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劍虹
督查檢查過多過濫的問題,遭基層干部詬病已久。鄉上有2個鍋爐,各級部門幾個月內就檢查了10多次;地方公務員一年中約200天在準備、迎接、陪同檢查;一個檢查組還沒走,另一個又來了,分身乏術……諸如此類的荒唐事例,在媒體報道中屢見不鮮。
這么多的檢查評比,這么多的迎來送往,要花去多少財力?費去多少人力?一個地方的主要領導把精力都用在接待上級部門的督查檢查上,用在迎來送往上,哪里還有精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搞調查研究?哪里還有時間實實在阿在地去思考、去謀劃、去抓好黨建、改革、發展、穩定等重大事情呢?因此,中央要求統籌規范督查檢查考核工作,不但必要而且及時。
應該說,必要的督查檢查對推動工作是有作用的。通過必要的督查檢查可以發現中央的決策、黨的政策是否得到全面貫徹落實,還存在哪些問題,需要怎樣改進和推動。但是,督查檢查要以問題為導向,不能把是否督查檢查當成做了工作,當作完成任務。并且一定要有度,因為任何事情超過了一定的度,泛濫起來就變了味,就成了災。
如今,在一些地方,督查檢查已經成了部分領導干部“做了工作”的一種證明,成了樹立自己權威、獲得下面尊重的一種手段。他們對自己的那塊工作,自擬一些標準、自定一些條條、自設一些框框,然后拿著這些標準、條條、框框到下面去開展按圖索驥式的督查檢查。而在這種督查檢查過程中,督查檢查團的成員不是微服私訪、深入實地悄悄進行,以了解真正的實情,發現真正的問題,以便改進工作,而是虛張聲勢、大喊大叫,還特別講求接待規格、講求匯報級別。還有的前腳剛布置完工作,后腳就去督查檢查,看是否開了會、發了文、制定了方案,有沒有記錄,完全不給下面消化吸收的時間,只要形式上的東西都到了位,就能過關。下面無可奈何,只有投其所好,忙于搞形式,或者索性造假。
有些地方的負責人深諳此中“門道”,總結出“干得好不如匯報好,會工作不如會形式,會干事不如會留痕”的經驗。因此,就不在實實在在做工作上下功夫,不在認認真真辦實事上動腦筋,而是在“提高匯報水平、提高表現形式、提高留痕能力”上做文章。
變了味的督查檢查耽誤的是領導的時間,敗壞的是社會風氣,傷害的是百姓感情,培養的是一幫只會接待、匯報、留痕的形式主義者,造就的是一批只會揣摩領導意圖,搭花架子、玩虛招的官員。這何嘗不是一種腐敗?因此,應該堅決制止,狠狠剎住。現在中辦專門發出通知,要求統籌規范督查檢查考核工作,這就是有針對性地建立一種制度化的約束機制,從根本上杜絕那種隨意性、隨便性的督查檢查考核現象,把基層干部從不堪重負的督查檢查考核中解脫出來,真正把精力用在扎扎實實工作上。
(摘自《檢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