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系列報道《抗美援朝江西故事》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李頁俚是筆者在檔案館翻閱舊報紙時看到的一則新聞上提到的上世紀50年代的勞動模范。當年的報紙新聞內容不足300字,信息較模糊,筆者卻利用這樣一則舊新聞上發現的老典型,通過采訪,深入挖掘,推陳出新,先后寫出5篇(次)反響良好的新聞報道。
70年前,在轟轟烈烈、如歌如泣的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中,作為中國革命的搖籃、人民軍隊的搖籃和新中國的搖籃的江西,這片紅色的土地上發生了很多動人的故事。筆者一直試圖向周圍的人們打聽,無奈年代久遠、時過境遷,幾乎一無所獲。國慶節前夕,筆者利用采訪的空隙去了趟江西上饒市博物館,在翻閱館內珍藏的三大本泛黃的《農民報》(《贛東北報》的前身)上,發現一則題為《我從朝鮮回來》的口述新聞。這則新聞報道了江西省特等烈軍屬模范、吉安專區模范互助組長、特等農民勞模李頁俚,跟隨“中國人民第二屆赴朝慰問團”到朝鮮前線慰問志愿軍的事跡。這則新聞僅僅200多字,只是簡單報道了李頁俚在朝鮮前線慰問時的一點小故事,至于她在慰問期間到底發生了什么感人的事,怎么被評為全省特等烈軍屬模范、吉安專區模范互助組長、特等農民勞模等,從新聞中根本無法知曉。而唯一清晰的信息就是只知道她是吉安永新縣人,赴朝那年才還不到20歲。
2020年恰逢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七十周年,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等全國各大主流媒體都提前精心策劃,推出紀念專題報道。如果能夠對李頁俚這個典型人物重新挖掘報道,不失為一個好題材。然而,要采寫這樣的新聞報道,卻有很多不可知性:70年前李頁俚就快20歲,按時間推算,她現在差不多應該90歲了。這里就可能遇到第一種情況:李頁俚活著,但她的表達能力有可能不行——這么大歲數的人,普通話說不好,口齒不清晰。第二種可能:歲月變遷,李頁俚以及她的后代不在永新,沒有人知道她的下落。第三種可能:李頁俚并不在世,那么對于這樣一個老典型、這樣一則塵封一個多世紀的老故事,有沒有知情人。
通過層層分析,筆者認為,假設是第一種情況,那就請當地人或者她的家人進行復述、翻譯;假如是第二種情況,那么尋找李頁俚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篇很好的追蹤報道;要是第三種情況的話,新聞采訪應該很困難,但她的家人或許還能聯系上,即使聯系不上她的家人,至少還有當地的村民知曉一些她的故事,或者當地博物館應該會有些她的資料,采訪那些知情村民或者博物館講解員也能是一篇很好的新聞報道。因此,不管是哪種情況發生,李頁俚這個典型人物都能夠采訪成功,而且完全值得報道,具有宣傳意義。
正是在通過上述層層分析得出挖掘李頁俚這個老典型的決定后,筆者立即與吉安廣播電視臺以及永新縣融媒體中心的記者取得聯系,希望通過他們的努力能夠了解到有關李頁俚的消息,從而再作出何時進行采訪、怎么采訪、以何種報道形式播出的行動方案。
很快,吉安廣播電視臺和永新縣融媒體中心的記者傳來消息:李頁俚已于2004年12月病故,丈夫早她幾年去世,生有3個兒子1個女兒,其中小兒子劉軍就住在永新縣城,現在是永新縣公安局的一名民警。正是有了這條寶貴的線索,筆者決定在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出國作戰七十周年前夕完成采訪。
2020年10月14日,筆者趕赴永新縣,來到李頁俚兒子劉軍的家里。一走進劉軍家的大廳,立刻被墻上掛滿的各種有關李頁俚的照片所吸引。這些照片都是劉軍在母親李頁俚病故后,先后去李頁俚工作過的地方搜集而來的。劉軍一邊向筆者介紹照片的內容,一邊給筆者講述搜集這些照片的經歷。
劉軍首先給筆者講述的就是母親李頁俚動員丈夫上前線,保家衛國的故事。一個地處偏僻農村的農家婦女,為什么要動員丈夫參軍上前線?原來,出生于永新縣象形鄉灌塘村的李頁俚,從小父母雙亡,孤苦伶仃的她在12歲那年被送到鄰近的柘溪村劉端基家做童養媳。童養媳配婚的那個劉和道,身體結實,為人憨厚,李頁俚長期生活在饑寒交迫中,缺吃少穿、身體瘦弱,但性格倔強,寧可多吃苦也不甘示弱。到劉家后,蒔田、割禾、挖紅薯、摘茶籽、拾糞及干家務,天天起早貪黑,忙了田里忙屋里,從不叫一聲苦喊一聲累。1950年8月初的一天,李頁俚作為先進青年團員到懷忠區人民政府開會。全區170多名各村的先進代表相聚在政府會議室,聆聽區長作報告。區長憤怒地說:“美國侵略者幫蔣介石打內戰,失敗了仍不死心,最近又發動侵略朝鮮戰爭。美國想把朝鮮作為跳板,發動侵華戰爭,重新想把中國淪為美國的殖民地……”區長越講越激昂,還揮起拳頭說:“為打敗美國強盜,保家衛國,我們一要加緊搞好農業生產,多打糧食,支援前線,二要發動青年踴躍報名參軍,奔赴前線,保家衛國!”李頁俚聽了區長的話心潮澎湃,無法平靜。當李頁俚回到村里發現報名參軍者寥寥,于是16歲的她在做通了婆婆的工作后,就動員比自己大一歲的丈夫劉和道報名參加志愿軍。在劉和道的帶領下,當時村里很多青年就以他為榜樣紛紛加入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在前線丈夫劉和道浴血奮戰,而在后方的妻子李頁俚,又是個什么樣的人?筆者繼續追問下去。劉軍告訴筆者,李頁俚在送丈夫上戰場前作出了許諾:只要劉和道在前線奮勇殺敵,她就會在家鄉勤儉持家,多產糧食支援抗美援朝。李頁俚帶領村民創辦了永新縣第一個互助組和農業生產合作社。由于表現突出,18歲的李頁俚被評為江西省模范青年團員,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還多次評為縣、省、中南地區特等勞模和全國三八紅旗手。1952年,李頁俚被選派參加了第二屆中央赴朝慰問團慰問中國人民志愿軍。
在赴朝慰問期間,有沒有發生什么感人的故事?筆者剛拋出這一話題,劉軍立即作出了肯定回答。于是當年發生在李頁俚身上的一個轟動中朝兩國的動人故事又被筆者挖掘出來。
金福順是朝鮮元山市電信局的一位勞動模范。她家的房子被美軍的飛機炸毀,其他親人都死掉了,就剩下她們夫妻倆,所以她也動員自己的丈夫上戰場。丈夫在上戰場前,摘下手上的一枚金戒指鄭重地戴在了金福順的手上。1952年11月,金福順受邀參加了中國赴朝慰問團的座談會。發言中,她講起了金戒指的故事,希望能把這枚戒指贈送給中國慰問團的一個身份與她相似的人,以此感謝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作戰,共同打擊敵人。慰問團回國后,經多方選擇,來自井岡山腳下的李頁俚成了接受這份禮物的最恰當人選。同樣是勞模的李頁俚不僅動員自己的丈夫參加了志愿軍,上了抗美援朝戰場,而且她還比金福順多了一重身份——紅軍烈士后代。李頁俚接到這枚戒指很激動,請人給金福順寫信,隨信寄了自己的照片。當時朝鮮《民主日報》《江北日報》對此事進行了報道。金福順收到來信后,很快也給李頁俚回了信,并回贈了照片。兩個人通了幾封信,并且互稱姐妹。上世紀六十年代,為了支援國家建設,李頁俚毅然把這枚見證了中朝兩國人民并肩戰斗、友誼情深的金戒指捐獻給了國家。
在采訪中,筆者還了解到,當時慰問團只有三名江西代表,另兩位男代表叫朱國清和胡宗澹。劉軍說,母親生前多次提到想找到這兩位江西代表,但由于各種原因一直未能如愿。他非常希望能找到那兩個人,聽到他們的消息,了卻母親的心愿。
一則短短的舊新聞,通過深挖細問,居然有了這么多鮮為人知的感人故事,這不僅讓筆者感動,更讓筆者始料未及。
有這么多這么好的新聞素材,就應該讓它發揮最大的報道效果,形成蝴蝶效應,產生良好的宣傳氛圍。立體呈現、全平臺報道無疑是讓新聞發揮最大價值的宣傳途徑。社會發展到今天,媒體固有的格局早已被打破,廣播也早就不靠聲音來傳播新聞了。江西新聞廣播已經發展到擁有廣播、微信、抖音、網絡直播等多種宣傳平臺。
1950年10月19日是中國人民志愿軍進入朝鮮作戰的日子。經過前期精心的策劃和周密的部署,2020年10月19日,江西新聞廣播如期推出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出國作戰七十周年——《抗美援朝江西故事》系列報道,首篇《特等勞模李頁俚送夫上戰場保家衛國》在當天的《全省新聞聯播》中播出,微信、抖音也同步推出;第二篇《朱國清、胡宗澹兩位慰問代表,你們在哪里?》、第三篇《一枚金戒指 兩國勞模情》以及第四篇在《愛問》專題播出的《父親母親的抗美援朝往事》,都以首篇一樣,分別在多個欄目、多個平臺上呈現報道,受到廣泛好評,收到良好宣傳效果。尤其是在10月25日抗美援朝紀念日江西新聞廣播推出了“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為了和平為了明天—人間正道江西記憶”將近一個半小時的直播中,特等勞模李頁俚“送夫上戰場慰問志愿軍”的故事又被再一次生動講述,當受眾聽到、看到記者在劉軍家里的直播時,不少人熱淚盈眶,鼓掌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