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利平
東亞合作系列領導人會議12日到15日召開。面對疫情沖擊,東亞合作不僅沒有褪色,反而逆勢向前。
東盟國家聯合自強,成功創造“10+1”“10+3”等同心圓合作模式。這種模式堅持協商一致、照顧各方舒適度、不將雙邊議題引入多邊場合等原則,形成具有東亞特色的區域合作模式。
東亞合作肇始于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屬于“危機驅動型”。受金融危機沖擊,東亞各國貨幣和宏觀經濟環境受到嚴重打擊。在此背景下,任何一個國家都難獨善其身,必須抱團取暖。以《清邁倡議》為起點,以建立外匯儲備基金為抓手穩定金融秩序,開啟了東亞務實合作的先河。
“10+3”(東盟與中日韓)合作是東亞合作的主渠道。“10+3”合作在財政金融、糧食、減貧、災害管理等20多個領域開展務實合作,建立65個對話與合作機制,形成以領導人會議為核心,以部長級會議、高官會、大使級會議(CPR+3)和工作組會議為支撐的合作體系。今年4月舉行的“10+3”抗擊新冠疫情領導人特別會議發表的聯合聲明,成為東亞各國共同抗疫的行動指南。與會各方就繼續分享信息、交流經驗,加強藥物和疫苗研發合作,確保藥品和醫療物資供應等達成共識,并設立特別基金支持東盟國家應對疫情和探討建立重要醫療物資儲備。經過東亞各國精誠合作,東亞抗疫合作走在了地區乃至全球合作前列。
歷史經驗證明,“10+3”合作具有應對兩次金融危機、印度洋海嘯以及“非典”、甲型H1N1流感、埃博拉等傳染性疾病的寶貴經驗,有著門類齊全、分工明確、優勢互補的產業鏈和供應鏈體系,對于地區合作具有引領作用。
“10+1”(東盟與中國、東盟與日本、東盟與韓國、東盟與印度等)合作是東亞合作的基礎,其中中國與東盟合作更是東亞合作中最具活力、最具成效的,是“10+1”合作的典范。中國第一個加入《東南亞友好條約》,第一個啟動與東盟的自貿區談判,開辟眾多“10+1”合作的新路徑和新模式。2020年前9個月,中國與東盟貿易額高達4818.1億美元,同比增長5.0%。同期中國對東盟全行業直接投資107.2億美元,同比增長76.6%,東盟對華實際投資金額為54.7億美元,同比增長6.6%。在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期間,中國與東盟貿易和投資逆勢雙增長,而且中國與東盟首次互為第一大貿易伙伴,這些事實都充分表明中國與東盟合作具有強大的潛力。
這次疫情期間,中國與東盟探討建立方便人員往來的“便捷通道”和貨物通行的“綠色通道”,并在疫苗合作、醫療物資保障等方面開展卓有成效的合作。2020年是中國與東盟數字經濟合作年,雙方在大數據、人工智能、跨境電商、智慧城市等方面具有較強合作潛力。2021年將是中國與東盟可持續發展合作年,雙方在減貧、氣候變化、環境保護、災害管理等方面有著廣闊合作空間。
與此同時,我們也應看到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凌主義等干擾著東亞合作進程,特別是個別大國試圖把“脫鉤論”強加給東亞國家,這與時代潮流和地區合作大勢相違背。二十多年的東亞合作經驗充分證明,越是面臨危機,東亞合作就越具有動力。無論過去,還是現在或未來,東亞合作的巨輪都將乘風破浪、勇往直前。▲
(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東南亞研究中心主任)
環球時報202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