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婉瑩 郭小玲 鄒佳旻
(1.井岡山大學藝術學院,江西吉安 343000;2.井岡山大學建筑工程學院 江西吉安 343000;3.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上海 200092)
我國自1999年進入老齡化社會,截至2019年底,65周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占我國總人口的12.6%[1],并且預計到2051年,我國將進入到一個重度老齡化的階段,中國老年人口將達到4.37億,約占比34.9%[2],但目前我國在養老健康保障服務體系方面的發展仍遠滯后于發達國家,滯后于老齡化的速度。居家養老、機構養老是我國城市老年人最主要的養老方式,社區養老也是目前政府所倡導的方式之一,但是就目前城市中已建成的社區的占地面積和適老化設施配置來看,即使在供給資金充裕的情況下,也難以為城中老人提供舒適、便利、功能完善的醫養服務。因此,若要滿足城市老人在生活、健康、安全、娛樂等各方面的需求,解決我國養老設施供給與服務需求脫節,除在今后的社區建設中考慮到適老化設施、空間、服務之外,我們需要考慮用何施工技術快速建造、如何設計滿足老年人及其家庭各種需求的養老方式的養老建筑。
網絡對于老年公寓的定義是:“專供老年人集中居住,符合老年體能心態特征的公寓式老年住宅,具備餐飲、清潔衛生、文化娛樂、醫療保健服務體系,是綜合管理的住宅類型”。從現有的老年公寓來看,有個人營運、政府營運,以及政府出資,個人運營等幾種類型,且規模大小、設施設備等大相徑庭。
在城市適老化設計與服務方面均值得我們借鑒的日本,如今在高度城市化的地區倡導的是“在地養老”制度理念,即嵌入型養老。在設施配置規劃上,從原有設施體系中獨立出小規模的社區嵌入型設施體系,兩個體系并存互補,靈活應對老年人的多樣化需求,在年老人熟悉的社區中實現高質量養老服務的精準配送。通過推動小型化設施的普及配置,實現了設施在既有社區內的滲透發展[3]。但這對于我國城市現有社區來說,要做到如日本那般設備完善、空間合理、醫護兼具,不論從資金、冗余面積、醫護人員配置等各方面來看,這是一項在若干年內難以企及的工程。從具有養老需求的老年人行為能力來看,分為自理型、介助型(半介護)、介護型(重度失能老人);從家庭需求情況來看,分為日間照料與全天照料;從養老居住空間需求情況來看,分為夫妻共居一房、夫妻共居套房、朋友共居套房、單人居,以及多人居;從老人的活動、社交等各方面需求來看,不論是醫療、康復、運動、社交,抑或抒發人文情懷的各類空間都是宜居型養老空間所必備的。以往傳統的能夠滿足各方面需求的養老院,多以低矮且分散的建筑為主,占地面積大,位置偏遠于城市。綜上,根據我國城市實際境況、城市老年人及其家庭的實際需求,結合我國推行的社區養老(圖1)、日本社區嵌入型養老概念,臨近城中幾個社區建造宜居的新型共居型、多元化、垂直護理模式的老年公寓是當今最迫切的養老建筑類型之一。
利用裝配式技術快速建立城市垂直護理模式、醫養結合、宜居的新型共居養老公寓是解決我國養老設施供給與服務需求脫節的重要方式。

圖1 社區養老建筑及平面圖

圖2 內墻、外墻與鋼梁連接處圖示

圖3 裝配式鋼結構老年公寓的裝配式內裝基礎內容

圖4 輕鋼龍骨墻體施工流程
鋼結構住宅,即主要承重結構為鋼結構的住宅建筑,包括由鋼結構或鋼-混凝土混合結構兩種結構體系組成的住宅建筑,結構、外圍護、內裝、設備管線這四部分構成鋼結構住宅。我國提出應在住宅建設領域中合理推廣應用鋼結構,且在設計中宜滿足住宅產業化需求——機械化生產標準化部件,集成采購、配送部件與材料,現場專業化組織裝配化、機械化施工[4]。裝配式鋼結構建筑應遵循建筑全壽命期的可持續性原則,并應標準化設計、工廠化生產、裝配化施工、一體化裝修、信息化管理和智能化應用[5]。裝配式建筑相對于傳統現場濕作業施工建筑,其優勢主要表現在施工速度、施工品質、施工安全、工程環保度方面,現主要運用于模塊及功能單一的建筑,如公寓類建筑[6]。
裝配式建筑的前期參數化設計尤為重要,使用BIM系統可建立關于建筑、結構和水電暖通的標準構件庫[7]。在鋼結構建筑基礎方案設計之后,采用BIM將墻、窗戶、門、連接、陽臺、走廊組模型生成,基于內墻將平面劃分為模塊,生成地面元素和升級的BIM,生成詳細的車間圖紙。運用BIM平臺,各專業人員可全視角可視化協同完成建筑鋼梁柱、墻、樓板、水暖電等一體化設計,同時通過智能化識別,自動協同調整,最后完成全建筑的協同工作。BIM貫穿設計及構件生產階段,避免了誤差,不僅高質量,且保證裝配速度。
使用裝配式鋼結構技術建造老年公寓,柱網尺寸,結構件防腐防火、外露,隔墻構件與結構件連接方式,管道設置等是最需關注的問題。考慮到“多元化”,要為各種功能空間靈活設計分配和更新提供可能,還要考慮內裝時容納整體廚衛模塊,則居住及公共區域位置應使用稍大尺寸柱網,一般以7.8m為佳。鋼材料耐火及防腐能力差,最直接的解決方法是在鋼構件表層噴涂防火涂料。但這種方式出現兩個問題,一是成本高,二是需現場噴涂,則裝配化程度和速度降低,而且在施工過程中,難免造成涂料缺損。使用防火板材將鋼構件完全包覆也是一種防火措施,實施方法是使用無機膠粘劑貼上防火板材,也可使用由水泥砂等無機材料構成的加氣板材。構件連接方式的不同,導致施工速度和建筑耐久性各異。目前鋼結構建筑內外墻與鋼梁施工以焊接為主(圖2),由人工操作,效率低,難以達到裝配式建筑的精度要求,難以改裝,且焊接點極易受地震影響而造成建筑損壞。因此以焊接為主的連接方式有待改善。螺栓連接,因技術成熟、效率高、抗震性能好等因素,是較好的替代焊接的施工方式,除此之外,或許能夠從木構技術中探索出更好的連接方式。傳統施工方式的建筑,豎向管道貫穿樓板,常出現防水問題,豎向管道多、雜、亂,且限制了廚衛空間位置。戶內橫向管道,戶外集中豎向管道的設置方式增加空間靈活性,且更易檢修管道。老年公寓每層有若干廚衛空間,單面走廊式可兩戶共用一管道豎井。
從裝配式鋼結構老年公寓的特點出發,總結出裝配式內裝基礎內容(圖3)。

圖5 架空地板敷設方式——先立墻式

圖6 架空式干式地暖技術體系

圖7 公寓所需基礎空間分析圖

圖8“頂棚滑軌升降機”使用圖示
裝配式內裝隔墻亦同于傳統施工方式采用輕鋼龍骨施工,但將傳統施工法使用的表面板材石膏板更替為集成板材,鋪設普通石膏板需要裱糊濕作業,采用集成化板材安裝提高了施工效率,亦安全環保(圖4)。現有集成化板材如鋁合金墻面板材、木塑符合類墻面板材、復合裝飾層石膏板、纖維增強硅酸鈣板、水泥木絲板等集成板材。已有外墻的室內施工,可使用樹脂螺栓架空墻面,這樣處理不需濕作業找平、裱糊,僅粘貼貼面板材即可。使用輕鋼龍骨隔墻或使用樹脂螺栓架空墻面,其內部均有足夠空間安裝管線,且內隔墻中可加敷吸音材料,外墻架空層中可使用保溫材料,形成保溫體系,使老年公寓內部較為舒適。
裝配式內裝吊頂亦使用輕鋼龍骨結合集成板材的方式施工。使用較多的吊頂材料如鋁合金、PVC、木塑復合、纖維增強硅酸鈣板等。當前多使用三級龍骨的吊頂方式,但考慮到房間層高、施工速度和成本,老年公寓的吊頂可選用二級龍骨或一級龍骨的施工方式。
裝配式內裝地面鋪設也是使用架空地板的方式,施工十分方便快速。通過在結構樓板上,采用樹脂螺栓支撐架架空,再敷設襯板及地板面層形成集成地面部品體系。給排水管道和線路鋪設于架空層,實現管線與主體結構分離,使后期整改快速又經濟,架空層中鋪設管道分水器的上方地板可加設檢修口。架空地板有一定彈性,可對容易跌倒的老人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地面鋪裝和墻面安裝先后順序可按實際需求安排,對于后期空間整改方便程度來說,宜選擇先鋪地的安裝方式,但對于老年公寓兩房之間的內裝,建議先立墻后鋪地(圖5),以便保持更加相互獨立的安靜環境。
老年公寓中除套房設立單獨廚房空間,其余房間可設開放式廚房,部分重度失能老人的住房及日間看護住房不設置廚房。開放式廚房除管線和電器之外,依據洗滌、切配、烹飪、儲物的功能需求按照整體收納方式設計安裝。獨立廚房空間一體化設計、生產、裝配。裝配式鋼結構老年公寓采用整體衛浴部品,在工廠進行部件生產,包括結構、SMC防水底盤和防水墻板、頂板、電器和給排水設備、管線、潔具以及智能化控制裝置。整體廚、衛可在施工現場吊裝整體成品。
裝配式養老公寓每戶采用高性能可彎曲管道制成的集水分水器,地面架空層以下的管道均為單獨無連接點的管道,出水量均衡,易檢修或更換管道。戶內排水管道均從架空層集中排出于管井排水豎管中。裝配式施工鋪設的地面若采用燃氣壁掛爐供暖方式,則采用干式地暖模塊,即在已開設管槽的保溫板上鋪設地暖水管(圖6)。作為老年人棲息的室內空間,安裝新風換氣系統改善室內空氣質量是十分必要的,有單向流、雙向流、全熱交換式系統三種選擇。一般使用單向流即可,室內一側送風,另一側引風,在室內會形成“新風流動場”[8]。
創建新型垂直護理型老年公寓不僅為緩解社會壓力,更是為不同生活和體能狀態下的老年人提供滿足居住、安全、醫、養、護、娛樂等心理和生理多元需求的養老服務。通過分析,總結出公寓所需基礎空間(圖7)。其中公寓住房是依據社區需求和老年人行為能力進行劃分,住房層要保證每層都設有高使用率的公共社交休閑空間。室外公共活動區域包括樓頂綠化休閑空間和公寓樓外休閑空間。自理型老人住房通過研究老人需求,劃分單人間、雙人間、兩房套間。每戶房都應設有:睡眠、起居、廚衛、儲藏、晾曬等功能空間,一般情況,單人間的睡眠和起居空間之間不設隔墻,廚房空間也是敞開式。作為城市幾個社區共有垂直護理型老年公寓,地下停車場是必要的。
在老年公寓的各功能空間設計中要注重空間安全性、舒適性、便捷性以及交互性。既要考慮老年人生活的隱私性,又要增強老年人之間、老年人與環境、老年人與社會之間的交互性[9]。城市中,多數老人退休之后,因社交缺少導致與社會脫節以及自我價值感缺失的現象,再加上被需求度、被認同感下降,此時老年人的休閑娛樂需求隨之加強[10]。因此,在新型老年公寓室內空間設計中,設備設施及設計完善的公共休閑空間能夠滿足老人精神心理、休閑娛樂和社交需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亦可根據實際需求,在掌控安保等情況下將最上方兩層作為青年公寓使用,將圖書館、室內運動、餐飲等公共空間設置于老年住房和青年住房之間,并且共用。保持共享空間場所一定的開放性,通過場所的互融性,引導老人與其他代際人群互動、交流。
通過此次世界范圍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老年公寓設計進行再思考,得出:空間規劃設計時,需要考慮到可能出現隔離區/污染區,相應的將會有半污染區、緩沖區、清潔區;需要考慮有利于疫情的隔離、能有效規避交叉感染等空間設計方式。
裝配式新型老年公寓中,幾乎所有能用到的部件與部品都應當標準化設計,以實現模數化設計、生產及裝配化安裝。同時也要充分考慮老年人的需求,注重產品適老化設計。
整體設計時,合理協調柱網、室內空間、內裝部品、部件之間的尺寸關系。柱網尺寸不僅依據住宅空間設計來定奪,而是綜合考慮空間功能、造價、建筑造型、施工技術等問題。如上文所示,考慮老年公寓功能多樣性,柱網設置6.6m~7.8m為宜,大柱網7.8m為佳,如單廊式公寓,則走廊可設2.4m~3m柱網。以上尺寸均以300mm為基本模數。水平方向的室內空間、內裝部件與部品的設計均基于300mm模數。內隔墻厚度尺寸一般為60mm、80mm、100m、150mm。內裝中每個部件同樣需要標準化設計,以盡量少的零部件種類組合成多樣化的產品。內裝部品要盡量處于相對獨立的狀態,以便更換。內裝部品的標準化是促進綜合性標準設計系統的構建[11]。
內裝適老化設計要通過對老年人的行為研究和心理研究,做到無障礙設計、精細化設計。按照老年人行為能力分析,有以下幾種情況:能夠跑步、健康水平高;能完全自理,但行動較為緩慢;能自理,但需用拐杖;能自理,但需使用輪椅活動;半自理,需使用輪椅或健康水平較低;無自理能力,需長期臥床休養。適老化部品,如走廊兩側,及其它共享空間設置扶手;走廊和室內窗戶落地,使室內空間更明亮,也讓坐輪椅的老人能夠完全看到戶外景象,感覺更舒適;建筑內鋪設防滑地磚或木地板;安裝較長的大型門把手,以便坐輪椅的老人也能夠輕松推拉;在房間內,不僅在行走的位置安裝扶手,在床頭、座便器和噴淋空間亦安裝扶手;淋浴墻面安裝可翻轉坐浴板;灶臺、洗切臺、洗漱盆下方設計可移動柜,以便坐輪椅的老人能夠將柜子移出,將腿部放置臺面下方。內裝空間需要盡量寬敞,以便輪椅或醫療設備的使用。
在老年公寓使用智能系統,是讓適老化設計更進一步,使老人生活更便捷、舒適。可以通過智能設備對睡眠、體脂、血壓等進行實時監測,將數據發送至終端,達到健康管理的效果。運用智能化技術調控室內物理環境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如室內新風系統可以隨需要自動調整[12]。在共享休閑空間和走廊,使用通過感應濕度、溫度、亮度的智能系統,控制門窗、空調和燈光。陪伴型機器人是目前逐漸普及的人工智能設備,不僅有社交功能,還能使老人從中獲取知識,且具備引路等多種功能。智能化門禁系統,也是目前日趨普遍的智能化應用,較新的是人臉識別功能,這一功能還可用于公寓超市和餐飲服務。應用智能日歷,如電子紙日歷,自動更新及變化日歷中的日程信息,有備忘錄作用,讓老人不再因為記不住事而煩惱[13]。使用海爾智能電視機,老人可以通過電視與家人視頻互動,享受親情時光。對于腿部行動不便的老人,除了使用智能化輪椅之外,在房間內安裝“頂棚滑軌升降機”(圖8)也是很不錯的選擇,減少護理難度,讓老人感覺生活中不再凡事依靠護工,讓老人更有尊嚴和自信,同時也讓老人有更多的私密空間。智能化可穿戴設備,能夠全天候監控老人身體各項數據,及時警報,為醫生及時進行效治療提供幫助[14]。
如今人工智能產品涉及十分廣泛,但真正適合老人使用的卻不多。有些產品不僅不便,甚至會給老人帶來很多煩惱。由于多數老年人出現口齒不清且耳背的情況,所以多數聲控系統實際不便于高齡老人使用。可以使用只有打開和關閉按鈕的簡易遙控替代聲控系統。自動感應外界情況智能控制門窗、空調、燈光、電視機的系統,若用于高齡老人的房間內部,只會讓老人感覺不適,加重其心理負擔。所以,智慧養老是趨勢,但還需很長的研發之路。
裝配式建造是符合我國政策、建筑工業化的可持續型特征的建造方式。結合日本的“在地養老”、國內的“社區養老”,以建立宜居型、將多元化服務提供給城中老年人及其家庭為目標,在城市中建造裝配式鋼結構、垂直護理模式、醫養結合的老年公寓,是解決我國城市養老問題的有效途徑。只有注重空間設計,裝配式內裝部品標準化、適老化設計,結合智慧養老趨勢,才能推動裝配式養老公寓進一步發展、快速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