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故鄉的風景中,我把懷舊的敞篷車擱置在濕地大洋灣的淺灘,一路披著陽光,與微風同行,造訪著新洋河畔的伊甸園。
大洋灣,與許多人工雕刻的風景一樣,讓眾多現代性元素涌入了這片休耕地,依托與南洋國際機場毗鄰的優勢,做足了“水、綠、古、文、秀”的文章。無人機從空中鳥瞰,新洋河在注入大海之前,頑皮地舞動腰肢,把兩個連續的“V”字刻在了這畔水域,讓魅力大洋灣成為這個城市的會客廳和度假休閑的養生堂。
大洋灣曲折的小徑向遠方綿延,就像一條條放飛的飄帶。我坐在景區飛過的電瓶車上,風的速度驅走了路邊的風景。我嗅著這新鮮的空氣,忘記了早起的辛苦和舟車勞頓,掏出手機照個不停,生怕錯過了可餐的秀色。
天上的云層很厚,一場風雨在我們的上方醞釀,可是看到我們一行被風景陶醉的樣子,云還是忍住了,生怕影響了我們的興致。云也知道,我們是來采風的,不是采雨的。
幾只鳥兒在天空中巡視著,故意擺著姿勢捕捉我們的鏡頭。古塔倒映在新綠的河水中,凝視著歲月的滄桑。就連陽光中的飛蟲,也顯露出頑強,有時飛入我的鼻孔和耳朵。
一群青年男女蹦蹦跳跳地走過來了,他們是鹽城的大學生。看他們無憂無慮的樣子,我滿心歡喜。在故鄉的風景中,目送著他們遠去,我仿佛找到了三十多年前的我。
我駐足在登瀛閣下的瀑布前,任流水的聲音洗耳。作為遠離故鄉的射陽人,我的思緒像脫韁的野馬,拉著擱置在大洋灣的敞篷車,駛向新洋河的過去。
新洋河是一條較古老的河道,為里下河四大排水干河之一。明《海防總論》中記載:“大氤沙、管家沙為崇明界……亂沙、新陽港(今新洋河)為鹽城界。”舊港港身淺窄,泄水不暢,上游高郵、興化地區經常積水成澇。清康熙、乾隆、嘉慶、道光年間,每歲春秋二汛拖刷兩次,水流暢通,商船、漁船往來此間,兩岸均有大量墾殖,或長蘆秫或種水稻。
一九五〇年,鹽城專區組織鹽城、建湖、射陽三縣民工兩萬余人,拓寬河道,疏浚淤泥,之后,年年治理,河床穩定,航道寬敞。從此,新洋河惠及兩岸土,福澤河邊人。
午餐過后,我參觀了鹽城八大碗博物館。
或許是眷戀家鄉的緣故,我在外地生活中,始終癡迷家鄉的菜肴。八大碗,傳承了淮揚菜系中的飲食文化。“燴土膘、大雞抱小雞、糯米肉圓、漲雞蛋、蘿卜燒淡菜、芋頭蝦米羹、紅燒肉、紅燒魚”共八大碗,半湯半水、半葷半素,以“燴”為主,彰顯健康養生的特點。八大碗,是鹽阜大地世代勤勞耕作人們智慧的結晶,承載著里下河地區老鹽城人的鄉愁。
下午的重頭戲是一場規模較大的慣蛋比賽。四百多人擺開陣勢,彼此之間或為搭檔已久的故交,或為現場偶遇的新友,不管認識與否,桌上一坐立刻開戰,彼此的心縮短到一張牌的距離。結果不再重要,過程之中,增進了友誼,這才是組織者舉辦慣蛋比賽的真正意義。
“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無論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贊歌……”這歌聲,在我走進故鄉的風景中感動著我。
作者簡介:劉勇,系中國西部散文學會會員,連云港市作家協會會員,連云港市散文學會理事。青年文學家理事會連云港分會副主席。作品散見于《青海湖》《文學百花苑》《青年作家》《連云港文學》《連云港日報》等報刊。
(責任編輯 王瑞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