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思想是鄧小平在深刻的社會實踐中結合高新科技發展的時代特征不斷思索而逐步形成、發展的,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學說的繼承、豐富和發展,是先進生產力思想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它深刻揭示了科技在生產力諸要素中的首要地位和在社會生產中的先導作用,已成為我國科教興國戰略及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的重要指導思想之一。鄧小平在踐行該思想的具體實現途徑方面進行了可貴的探索,包括改革科技體制,重視教育、尊重知識與尊重人才,引進技術、利用外國智力及突出自力更生、自主研發和科技創新。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在中美貿易摩擦和新冠疫情防控這兩起典型事件中,更彰顯出鄧小平“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思想的巨大時代價值。
[關鍵詞]鄧小平;科學技術;第一生產力;科學發展觀;科教興國戰略;創新型國家
[中圖分類號]A8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921(2020)05-0001-12
[基金項目]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人文社科重大項目“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下知識產權公共領域問題研究”(2019-01-07-00-07-E00077)
[作者]馬忠法,復旦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上海 200433
在人類發展史中,科學技術的作用是無與倫比的。發軔于20世紀中葉的新科技革命及諸多重大發明創造的廣泛應用,推動了世界范圍內生產力、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經濟社會發展觀的深刻變革,也引起全球生產要素流動和產業轉移加快,經濟格局、利益格局和安全格局發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變化。①在知識經濟時代,科學技術在經濟發展中的決定性作用更是有目共睹:它已滲透到社會生產和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互聯網基礎上的經濟全球化使各國間經濟聯系日益密切,“以信息科技和生命科技為核心的現代科學技術給人類社會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強大動力”①。同時,各國競爭日趨激烈,而一國的競爭實力取決于其綜合國力,后者又取決于該國的生產力水平。一般而言,生產力水平根本上取決于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因此,“科技競爭成為國際綜合國力競爭的焦點”②。
今天,“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③觀點不僅被人們普遍接受,而且通過廣泛深刻的社會實踐讓人們更加體會到其正確性,特別是在創新型國家建設過程中,科學技術的作用更加突出。在中美貿易摩擦大背景下,回顧鄧小平“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述,更能體會其思想的深遠與重大的影響:美國為維護其世界霸主地位,打破改革開放以來中美之間總體上呈現的合作關系為對抗關系④,而該對抗關系的核心就是技術創新及與技術創新相關的知識產權等問題,其挑起爭端的首要目的就是遏制中國的技術創新能力及與此相關的2025中國制造。從中美簽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美利堅合眾國政府經濟貿易協議》(以下簡稱《中美經貿協議》)的具體規定中可以看出,美國對新時期中美貿易中最為關切的問題就是知識產權及技術轉讓⑤,而這兩者無一例外地都是與科技創新及其能力的提升直接關聯。為此,通過梳理鄧小平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思想及其實現路徑,高度重視科學技術在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中的重要作用,為我國科技創新發展及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提供重要參考,頗有必要。
一、“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思想的形成過程
鄧小平“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學說的繼承、豐富和發展,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⑥它深刻揭示了科技在生產力諸要素中的首要地位和社會生產中的先導作用。⑦生產力發展是鄧小平理論的核心內容,“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①。而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可見它是核心中的核心。
(一)“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思想的萌芽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思想有一個逐步演進的過程。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認為科技是“一般”生產力。基于當時社會與科技發展的歷史背景,馬克思在分析“資本是以生產力的一定的現有的歷史發展為前提”時指出“在這些生產力中包括科學”;②他還指出勞動的社會生產力“既包括科學的力量,又包括生產過程中社會力量的結合”③。由此可見,馬克思將科技與其他生產力因素并列,沒有突出其特殊地位,這與當時的科技發展水平及其對社會的作用相一致。對此,恩格斯對馬克思關于科技與生產力關系的思想進行精辟概述,“在馬克思看來,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④。這一觀點后來被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所繼承和發展,但均沒有突破至“首要”或“第一”的位置。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隨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來,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航天技術、信息生物、空間、海洋、新能源、新材料等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的迅猛發展,使人類進入知識爆炸時代,生產力實現了巨大飛躍,人類社會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進展。這一切無疑是在科學技術發揮領先和主導作用基礎上發生的。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漸開國門,融入了世界發展潮流中。鄧小平顯然預見到了第三次科技浪潮將給中國帶來的沖擊和影響。1975年前后,鄧小平主持中央和國務院工作,在一次聽取中科院負責人匯報時,他提出“科學技術叫生產力,科技人員就是勞動者”⑤。在準備向毛澤東匯報科學院起草的《科學院工作匯報提綱》中,他強調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馬克思主義觀點。⑥
鄧小平第三次復出后主動要求管科學和教育。他認為要想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必須從科學和教育入手。從《鄧小平文選》第一卷所收集的鄧小平在1978年前所作22篇報告或講話中,有8篇直接關系到科學和教育,可見他對此的重視程度。1977年5月他提出“我們要實現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要能上去”,并以明治維新以后日本的成功做法為例來說明科技在一國經濟發展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⑦鄧小平首次在公開場合提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是在1978年3月18日全國科學技術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中。他認為“四個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現代化”①,并把“科學技術是生產力問題”作為他所要講的問題中的第一個,肯定它是馬克思主義歷來的觀點。通過分析,他強調了科學技術與生產的關系及其在生產力中的關鍵地位,“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使科學與生產的關系越來越密切了”②。“歷史上的生產資料,都是同一定的科學技術相結合的”,“歷史上的勞動力,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學技術知識的勞動力”,而這兩者構成了生產力的最基本要素。③現代科學為生產技術的進步開辟道路,決定生產力的發展方向。上述有關論斷表明鄧小平的“科技是生產力”中的“生產力”已同“一般生產力”有明顯區別,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與其他生產力諸要素不處于同一層次,其作用更大。
(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思想的形成
1978~1988年間,盡管沒有明確地把科學技術上升到“第一生產力”的高度,但鄧小平在很多場合繼續強調科技的重要性。十年間他視察了全國不少地方,也出國訪問多次,其間的所見所聞為他提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思想準備了豐富的第一手材料。量的積累使鄧小平對科技與生產力之間關系的思考出現了質的飛躍,最終提出了“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科學論斷。
20世紀80年代初,鄧小平在視察東北三省及江蘇等地后,提出發展經濟的三個戰略重點,即“農業”“能源和交通”及“教育和科學”,而后者是關鍵,因為“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作用是無窮無盡的”。④在江蘇,對1977~1982年6年間工農業總產值翻番的情況,他饒有興趣,便問到“你們的路子是怎么走的?”當得知首要一條經驗就是江蘇依靠上海的技術力量,重視知識、重視知識分子的作用,鄧小平深受啟發,他再次強調了智力開發的重要性。⑤江蘇的經驗讓鄧小平對科技與生產力之間的關系有了更多的思考。
1984年鄧小平視察了廣東、福建、上海等地,一些合資企業取得的成就及特區的快速發展使鄧小平切身感受到引進技術、獲得知識對一個企業、地區乃至國家發展是至關重要的。此后14個沿海開放城市引進外資、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讓他再次深刻認識到科技、管理(“管理也是知識”⑥)的重要性。1985年在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鄧小平再次提到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論斷,提出改革科技體制是為了發展生產力。
在那段時間,鄧小平訪問了不少發達國家。他在與外國領導人交談時,開放、科技的作用常是其談論的話題之一,而且總喜歡把我們的科學技術狀況與現實的生產力結合在一起。他認為“歐洲比較開放一些,特別是技術上開放,我們比較滿意”①。1988年9月5日,他會見了捷克斯洛伐克總統胡薩克,在總結二戰后特別是20世紀70、80年代世界經濟和科學技術發展新形勢、新經驗時明確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觀點,“馬克思講過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是非常正確的,現在看來這樣說可能不夠,恐怕是第一生產力”。②這句總結反映了鄧小平的一貫作風,敢于突破,不為條條框框所束縛。此后在許多場合,他不斷強調這一論斷。1 991年他進一步重申“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并為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題詞“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③在1992年南方講話中,他再次強調,“經濟發展得快一點,必須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高科技領域的一個突破,帶動一批產業的發展”。④
鄧小平“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思想準確地揭示了科技對當今世界經濟發展所起的首要作用,是對馬克思科學技術經典理論的繼承和發展。1992年后該觀點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指導思想,在黨和政府的重要文件中得到貫徹和落實。如199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做出的《關于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中提出的科教興國戰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中將科教興國戰略作為跨世紀的基本方針,并重申科技是第一生產力⑤;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指出,經濟建設必須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必須發揮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改善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⑥;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在總結國內外經濟社會發展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從我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際出發,提出“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⑦;黨的十七大報告中主張“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黨的十八大報告和十九大報告分別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及“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等等。
二、鄧小平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實現途徑的可貴探索
鄧小平不僅在理論上闡述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思想,而且伴隨該理論的形成,在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具體實現途徑上也作出了精辟論述,為后來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作了較好鋪墊。科技轉化為現實、直接生產力是一個重要而又復雜的過程,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人等多方面因素。對此鄧小平高屋建瓴地指出,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科技轉化為直接生產力,關鍵是兩個方面:一是要出又多又好的科學技術成果,出又紅又專的科學技術人才①;二是要有具體的轉化措施和科學的管理體制②。下文分析鄧小平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實現途徑的可貴探索,以益于今天的現實。
(一)改革科技體制
鄧小平認為體制或制度是根本性的問題,完善體制或制度需要花大量精力和時間。1992年,我國經過了14年的改革開放,在科學技術體制建設方面已卓有成效,但他還是說“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時間,我們才會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③1977年鄧小平第三次復出,提出重建科委(即今天的科技部),由科委統管科技事宜,并解決組織機構問題。他的建議為我國科學技術發展奠定了制度基礎,確保了我國科學技術事業的順利發展。他認為要完善科研機構,要加強應用科學研究,重視基礎科學研究;科研部門、企業生產部門與高等院校要緊密結合。在科研機構與項目的確定方面,他認為高校,特別是重點高等院校應當成為科研的一個重要方面軍;重點大學要逐步加重科研分量,增加科研任務。從科研隊伍的數量來說,若干年后學校的科研機構也許同專業研究機構大致相等。生產部門也會有搞基礎科學的,但要著重搞應用科學;科學院和大學可以多搞一些基礎科學,但也要搞應用科學。④
分配體制方面,要按勞分配,多勞多得。鄧小平認為體制搞得合理,就可以調動積極性。要爭取時間,快一點調整好。⑤在當時,分配體制調整主要體現在工資和獎金上。在鄧小平的關心和支持下,專利法、技術合同法等陸續出臺,全國開始實行專利制度,這為技術轉變為現實生產力、經過市場轉化成商品、創造現實的財富找到了有效途徑,權利人可以依照法律收取專利許可使用費,科技工作者價值得到了充分體現。此外,鄧小平指出應改善知識分子的待遇,他在1989年總結改革開放十年來經驗教訓時指出:“十年來我們的最大失誤是在教育方面,對青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抓得不夠,教育發展不夠。知識分子的待遇太低”,必須大幅度提高他們的待遇。①
在建立完善的人才選拔制度方面,鄧小平精辟指出要破格選拔人才,不論資排輩。要創辦高科技中心,吸引人才,對尖子人才要提供較優厚的待遇;最好的人才不用才是真正的浪費;要進行機構改革,在行政上不要干擾科學家,讓他們集中精力鉆研業務,搞好科研工作;后勤要實行專人管理制度,讓科技人員不再分心。他還提出了黨委領導下的所長負責制,真正實行黨政分開,內行領導。對科技人員要實行獎勵制度,重點在獎;除了精神上的鼓勵還應當改善他們的物質待遇;在制度上要想辦法吸引留學生回國,建立博士后流動站是一個好辦法,并要形成制度。②在干部建設上,專業知識和能力應成為干部的重要標準之一。③
此外他還建議建立學位制度和學術、技術職稱制度,恢復利于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學刊,完善高校課程設置制度,如開設旅游專業等。
(二)重視教育、尊重知識與尊重人才
“教育是一個民族最根本的事業”④,“從長遠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學技術”⑤,“抓科技必須同時抓教育”,“科技和教育,各行各業都要抓”⑥,這些觀點足見教育在鄧小平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他在評述全黨把工作重心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時說:“這個重點,本來就應當包括教育。一個地區,一個部門,如果只抓經濟,不抓教育,那里的工作重點就是沒有轉移好,或者說轉移得不完全。”⑦鄧小平在多次講話中表示愿意給教育、科技部門的同志當后勤部長⑧,反映了他對教育的重視。在南方講話中鄧小平依然強調經濟發展必須依靠科技和教育,足見他對科技、教育始終如一的態度。
鄧小平認為“要增加科技人員,這就要靠教育”①。在培養人才方面他提出“科學技術人才的培養,基礎在教育”②,“發展科學技術,不抓教育不行”③,培養科學技術人才是教育的重要任務。科研要靠教育輸送人才,“一定要把教育辦好。我們要把從事教育工作的與從事科研工作的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④。要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就要從科學、技術和教育人手。在一篇講話中,鄧小平對教育機構、教育制度和教育質量做了細致、精辟的論述,為后來教育體制勾勒了一個大概、科學的輪廓。⑤教育事業必須同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相適應,“我們不但要看到近期的需要,而且必須預見到遠期的需要;不但要依據生產建設發展的要求,而且必須充分估計到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趨勢”⑥。鄧小平給北京景山中學的題詞“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⑦,高度概括了他的教育思想,也是我國現代教育的指導方針。他對提高小學教師待遇、設立特級教師制度、教師工資制度的改革等也都提出自己的看法。⑧
在尊重知識和人才方面,鄧小平大膽采取措施改變“文革”中歧視知識分子的錯誤做法,在當時復雜的歷史背景下,他果斷提出了“為社會主義服務的腦力勞動者是勞動人民的一部分”,并用“一般的工程技術人員也參與創造剩余價值”的觀點來論證廣大知識分子中的絕大多數“已經是工人階級自己的一部分”;⑨行動上他進行了不懈的努力,為知識分子恢復名譽,摘掉“臭老九”的帽子。他進一步深刻指出,隨著科技的發展及其日益重要的地位,腦力勞動者和體力勞動者的比重會發生變化,“越來越要求有更多的人從事科學研究工作,造就更宏大的科學技術隊伍”⑩。這些觀點和行動為調動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主觀能動性與工作熱情,煥發出他們身上的巨大能量創造了條件。實踐證明,此后若干年絕大部分科技工作者滿腔熱情地工作,為我國生產力的巨大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驗證了“科技變動力,動力創造出物質生產力”的一般規律。鄧小平多次指出:“一定要在黨內造成一種空氣:尊重知識,尊重人才。”?要發展科技,只有給知識分子一個客觀準確的定位,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才能充分發揮知識分子的作用。黨和政府應為那些經過挑選出來的科技人員創造條件,讓他們專心致志地做研究工作。①
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是長遠的根本大計。②鄧小平一再強調,“一個人才可以頂很大的事,沒有人才什么事情也搞不好”③。他從自身的經歷、經驗出發,闡釋人才的重要性:“事情成敗的關鍵就是能不能發現人才,能不能用人才。”④他一針見血地指出:“我們對使用人才的問題重視不夠”,“不是人才多了,而是真正的人才沒有很好地發現,發現了沒有果斷地起用”,要求“放手地用人”、“尊重人才,廣開進賢之路”。⑤“在人才的問題上,要特別強調一下,必須打破常規去發現、選拔和培養杰出的人才”⑥,“要創造一種環境,使拔尖人才能夠脫穎而出。改革就是要創造這種環境”⑦。他還把人才問題和領導者的水平聯系起來,指出“善于發現人才,團結人才,使用人才,是領導者成熟的主要標志之一”⑧。為此,他提出了要樹立正確的人才評價標準、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及重視青年人才培養等主張和措施。⑨這些為我國后來在科技方面取得顯著成就創造了積極條件。
(三)引進技術,利用外國智力
當今世界發展一日千里,特別是科學技術。鄧小平一貫主張并極力推行開放、合資、技術轉讓等。他認為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我們要向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經營管理方法以及一切對我們有益的知識和文化,閉關自守、固步自封是愚蠢的。⑩為促進我國科學技術進步,鄧小平強調要學習外國的先進科學技術,認為“科學技術是人類共同創造的財富。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都需要學習別的民族、別的國家的長處,學習人家的先進科學技術”?。早在1975年8月,鄧小平就大膽地提出要引進新技術、新設備、擴大進出口的思想,“外國都很重視引進國外的新技術、新設備”,我們爭取多出口一些東西,換點高、精、尖的技術和設備回來,加速工業技術改造,提高勞動生產率。①1992年南方講話中,鄧小平再次重申了“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等。②
鄧小平一再強調要利用外國智力,主要是利用外國的科學技術來幫助我們發展經濟,但要是合理地利用。這體現了其“完全或基本上處于沒有外援的狀況,主要靠自力更生。沒有外援也有好處,迫使我們奮發努力”③的思想。我們要想真正地發展,長遠來看,必須要有自己的東西。他的這一觀點在我國的科技獎勵制度中就有所體現: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國際科技合作獎)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1994年設立的國家級科技獎勵,授予在雙邊或者多邊國際科技合作中對中國科學技術事業作出重要貢獻的外國科學家、工程技術人員、科技管理人員和科學技術研究、開發、管理等組織。
(四)突出自力更生、自主研發和科技創新
先進的核心技術及根本性的創新能力只能靠自力更生、自主研發來完成,尤其是對中國這樣一個大國,開放、引進都是為提升國內的創新能力創造條件。改革科技體制,重視教育、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引進技術、利用外國智力,其最終目的就是要實現自我創新,擁有自主知識產權高新技術,并使它們產業化,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發展的不竭動力。其創造的高科技成果反映了一個民族的能力,是一個民族、國家興旺發達的標志。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一直是我國進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基本方針和立足點,科學技術創新方面雖有引進,但主要的核心技術很大程度上仍要靠自力更生。1975年第二次復出的鄧小平在整頓期間提出了加快企業科學研究工作的建議,1977年他第三次復出后果斷決定恢復高考制度,大量招生,便是為培養自身創新能力、走自力更生和自我研發道路所作的基礎性準備。1984年鄧小平在視察寶鋼時指出,“掌握新技術,要善于學習,更要善于創新”④,要求企業必須善于把引進先進技術和自主創新結合起來,要培養我們自己的科研力量。鄧小平指出:“在高科技領域里要投點資,投資不能太少,起碼要做到在若干領域里,人家有的我們也有,不一定比人家更好,但要有。”⑤他在視察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工程時指出:“中國必須發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①
毫無疑問,發展自己的高科技主要是指我們在引進、參考其他國家技術的基礎上,研發創新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而非全靠引進帶來的物化商品。鄧小平指出,任何項目或工程不能完全照搬過來,必須要有自己的東西,自己的技術和自己的創造。②這些講話其實就是要求我們在吸收、借鑒他人的技術時,要立足于自身,要提升自身的研發和創新能力。引進技術是手段,其目的是為我所用,引導創新。直到今天,鄧小平的上述觀點仍有深刻的現實意義。神州五號、神州六號直至十一號載人航天航空飛船成功發射,神州系列主要負責人都是中青年科技工作者,有力地證明了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在航天航空領域的自主創新取得了巨大收獲,同時也說明了只有自主創新的東西才會帶來強大的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
三、鄧小平“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思想的時代價值
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變局,我國發展面臨的國際國內環境發生深刻而又復雜的變化。國際層面,面對環境污染治理和溫室氣體減排等壓力,美國挑起的貿易爭端帶來不確定性,以及新冠疫情帶來的全球公共健康危機所引致的全球產業鏈斷裂,給科技發展帶來巨大的挑戰;國內層面,產業結構的調整,清潔能源技術的需求,部分西方國家對中國科技發展制造障礙,中國脫貧進入攻堅克難階段等,也對科技發展提出了迫切要求。鄧小平“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時代價值及重大意義可以通過當下正在發生的兩起典型事件得到證明和彰顯。
一是中美貿易摩擦。中美貿易摩擦的本質是美國意圖遏制中國高新科技發展。針對中國科技和經濟的快速發展,美國不惜打破冷戰結束以后國際社會獲得相對和平與整體有序的國際政治經濟環境,自2017年初對中國發動了持續至今的貿易摩擦,其本質就是美國意圖對綜合國力與其日漸接近的中國進行科技發展的遏制,以便繼續保持著冷戰結束以來其在全球的競爭優勢和獨霸地位。美國特朗普當局指責中國知識產權保護不力、強制技術轉讓,③某些企業或個人盜取其商業秘密等,均是圍繞科技展開的無稽之談。美國發起這場持續時間不定的貿易摩擦意在遏制中國進一步和平發展以保證美國相關產業的利益,其中的關鍵就是抑制中國科技的發展,因為科技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根本依賴和動力。習近平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①在各類創新領域中,作為第一生產力的科技創新處于最重要的地位,對生產關系起著決定性作用。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高新技術在經濟發展和人們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影響日漸擴大,體現在企業和國家之間的競爭就是高科技的競爭。
二是新冠疫情防控。2019年底開始在全球蔓延的新冠疫情防控對科技發展提出了挑戰。新冠肺炎的預防、治療及疫苗研發,需要各國科研機構和人員的密切合作。當然,疫苗、藥品的開發依賴于各國科研人才的投人多少及水平高低。研究人才多、能力強、水平高的國家,就容易研發成功。研發成果不僅能造福本國人民,還將造福他國人民,這對提升國家軟實力、國家形象甚至國家在國際社會的話語權等都會產生積極影響。由此可見,人類今天及未來取得與病毒斗爭的勝利及相關藥物的研發,只有依賴科技才能實現。
不論是社會經濟發展,還是公共健康的維持與保障,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其他方面,隨著人類文明進程的不斷推進,科技將會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科技是推動人類發展的巨輪,現代社會沒有它,將會寸步難行。鄧小平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已成為我國科教興國戰略、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和努力擁有更多自主知識產權技術和品牌決策的重要指導思想,也是我國新時期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指南。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如何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一思想指導下激發出中國人民的科技創新能力,這一重任落在了廣大科技工作者的肩上。只有真正意識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并將其貫徹到國家建設發展的各個方面,才能“使科學技術現代化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動力”②。隨著世界經濟和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及我國經濟的騰飛,鄧小平這一思想及其對這一思想實現途徑的寶貴探索會更見光芒。回顧并踐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思想,對切實提升和增強我國創新水平、創新能力,意義重大。只有增強自身創新能力,提高我國的科學技術水平,才能真正擺脫目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為遏制中國創新能力發展和提升而制造的困境,進而在科技領域實現真正的獨立和自強。
(責任編輯 梁灝)
①《改革開放三十年重要文獻選編》(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548頁。
①全國干部培訓教材編審指導委員會:《21世紀干部科技修養必備》,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頁。
②《改革開放三十年重要文獻選編》(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548頁。
③《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74頁。
④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December 2017,pp.225.
⑤《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美利堅合眾國政府經濟貿易協議》(2020年1月15日)第一章“知識產權”與第二章“技術轉讓”,人民網,http://world. people. com. cn/n1/2020/0116/c1002-31551487.html。
⑥《江澤民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61頁。
⑦全國干部培訓教材編審指導委員會:《鄧小平理論基本問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65頁。
①《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3頁。
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77頁。
③《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92頁。
④《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003頁。
⑤《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4頁。
⑥嚴家棟:《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十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2頁。
⑦《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0頁。
①《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86頁。
②《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87頁。
③《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86 88頁。
④《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7頁。
⑤《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5-26頁。
⑥《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52頁。
①《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33頁。
②《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75頁。
③嚴家棟:《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十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3頁。
④《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7頁。
⑤《中國共產黨第十四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文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6頁。
⑥《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1頁。
⑦《科學發展觀是黨保持先進性的最新理論武器》,《光明日報》2006年6月6日。
①《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97頁。
②董瑞華、唐玨嵐:《<資本論>及其手稿在當代的實踐與發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270頁。
③《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2頁。
④《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53頁。
⑤《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54頁。
①《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87頁。
②《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95-97頁。
③《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65頁。
④《鄧小平思想年譜(1975-1997)》,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第350頁。
⑤《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74頁。
⑥《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0-41頁。
⑦《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21頁。
⑧《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98頁。
①《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4頁。
②《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95頁。
③《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0頁。
④《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50頁。
⑤《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54頁。
⑥《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08頁。
⑦《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5頁。
⑧《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09頁。
⑨《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89頁。
⑩《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89頁。
?《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1頁。
①《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0-41頁。
②國務院辦公室、中央文獻研究室:《鄧小平論僑務》,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年,第18頁。
③《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69頁。
④《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92頁。
⑤《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69頁。
⑥《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95頁。
⑦《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09頁。
⑧《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09頁。
⑨全國干部培訓教材編審指導委員會:《鄧小平基本理論問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05-406頁。
⑩教育部課程教材研究所:《鄧小平教育理論教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0頁。
?《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91頁。
①《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9頁。
②《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3頁。
③《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06頁。
④《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51頁。
⑤《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下),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第1113頁。
①《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79頁。
②《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80頁。
③馬忠法、彭亞媛、謝迪揚:《中國“強制技術轉讓”的法律辨析》,《國際經濟合作》2018年第6期。
①《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年,第792頁。
②《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年,第48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