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上網課和參加網絡培訓的需要,中小學生普遍增加了使用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的時間和次數,家長由于忙于工作和家務疏于管教,導致出現一些學生宅在家里用手機上網玩游戲的現象。
小明是一位13歲的中學生,他每天除了用媽媽的手機上兩個半小時的網課外,還要同老師、同學在網上互動一個小時。在此期間,手機屏幕上總彈出來讓他神往的游戲廣告。有一天,小明沒有克制住自己,點開了游戲頁面,玩得很盡興,還花500元打賞了游戲里的“英雄戰神”。
此后,小明玩網游就一發不可收拾了。在上網課的同時,他總是“人在網課,心在網游”,手機前端播著網課,后臺運行著游戲。四個月的網課期間,他在網絡游戲內共打賞60次,花去媽媽的2萬元積蓄,而小明媽媽對此毫不知情。
一次偶然,小明媽媽發現了小明玩網游、巨額打賞的事,十分憤怒。為維護合法權益,小明媽媽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經人民法院依法審理,判決某網絡服務提供者返還小明媽媽2萬元。
檢察官的話:
最近出臺的《最高人民法院依法妥善審理涉新冠肺炎疫情民事案件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二)》第九條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未經其監護人同意,參與網絡付費游戲或者網絡直播平臺“打賞”等方式支出與其年齡、智力不相適應的款項,監護人請求網絡服務提供者返還該款項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本案中,小明屬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花費2萬元打賞的行為顯然與其年齡、智力不相適應,家長有權要求網絡服務提供者返還打賞款項。
目前,大多數網絡游戲都開通了直播功能,用戶可通過綁定微信或支付寶等方式購買平臺提供的禮物送給正在直播的游戲主播。據統計,我國網絡直播用戶的規模高達4.25億,而11~16歲的未成年人已占網絡直播觀眾總數的十分之一。檢察官在此提醒廣大中學生,為自己喜歡的主播打賞可以,但是一定要先征求父母的同意,打賞金額也要控制在家庭可承受的范圍內,以免帶來不必要的經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