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俊



摘? 要:隨著市場經濟的增長,股票市場也在不斷發展,上市公司為了讓自己的財務報表變得更加“引人注目”,開始精心謀劃一系列“舞弊”活動,對審計行業造成了新的挑戰,可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2019年康美藥業財務舞弊事件曝出后,引起了資本市場巨大的反響,背后的原因也值得細細思考。鑒于此,本文從財務報表分析和審計角度提出相關問題和建議,希望能對行業發展有所啟示。
關鍵詞:上市公司;舞弊;審計失敗
一、案例簡介
康美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康美藥業)成立于1997年,注冊于廣東省普寧市,并于2001年在上交所上市,公司主營業務是以中藥材和中藥飲片,涵蓋西藥、保健食品、中藥材市場經營、醫療服務等業務。2019年中旬,康美藥業發布了一份會計差錯更正說明,金額巨大。
消息一出,輿論一片嘩然,究竟是康美藥業美其名曰之“會計差錯更正”,還是一次精心策劃、蓄謀已久的“舞弊大戲”,而如此大金額的錯報,單單定義為“差錯”,未免太匪夷所思。根據證監會的調查結果顯示,康美藥業通過虛增銀行存款和收入以及關聯方資金轉移等手段編制虛假財務報告,顯然,舞弊的幕后推手是康美藥業,而正中珠江會計師事務所作為年報審計的主要中介機構,亦難辭其咎。
二、財務報表分析“存疑”
(一)銀行存款與有息負債“雙高”
從2017年康美藥業財務報表中可以看出,12月31日資產負債表貨幣資金有人民幣342億元,占總資產的比重接近50%,但其有息負債也有222億元,比例同樣很高。我們可以用4.2%的平均銀行貸款年利率和0.3%的平均銀行活期存款利率進行測算,經過測算可知,康美藥業每年要支付將近9.32億元的財務費用,而收到的存款利息僅僅是可憐兮兮的1.03億元,每年為銀行“創利”將近8.3億元。在現金較為充沛的情況下,大量舉借外債,這明顯不符合正常邏輯,要么高估了貨幣資金,要么高估了有息負債。而從審計角度來看,負債的存在認定風險遠遠小于完整性認定,所以貨幣資金高估的可能性較大。
(二)凈現比“連續小于1”
凈現比指經營性現金流量凈額占凈利潤的比重,一般情況下,凈現比應大于1。因為經營性現金流量是企業正常存續的重要“血液”,如果計算結果小于凈利潤,排除企業正常經營中資金周轉出現問題如大量賒銷而賬款回收不力以致銷售款項難以收回的情況,那么就存在虛增收入、利潤以及應收賬款的可能。
從表中不難看出,康美藥業2016年凈現比就明顯小于1,說明此時企業的經營活動現金流已經開始與凈利潤存在脫節,而隨后的2017年以及2018年,凈利潤和凈現比持續降低,2018年前三季度的凈現比更是低至-6.89,在康美藥業的經營業績不斷下滑的同時還出現負數,說明了其凈利潤的可靠性較差,存在人為虛增的可能。
(三)應收賬款占比“畸高”
從表中不難看出,康美藥業的營業收入基本都是靠應收賬款來實現的,而且賒銷比基本都大于100%,說明其營業收入在當期基本是無法收回款項的,這是令人詫異的,因為一個正常的企業都會規定賒銷和現款的比例,沒有一定的現金流支撐,企業很難正常經營,因此就存在虛增收入、應收賬款的可能,也與凈現比小于1的“疑點”相互印證。
正常來說,根據借貸記賬法的原理,營業收入與應收賬款一般應該呈現出同向增長的趨勢,因為它們同處于一個銷售與收款循環中,都是企業盈利的“指示器”,即使應收賬款以扣除壞賬準備后的凈額列式,變動方向一般也不應該完全相反,從圖中不難看出,康美藥業2016-2017年營業收入與應收賬款出現了異常的反向變化,而且數據之間的偏離差異如此之大,更加大了我對應收賬款的質疑。
(四)存貨金額“居高不下”
存貨是制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為總資產的30%左右,從采購、加工到最終出售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生產與存貨業務線。康美藥業存貨經過“差錯調整”后,平均占比在49%左右,而且消耗性生物資產占存貨的比重將近20%。
令人關注的是,消耗性生物資產主要是自行種植的人參、林下參,康美藥業對其進行了巨額投入卻長期未收回成本,這不太正常。而消耗性生物資產常見于農業類企業,資產審計比較困難,出現造假的情況也很多,像林下參一般采取抽樣的方法,抽樣率越高可信度就越高,而增減值是依據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的原理進行判斷。但康美藥業并未披露審計機構對林下參的資產審計方式,若采用的是抽樣的方法,不知消耗性生物資產的真實價值是否能達到康美藥業的報表“金額”。
此外,康美藥業是否存在為了增加本期的利潤而將應當計入費用的部分資本化計入存貨成本或開發支出,以致出現存貨異常高的跡象,因為據最新的季報顯示,康美藥業截止三季度末的在建工程也驟增至44.48億元,較年初增長近310%,“過度資本化”跡象已然存在。
三、會計師事務所未能“掃疑”
廣東正中珠江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以下簡稱正中珠江)于2013年10月24日在廣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記成立,截止2018年,擁有注冊會計師260人,當年度業務收入為47508.08萬元,在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發布的《2018年前100強會計師事務所》中排名第22,也可以說是廣東省的第一大本土所。
那么,正中珠江作為一個實力較強的大所,為什么沒有對上述“疑點”進行更進一步的調查,只在造假案曝出后的當年才以中國證監會發布的財務造假調查通知書和審計范圍受限為由象征性地出具了保留意見,以下作逐一分析:
(一)長年審計,不可避免地影響獨立性和職業懷疑
獨立性是審計的靈魂,職業懷疑是保證審計質量的關鍵要素,康美藥業自2001年上市以來,一直聘請正中珠江擔任其審計機構,正中珠江也獲取了近千萬元的審計報酬。這并不違反法律法規,畢竟我國現有的審計準則只規定了公眾利益實體審計項目的關鍵審計合伙人需要定期輪換。但從我國“人情社會”的特殊角度出發,即便注冊會計師能夠在審計時做到客觀、公正,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與被審計單位管理層的頻繁接觸也會影響注冊會計師的職業判斷,對審計質量構成一定的威脅。
雖然正中珠江長期審計康美藥業,經驗不可謂之不豐富,了解不可謂之不深,但也未能發現其長期、系統性的舞弊,一方面是審計的三方關系下,正中珠江需要持續從康美藥業獲取審計報酬,如果治理層監督沒有發揮有效作用,那么就可能與康美藥業達成“折中審計”,影響審計質量。另一方面,這就是所謂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為正中珠江對康美藥業的了解程度隨著審計次數的增多而不斷加深,注冊會計師每次審計所必須執行的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的程序可能流于形式,以致思維形成定勢,一些變化的地方可能存在風險但審計時未能及時充分關注,喪失了職業懷疑,以致讓康美藥業有漏洞可鉆。
(二)關鍵審計程序未執行到位,審計失敗在所難免
單單依靠偽造銀行單據很難達到如此大金額的銀行存款虛增,我推測銀行也有串通舞弊的可能。上文有提到過康美藥業“存貸”雙高的疑點,如果剔除掉虛增貨幣資金部分而支付給康美藥業的存款利息,銀行每年能從康美藥業獲利將近9個億,那么就有動機配合它“瞞天過海”,以維持經濟利益鏈條。而一旦銀行在給會計師事務所的回函中提供了虛假的信息,且正中珠江未能對函證的全過程保持有效控制,出現如此大金額的貨幣資金錯報也就在所難免。
對于存貨,康美藥業經過“差錯更正”后的金額達到了總資產的49%,那么對于調增的部分,正中珠江在存貨監盤中是否證實了其存在的真實性和完整性,還是僅僅根據會計借貸記賬法的邏輯沖回營業成本的同時調增了存貨。那么對于“存疑”的消耗性生物資產人參,存在價值高,深埋于土壤下,且生長周期長的特點,正中珠江是如何對其價值進行準確評估的?是否有效利用和評價了相關專家的工作?是否通過估測人參的生長成熟度以判斷康美藥業研發投入資本化金額的合理性?
(三)內部控制信賴過度,加劇審計風險
正中珠江僅在2018年“康美藥業財務舞弊”曝出后,才對其內部控制象征性地出具了否定意見審計報告,2016以及2017年出具的均是無保留意見審計報告,說明在過去兩個年度內,正中珠江對于康美藥業的內部控制是信賴的,并在此基礎上開展審計工作,但事實并非如此,康美藥業內部控制是存在重大缺陷的,我們可以從內部控制的幾個要素進行分析:
1.控制環境:作為內部控制的基礎,控制環境的好壞與否也決定了其他要素的效果。康美藥業的控股股東是康美實業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而康美實業的實際控制人就是董事長馬興田,同時兼任總經理;馬興田的妻子許冬瑾持股1.97%,同時擔任康美藥業副總經理;而許燕君與許冬瑾為母女關系,持股1.58%。還有其他的關聯方如馬興田實際控制的普寧市金信典當行有限公司持股2.11%,許冬瑾實際控制的普寧市國際信息咨詢服務有限公司持股2.11%。
從股權結構來看,康美藥業“家族色彩”比較濃厚,前十大股東以馬興田為核心的整個家族可謂一股獨大,控制了整個康美藥業的戰略決策權,而其他股東以金融機構為主,例如五礦國際信托有限公司、中國證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等,他們實際參與康美藥業經營管理的時間十分有限,導致整個公司缺乏權力制衡的運行機制,治理結構形同虛設,控制環境十分薄弱。
2.控制活動:馬興田在擔任康美藥業董事長的同時兼任總經理,集核心權力于一身,一人不須授權審批就可以單獨進行決策,集體決策在很大程度上被架空,企業面臨很大的風險。同時,從康美藥業調整存貨和虛增貨幣資金的行為,就可以發現公司的會計系統控制和財產保護控制根本沒有落實到位,連企業最基本的貨幣資金、存貨都沒有做到有效、準確的管理,控制活動存在嚴重缺陷。
3.對控制的監督:治理層應該獨立于管理層,形成良好的相互運行、相互監督體制。馬氏夫婦在擔任公司董事長的同時,也擔任了公司高管人員參與到經營決策中,使治理層對管理層的監督基本失效。同時康美藥業監事會主席羅家謙兼任了公司副總經理,監事馬煥洲兼任了公司財務管理部總經理助理,均違背了不相容職務相互分離控制,監事會沒有很好地發揮對經營管理層監督作用。
綜上,康美藥業的內部控制可以說已經被管理層凌駕,正中珠江不僅沒有將其作為審計中的特別風險予以高度關注并實施相應的應對程序,反而在信賴其基礎之上開展審計工作,所以影響了審計質量。
三、反思與建議
(一)對于我國立法機構和監管機構而言,必須完善相關資本市場法律法規,同時加大對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的處罰力度。因為在宏觀經濟環境不景氣和業績壓力下,上市公司往往是財務造假的罪魁禍首,應該為其財務造假承擔主要責任,然而在過去的行政處罰案例中,大部分上市公司受到的處罰明顯輕于會計師事務所,這是很不正常的現象。對康美藥業公司本身以及其他責任人和主管人的罰款共計595萬,而且以行政處罰為主,與造假金額相比微不足道,違法成本較低, 不能很好地對財務造假起到震懾效果,讓“舞弊者”懸崖勒馬。
(二)對于會計師事務所而言,要嚴格落實風險導向審計的基本要求,每次審計,注冊會計師都必須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是否跟前期有所變化,同時,要充分運用職業懷疑,對直接發現或推測出的“疑點”進行有效調查并相應地調整審計計劃,避免讓審計程序流于形式,才能保證審計質量。同時要讓“關鍵審計合伙人”輪換制度真正落地,實務中,注冊會計師長期擔任關鍵審計合伙人以維持客戶關系的現象依然存在,雖然能夠防止客戶流失,但也會因為與被審計單位關系過密而損害審計質量。
(三)對于公司自身而言,一方面要加強內部治理,形成科學有效、互相監督、權責分配合理的決策機制和監督運行機制,治理層與管理層應當進行分離,同時,充分發揮監事會和獨立董事的作用,以凈化決策環境,避免“一言堂”。另一方面,“無規矩不成方圓”,要讓企業的內部控制真正落到實處,形成一套內部控制從設計到實施再到評價的動態監測體系,而不是一摞摞看似“冠冕堂皇”確早已被無視的紅頭文件,才能對企業管理層的經營行為進行規范約束,以有效遏制“內部人控制問題”。
參考文獻
1. 黃世忠;康美藥業財務造假延伸分析[J];財會月刊;2019年17期
2. 趙選民,張旭霞;從“存貸雙高” 看企業財務舞弊[J];經營與管理;2019年12期
3. 劉禮;上市公司財務舞弊與審計失敗研究—基于康美藥業案例研究 [J]; 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