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 春
父母年逾古稀,堪稱一對與時俱進的“70后”(大于70歲的老人)。我出生于上世紀70年代,也是一個“70后”。作為與他們相差30歲的我,實在是眼熱他們這對“70后”,對他們那時候的生活、經歷和成長充滿興趣……
那時候,他們的物質條件很差,精神卻很富有。當時年少的他們,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糧油布棉等都是定量的,三年困難時期,據說還餓得身體有些浮腫,一件衣服也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也沒有那時商店里最普通的玩具陪伴……但是,我佩服他們:可以把一碗玉米糊糊轉圈吃得精光,可以勤工儉學自己動手種菜、種向日葵、種蓖麻,糊火柴盒、織網袋、扯棉紗、剝大蒜……換取錢鈔為集體積攢活動經費,可以自由地在野外捉蝴蝶、挖野菜、逮蛐蛐、斗草、跳房子、丟沙包、養蟈蟈……貧窮并不能限制他們擁有一個天真、活潑、自由、快樂的童年和少年,他們與大自然更多的是親密接觸。
那時候,他們接受的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熏陶。雖然沒有現在這樣好的學習條件:沒有安裝空調的教室,不能冬暖夏涼;沒有現代化的電子教學設備,需要在石板上、沙地上計算數學題。但是我羨慕他們:小小年紀就有理想、有道德、有禮貌,以誠待人,信守承諾,誓做“共產主義接班人”;他們愛集體、愛勞動、愛父母,能吃苦,講奉獻,處處“學習雷鋒好榜樣”;他們學工、學農、學軍,學習各行各業的英雄模范人物,認真學習文化科學知識,一心想著長大后報效祖國,條件艱苦卻使他們得到了磨煉。
那時候,他們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和當地社員打成一片,在皖南山區的田地里揮灑著汗水、收獲著碩果。我佩服他們會插秧、會種豆、會砍柴,炎熱的“雙搶”時節,雙腿沾滿泥水,可以不害怕地用手中的稻秧把吸在腿上的螞蟥拂去,可以披星戴月地參加公社組織的搶筑水庫大壩的戰斗;可以以歌舞說唱等各種形式在田間地頭進行宣傳活動,沒有經過“培訓班”的專業培訓,卻能創作、能參與,多才多藝。
那時候,他們認識到不斷學習的重要性。靠頑強的意志毅力重新獲得了學習的機會,從田間地頭走上了文教戰線。在忙碌的工作中,他們愛崗敬業;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不斷革新、不斷創新、與時俱進。
在近乎“桃李滿天下”的古稀之年,這對“70后”仍然奮發前進:學會了使用電腦寫作,學會了QQ聊天、發送郵件,學會了手機攝影、發微信,學會了抖音、直播……真的讓我這個“70后”感佩不已。我在追尋他們的腳步的同時,衷心地祝愿他們永遠健康和年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