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思 趙宇龍 邱鷹梅



基層立法聯系點堪稱民意“直通車”,可以有效打通民意征集的“最后一公里”。嘉興市人大常委會不斷探索創新,因地制宜,以規范化建設推動聯系點建設,努力將其打造成為“基層民意直通點”“基層普法宣教點”“基層治理助力點”。
“請大家說說,對《嘉興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條例(草案)》有什么意見建議?”
9月9日下午,在嘉興市秀洲區新城街道亞都社區立法聯系點,一場特殊的意見征詢座談會正在召開。這場會議,征集的是對地方性法規草案的建議,參與的有普通居民、專業律師、基層執法人員等等。會后,聯系點的聯絡員會將相關意見建議梳理好,交給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就這樣,社區群眾最接地氣的聲音直接傳遞給了立法機關,“高大上”的立法工作“飛入尋常百姓家”。
在嘉興,這樣的基層立法聯系點還有13個,覆蓋全市7個縣(市、區),包含政府部門、鄉鎮機關、社區、基層執法單位、企業、律所等。在這些百姓身邊的“小平臺”里,鮮活的民意紛至沓來,為立法工作匯聚起民眾的“大智慧”,科學立法、民主立法這棵“參天大樹”,有了民意的滋養,根深葉茂。
在家門口也能參與立法工作
今年元旦,《嘉興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正式實施。亞都社區黨委書記胡效忠清楚地記得,當天,很多社區的居民在看到條例全文時,都十分激動。
“條例對住宅小區公共區域堆放物品等行為設置了責任條款。”“條例刪去了很多倡導性的內容。”胡效忠說,這些都是條例草案征求意見時,社區居民通過立法聯系點提出的意見建議。
“沒想到我們的建議真的被采納了。”金有余是亞都社區的一位普通居民,參加過幾次立法意見征詢座談會,他感慨,“我從沒像今天這樣,感覺立法可以離我們老百姓這么近。”
胡效忠介紹,亞都社區從2016年被確立為基層立法聯系點以來,通過“1234”工作機制,為群眾參與立法提供了有效的溝通平臺。“我們組建了一支聯絡員隊伍,暢通線上線下兩條渠道,明確聯系點收集意見、開展座談、報送反饋三項職責,建立了集中學法、規范辦理、代表聯絡、工作保障四項機制。”
為了廣泛收集到民意,亞都社區立法聯系點的聯絡員隊伍包含了人大代表、黨員代表、居民代表、物業代表、企業代表和商戶代表等,同時建立了社區微信群、QQ群,確保地方性法規草案能第一時間、更大范圍被社區居民看到。
“同時,我們建立了由律師、行政執法、公安、環保等專業人士組成的基層立法聯系點人才庫。”胡效忠表示,這樣能提高民意的有效性、專業性,有助于提高立法質量。
群眾的聲音有沒有“打水漂”?這是關系立法聯系點可信度的關鍵問題,也是提高群眾積極性的一大法寶。“無論意見是否被采納,我都會向建議者反饋。”胡效忠說,有時候就是一個電話或一條信息,但大家就知道自己的聲音被聽見了。
四年來,亞都社區立法聯系點組織了近10次立法意見征詢座談會,從最初的鮮為人知到現在的家喻戶曉,社區居民參與立法的興趣越來越濃厚,提出的意見越來越精準,被采納的建議也越來越多。
固本強基,聯系點工作“開花結果”
立法是個利益博弈的過程,法律草案征求意見的時候,強勢群體的聲音往往很大,對比之下普通百姓的聲音就會顯得微弱,容易聽不見。基層立法點就像是民意的“擴音器”,把普通百姓的聲音傳遞上來。如何更好地發揮這個“擴音器”的作用?對此,嘉興市人大常委會一直在探索。
自聯系點設立后,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指導各聯系點扎實開展各項組織工作,促使相關工作很快步入軌道。
“我們在每個基層立法聯系點確定一名負責人、一名聯絡員,加強與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的工作聯系,逐漸打造成以基層立法聯系點廣泛采集立法意見建議為主體,縣級人大常委會法工委、駐縣級立法咨詢專家為補充的‘一體兩翼基層立法意見征求網絡框架。”市人大法制委副主任委員羅建明介紹。
同時,市人大常委會重視提升立法聯系點“軟實力”,要求立法聯系點負責人和聯絡員加強立法學理論業務知識的學習,并通過舉辦培訓班、外出考察等方式為相關人員提升本領搭建平臺。
“因地制宜、各擅其長,是嘉興市基層立法聯系點的一大特點。”羅建明說,這些年,各個聯系點結合自身工作,各顯神通探索獨具特色的履職途徑,成效明顯。
比如,桐鄉市梧桐街道楊家門社區立法聯系點依托社區的社會組織——老葉法律診所,作為開展日常工作的平臺。“老葉法律診所”每周三上午由四位退休法官和二位律師志愿者在社區輪流“坐診”,開展法律咨詢、政策宣傳,征集意見建議、收集民情信息,并接受群眾對基層人大立法工作的監督。此外,社區還利用民情懇談會、議事會、選民座談會等平臺,收集人民群眾對立法和執法方面的意見和呼聲。
又如,獨山鎮把基層立法聯系點工作與學習宣傳、執法檢查、信訪監督工作結合起來;新都實業公司則把基層立法聯系點工作與學習宣傳、公司的管理制度、員工的勞動關系相結合,使基層立法聯系點工作與本職工作互相促進、相得益彰。
廣聽民聲、廣聚民意、廣納民智、廣采民長。四年來,14個基層立法聯系點共就10件地方性法規、5件年度立法計劃召開座談會50余次,征集到意見建議300余條,協助開展執法檢查、立法后評估3次,為嘉興地方立法助力。
規范化助推,讓基層民主制度的“根系”扎得更深更牢
民為邦本,本固邦寧。2019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到上海考察時強調,“我們走的是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人民民主是一種全過程的民主,所有的重大立法決策都是依照程序、經過民主醞釀,通過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產生的。”設立基層立法聯系點,正是對這種“全過程民主”最生動的演繹。
不難看出,經過基層立法聯系點的實踐,街道的居民議事會、單位的黨小組會,甚至街頭巷尾的拉家常、社區里的一次走訪……常見的生活細節都成了民意匯集的見證,民主的根系深深地扎進了基層。
“但我們也應當看到,立法聯系點的工作還存在很大的進步空間。”嘉興市人大常委會研究室主任徐寒飛說,如何處理好“泛”和“專”、“立”和“行”、“主”和“治”的關系,是當前和今后做好聯系點工作可以思考的一個方向。“比如,如何合理確定主題,提高立法意見征集質量?如何完善反饋機制和激勵機制?如何適當擴大聯系點功能外延?如何提高站位,將立法意見的征集融入工作大局?”
為進一步發揮好基層立法聯系點的作用,嘉興市人大常委會在總結四年多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基層立法聯系點規范化建設的新目標和新要求。
8月18日,市人大常委會在海寧市經濟開發區(海昌街道)勝利社區正式啟動了基層立法聯系點規范化建設工作,以打造“基層民意直通點”“基層普法宣教點”“基層治理助力點”為目標,力促基層立法聯系點的建設進入新的階段。
規范化建設旨在推進立法聯系點硬件建設標準化、軟件建設制度化、聯系指導常態化、地方立法信息化。海寧市勝利社區立法聯系點作為規范化建設試點,如何開展工作?海寧市人大常委會以信息化建設為抓手,開始了探索。
走進勝利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在一樓大廳的顯眼位置,擺放著一臺觸屏一體機,這是基層立法聯系點網上窗口,是為基層立法聯系點量身定制的法治資源集成平臺、民情民意篩選池、立法普法臺賬庫。
海寧市人大常委會利用互聯網,把嘉興人大、浙江人大,直至全國人大的立法、法治信息資源,一路鏈通接到了社區最基層。在這里,可以搜索全國的法律法規,查看全國人大、省人大、嘉興人大的年度立法計劃,還能看到各個法律法規草案征集意見的信息。
“今后,包括提出立法建議項目登記、法律法規草案征求意見登記、參與立法調研和立法課題研究登記、參與執法檢查和立法評估登記、開展法律法規宣傳登記等在內的臺賬都會在這上面公開。”海寧市人大法制(監察和司法)委主任委員王曉圓表示,運用互聯網實現遠程操控,海寧市人大法制委可以對這些臺賬進行整理、審核、上傳,確保立法聯系點上線公開內容質量,強化對基層立法意見建議的專業性提煉與管理。
此外,網上窗口還能鏈接到勝利社區人大代表聯絡室,“點”“室”聯動提煉民情共享“數據庫”。勝利社區立法聯系點負責人張海青表示,網上窗口把人大代表聯絡室各項活動與立法聯系點活動有效整合,互推互助共建共享,把“老百姓家門口的立法聯系點”特質與人大深植基層的優勢有機結合,進一步促成“1+1>2”的效果。
信息化助力,綜合集成,為收集民意進一步“開源”,也將為法治宣傳教育播種。
據悉,當天同步啟動的還有設在基層立法聯系點的“吾拉講法”法制學堂。今后將邀請立法、執法、司法等方面的專家來為社區居民講課。
“過去,我們通過分發各類宣傳冊、勝利文化大舞臺等渠道來普及法律知識。”張海青說,借著這次試點的契機,勝利社區的普法工作也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記者看到勝利社區立法聯系點的年度計劃安排,每月都有不止一項活動,形式上有宣傳、有講課、有上門服務、有與社區其他活動的融合互動,內容上包括反詐騙、餐飲油煙管理、養犬管理、反家暴等,既是社會治理的熱點焦點,又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同時,立足基層立法聯系點,海寧本級的法治專家團隊,包括人大法律監督專家庫成員、公檢法司等,也整合到了點上建立協同聯系關系,定期開展活動。這些都大大拓展了基層立法聯系點的內涵和功能。
展望今后基層立法聯系點的深化與發展,嘉興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趙建明說:“勝利社區要充分發揮好試點作用,打造成嘉興14個基層立法聯系點的樣板和示范,為全市基層立法點規范化建設提供一些可復制、可借鑒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