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族

古人對于美食,喜歡用諺語給予定論。諺語是最短的文學形式,往往能抓住事物最顯著的特點,精準地說出其要義。單就有關新疆美食的諺語而言,可圈可點者不勝枚舉。譬如“馬是男兒的翅膀,飯是人類的營養”“迷路時星星跟月亮一樣亮,饑餓時面條跟酥油一樣香”“即便活到中午,也要準備晚餐”……
我在新疆近三十年,一直受到美食的暗示、影響和引領,讓我先是成為一個飲食方面的模仿者,后又養成了頑固的味覺習慣。新疆的美食背后多有奇事,人們品嘗美食時,了解這些故事或歷史,一定會被感動,亦會受到啟發。
我當兵到新疆的第一個月,跟一位老兵去葉城縣辦事時,聞到一股烤羊肉的味道。先前在老家不吃羊肉的我,呼吸便有些不適。偏偏老兵中午請我吃的是烤羊肉串和拌面。我舉著烤羊肉串的釬子,一塊一塊,很勉強地咬著吃,可以說是很不得要領。后來吃拌面時,我又把拌菜——辣子炒羊肉當成了下飯菜,一口面一口菜地吃。老兵用陜西話“教訓”我,你娃命中注定到了新疆,不會吃新疆飯也要模仿吃,不然咋在新疆待下去?他說的“模仿”二字,從此成了我深入新疆生活的開始。一周后,我從部隊翻墻出去,在一家飯館學著老兵的樣子,把拌菜拌進拉條子,第一次像個地道的新疆人一樣,吃了一份拌面。
另一事。有一年在阿勒泰的白哈巴,我跟一牧民去了牧場。那天他說,咱們今天只帶三把東西,就把中午飯解決了。到了牧場我才知道,他說的三把東西,是一把刀子,一把鹽和一把火柴,皆可放在口袋里攜帶。到了野外,他宰了一只小羊,在溪水中洗凈后切塊,然后生火開始烤。羊肉烤好后,我們二人在牧場上邊吃邊聊。他說,羊有四條腿走動,人有這三把東西,到了哪里都不會挨餓。吃完后我想,他制作食物的整個過程,雖只是對古老生存方式的模仿,卻產生了令游牧文化彰明較著的效果,這是多么的奇妙啊!
還有一事。南疆的農民勞動到中午,將馕和葡萄帶到水渠邊,將馕扔向上游,然后開始洗葡萄。等把葡萄洗干凈后,被泡軟的馕已漂到面前,他們便葡萄就馕吃了起來。因食物而生出的智慧,讓我覺得很有意思。等到后來有了機會,我便模仿他們這樣吃了一次,覺得自己是在接近一種從容不迫的生活。
更有食物創造奇跡,讓這塊土地變得頗具神性。人們對庫車的小白杏歷來有“一顆一口蜜”的贊譽。每年,當庫車小白杏成熟后,人們一定要等到其中一顆自行落下,將其吃掉后才能正式開始采摘。那顆第一個落下的小白杏的核會被人們留下來。據說,那樣的杏核種出的杏樹,會結出更甜的果實。而且,庫車人認為,小白杏有獨特的治療怪病的功效。有一年,一個人突然啞聲,說不出話,久治不好,非常痛苦。一天,院中杏樹落下第一顆小白杏,一老者讓他吃下后,他居然又開口說話了。那是一次無意識的模仿,但結果卻頗為美妙,讓人覺得猶如神在布道。
人被養育和改變,其言辭、語氣、觀念和行為,都會體現出鮮明的新疆特色。哈薩克族有一句諺語:天天騎的馬不亂跑,頓頓吃的飯不會忘。一塊土地遼遠寬廣,對食物的模仿讓人或飽口福,或飽眼福。民以食為天,幸福與歡樂皆來自食物,并且滋生出智慧。而一方天地的饋贈、尊重和回報,歷來都層出不窮,甚至應接不暇。
選自《食為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