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方和,莊大平
(1. 桃源縣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湖南 常德 415700; 2. 桃源縣黃石水庫灌區管理局,湖南 常德 415700)

黃石灌區位于湖南省桃源縣東北部,灌區覆蓋桃源縣的10 個鄉(鎮)91 個行政村,33.3 萬人口,土地面積168 萬畝,其中耕地面積45.8 萬畝,屬控制面積大于30 萬畝的大型灌區。
黃石灌區地處亞熱帶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為1 454.7 mm。灌區內土壤肥沃,農業生產以種植水稻、油菜、棉花為主,是桃源縣的糧食主產區之一。
黃石水庫是一座以灌溉為主,兼顧防洪、發電、養魚等綜合效益的大(Ⅱ)型水利工程,水庫集雨面積552 km2,總庫容6.0 億m3,是灌區人民生產生活的主水源。
黃石灌區現有干渠3 條,總長100 km。支渠31條,總長361.4 km。斗農渠1 179 條,總長1 669.9 km。干支渠主要建筑物有渡槽、隧洞、埋管、節制閘、分水閘、泄洪閘、泄洪涵洞、灌溉管、公路橋、行人橋1 487處,灌區內現有中型水庫1 座,小型水庫7 座,山塘20 840口。
2016 年以來,黃石灌區大力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工作,努力探索“節水優先、按方收費”的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新路子,逐步形成了“骨干工程水價+末級渠系水價”的終端水價制度。骨干工程維護管理資金由黃石水庫灌區管理局整合國家、省、市、縣的各項政策獎補資金給予保證,農民用水組織按末級渠系水價計收水費,其水費收入全部用于末級渠系工程的維護管理,有力地推動了農民用水自治,具體做法如下。
黃石灌區在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工作時,首先對灌區工程管護范圍進行劃分。黃石水庫灌區管理局負責3 條干渠的日常管理和維修養護。灌區涉及的10個鄉鎮(以鄉鎮行政劃為界)負責31 條支渠的日常管理和維修養護。農民用水組織(以斗農渠灌溉范圍為界)負責1 179 條斗農渠的日常管理和維修養護。在劃定的養護區起、終點樹立責任牌,并注明維修養護責任單位,主要負責人、渠道長度、灌溉范圍、面積等,全面落實工程管護責任主體。
黃石灌區農業灌溉水權按照“定額供水、計量收費、梯級計價、節約有獎、超用加價、水權可流轉”總原則來確定。根據灌區近10 年來灌溉用水量記載,推求出黃石灌區多年平均灌溉用水量為1.56 億m3,灌溉面積按45.8 萬畝計,黃石灌區多年畝均年灌溉水量340.6 m3/畝。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實施后,灌區渠系水利用系數要提高至0.75 以上。因此黃石灌區灌溉年用水總量控制目標為1.352 億m3,畝均年灌溉水量為295.2 m3/畝,從而確定初始水權為295.2 m3/畝。然后,根據灌溉面積大小把初始水權分解到鄉鎮,再由鄉鎮分解到各農民用水組織,并分層次簽定供用水合同。
黃石灌區經過多年來的建設和發展,3 條干渠和31 條支渠基本改造達標。其計量設施一般采用雷達式自動水位流量計,具體分布如圖1 所示。

圖1 黃石灌區配水直線圖
按規定大中型灌區骨干工程要求全部實現斗口及以下計量供水,但是,由于黃石灌區斗農渠分水口眾多,目前還沒有全部改造到位,計劃到2025 年底全部完成。
水價機制完備與否是決定本輪水價綜合改革成功的關鍵。全成本水價由骨干工程水價和末級渠系水價構成。
1)骨干工程水價
按規定大中型灌區骨干工程供水價格實行政府定價。根據《水利工程供水價格管理辦法》(國家發展改革委 水利部令第四號)、湖南省物價局湘價成審[2004]02號文件精神,對黃石灌區國有水利工程(末級渠系以上骨干工程)供水價格進行了核定,骨干工程供水價格P1=0.059 元/m3。
黃石灌區灌溉年用水總量控制目標為Q1=1.352億m3,骨干工程部分水費收入=P1×Q1=0.059×1.352×10 000=797.68 萬元。這部分資金由黃石水庫灌區管理局整合國家、省、市、縣的各項政策獎補資金給予保證,其中桃源縣財政每年安排600 萬元對灌區工程運行管理經費予以補貼。
2)末級渠系水價
末級渠系水價按照補償末級渠系進行管理和維護費用的原則核定。主要由末級管理費用、供配水人員勞動補貼、末級渠系維修養護費用、固定資產折舊費等幾個部分構成。每一個具有水權的農民用水組織實行獨立核定。其中:
①管理費用參照省內相同規模用水組織的平均支出水平確定,一般為1~2 萬元(含一名管理人員勞務費)。
②配水員勞務費用
農業末級渠系供水配水人員原則上按每萬畝4 人控制,灌區每年4~11 月進行農業供水,灌溉期8 個月,按照當地經濟情況,每個配水員年灌溉期勞務費用確定為7 800 元,其中:勞務報酬6 400 元、交通補助1 200元、勞保用品等200 元。
③維修養護費用
每個用水組織對所轄的末級渠系固定資產進行盤點清查,其維修養護費用按照固定資產的1.5%計算。
④固定資產折舊費。按照30 年壽命期,折舊率按3.33%計算。
末級渠系供水費用=管理費+配水員勞務費+維修養護費+折舊費。
末級渠系水價=末級渠系供水費用÷終端供水量(元/m3)。
例如:桃源縣漆河鎮列家橋村屬黃石灌區南干渠南支3 供水區,控制灌溉面積12 226 畝,其中水田8 661 畝,旱地3 565 畝。工程管理責任主體是桃源縣漆河鎮列家橋村民委員會,確定水權為=295.2×12 226/10 000=360.91 萬m3,固定資產324.35 萬元。2018 年供水量363.1 萬m3,末級渠系供水費用如下:
●管理費用為1.8 萬元;
●配水員5 名,勞務費=0.78×5=3.9 萬元;
●維修養護費用=324.35×1.5%=4.86 萬元;
●固定資產折舊費=324.35×3.33%=10.80 萬元。
末級渠系供水費用=管理費用+配水員勞務費用+維修養護費用+固定資折舊費=1.8+3.9+4.86+10.80=21.36 萬元。
末級渠系水價=末級渠系供水費用÷終端供水量=21.36/363.1=0.058 8 元/m3。
灌區終端水價=骨干水利工程水價+末級渠系水價=0.059+0.058 8=0.117 8 元/m3。
根據以上推理計算,桃源縣漆河鎮列家橋村民委員會作為一個末級農民用水組織,應按規定積極計收水費。
按國家規定:農民用水組織應按灌區終端水價計收水費,那么:
應計收水費=363.1×0.117 8=42.77 萬元。
每畝應計收水費=363.1×10 000×0.117 8/12 226=34.98 元/畝。
根據黃石灌區的實際情況,農民用水組織只需按末級渠系水價計收水費。
實際計收水費=363.1×0.058 8=21.35 萬元。
每畝實計收水費=363.1×10 000×0.058 8/12 226=17.46 元/畝。據估算,農業水費支出占畝均產值的比例為1%~2%,這樣切實減輕了農業用水戶的經濟負擔。
桃源縣漆河鎮列家橋村民委員會將所計收水費全部用于本村灌區末級渠系工程的維護管理,渠系維護工程由本農民用水組織實施完成,漆河鎮水利站實行監督管理和工程驗收,工程帳目也在村務公開欄中逐項公開,不足部分列入下一年度水費成本,結余部分列入下一年度的水費收入,通過末級渠系水價進行自主調控。
隨著末級渠系工程維護和用水管理工作的不斷加強,節水效果更加明顯,不僅末級渠系工程得到了全面維護,大大節約了農業灌溉用水,而且末級渠系水價將會進一步降低,減輕了農業用水戶的經濟負擔。
黃石灌區推行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后,由于末級渠系供水費用=管理費+配水員勞務費+維修養護費+折舊費等構成。農民用水組織不僅能夠合理利用水費收入進行渠道工程的維修養護,而且能夠自己出錢出力對末級渠系工程進行硬化防滲、節水改造等,大大提高了農民用水組織對水利工程設施的保護意識,激勵了社會資本自覺參與農田水利工程建設。
黃石灌區實行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后,終端供水量=斗口計量裝置計量的總水量。農民用水組織能夠自覺做到計劃用水、節約用水,大大提高了“節約用水”和“水是商品”的意識,有力地遏制了“長流水”現象的發生。
黃石灌區實施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經驗,但是也凸顯出一些問題和不足。
1)黃石灌區斗農渠系工程線長面廣,其基礎設施很不完備,發展也不均衡,要使斗農渠水利用系數達到0.75 以上,僅靠農民用水組織的力量還不夠,因此,需要各級人民政府主導推動,進一步加大斗農渠系工程的節水改造與續建配套工作力度。
2)黃石灌區農民用水組織是民間社會組織,成立的時間不長,需要加強組織領導、精心扶植。
3)灌區個別農業用水戶對本次農業水價綜合改革認識不高,大局意思不強,需要加強宣傳引導。
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對全面落實節水優先政策,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等意義重大,但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涉及農民群眾切身利益,因此,應廣泛聽取農民意見,尊重農民意愿,因地制宜,有計劃、分步驟推進,努力探索各種成功經驗,為全面推進灌區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