內鏡檢查,結果為正常的,可每隔3~5年重新檢查一下;若檢查中查出了息肉,患者宜每隔3~6個月重新檢查一下;若查出胃腸息肉是多發性的,則可以同步加以切除。
息肉雖小,切不可麻痹大意。防微杜漸,在發現苗頭后就給予及時治療,同時做好日常預防工作,方可防患于未然,從而暢享健康、快樂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