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新聞評論是創新新聞表達方式,打造核心競爭力和提升媒體公信力、引導力的有效途徑之一。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浙江省余姚市融媒體中心《余姚新聞》電視欄目在加強評論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
從2020年2月2日到4月2日,《余姚新聞》共播發有關疫情防控、復工復產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疫”系列評論26條,接近兩天一條的頻率,這對于縣級媒體的一檔電視新聞欄目來說殊為不易。
一事一評,突出主題。這些評論結合疫情形勢和防控重點,一事一評,觀點正確,主題鮮明,字數在300—450之間,時間長度控制在1分30秒以內,注重評議主旨的重要性,也兼顧話題的社會關注度,緊扣不同的時間節點發聲,體現了主流媒體的話語權。
在加強封閉管理的關鍵時期,《遠離病毒 不要出門!》《科學防控 打贏硬仗》等評論,提醒公眾注意防護,管好自己,下最大的決心,用最實的措施,做最有效的工作,形成管控“小鐵桶”,堅決有力隔斷傳染源、切斷傳播鏈。《在防控一線展現黨員風采》倡導共產黨員在疫情防控中當先鋒,作表率;當榜樣,作奉獻;當標桿,作示范。《向奮戰在疫情防控一線的勇士們致敬》號召廣大市民一起行動起來,共同扛起防疫抗疫的責任。這些評論緊密配合中心工作,強信心、暖人心、聚民心,深化了報道主題,增強了輿論引導的主動權。
關注當下,及時發聲。隨著復工復產的啟動和有序推進,從2020年2月10日起,《余姚新聞》連續播發了《防疫生產兩手抓兩不誤》《要給予外來務工人員更多的關愛》《切實為中小企業紓困解難》《疫情防控不松勁 春耕備耕不誤時》《復工復產需要更多雪中送炭》《盡快把政策紅利變成經濟動力》《促進消費復蘇和潛力釋放》等多篇評論,從多個層面發出正確的信號,傳達善意的提醒,體現了指導性和服務性。
針對疫情防控中出現的一些傾向性、苗頭性問題,突出評論的預警功能和建言意識。例如,隨著復工復產和生活秩序的逐步恢復,加上天氣轉暖,人們身邊出現了一些與防疫要求不相符合的現象:有人不戴口罩聚集聊天,有人開始走親訪友聚會約餐,個別地方甚至出現了扎堆場面,令人非常揪心?!队嘁π侣劇芳皶r播發了《疫情防控千萬不能掉以輕心》《低風險≠沒有風險》等評論,呼吁疫情防控雖然取得了積極成效,千萬不要讓無數人的努力功虧一簣,越是形勢向好,越要小心謹慎;越是形勢向好,越要保持頭腦清醒;越是形勢向好,越要防止松懈松勁。
“前有報道,后有評論”,發揮電視評論的“短、平、快”優勢,大多結合當天的重要報道,配發評論可謂水到渠成,提升了報道的深度和厚度,效果倍增。以配發評論的形式強化新聞報道的引導力,應成為電視新聞一種普遍且常規的做法。
用心用情,提升效果。這些評論在選題上關注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秩序恢復過程中的形勢變化及重要熱點問題;在內容上結合防控實際和當天播出的相關新聞稿件,有的放矢,更有貼近性。例如,評論《堅持就是勝利》從元宵節說起,拉近了與觀眾之間的距離:“今天是元宵節,衷心祝愿電視機前的您節日安好,身體健康!這個春節,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我們的生活,欣慰的是全市人民正在積極投身疫情防控,齊心協力守護著我們共同的家園?!痹诟星樯?,心系群眾。例如,針對不同人群因疫情可能出現的緊張、焦慮、恐慌等應激心理問題,評論《保持健康心態 堅定必勝信念》提醒人們如果出現心理問題應積極尋求幫助,保持身心健康的積極狀態,對自己負責,對社會負責。在語言上,注重通俗易懂。例如,“這些好消息確實令人高興,但我們仍要提醒大家:低風險不等于沒有風險”(《低風險≠沒有風險》);“俗話說,‘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春耕備耕,時不我待,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為奪取今年農業生產豐收打下堅實的基礎”(《疫情防控不松勁 春耕備耕不誤時》)。一些群眾性語言的運用,增強了評論的可聽性和感染力。
評論作者應全面關注、了解本地的疫情防控形勢,使選題更具針對性,話題貼近群眾,才能更接近人心、更接地氣。
融合傳播,擴大影響。這些評論通過余姚視聽網、“阿拉余姚”App及微信矩陣的轉發傳播,進一步擴大了覆蓋面和影響力,較好地起到了穩定人心、提振信心、增強決心的作用。
當然這些評論大多是“急就章”,如果選題再大膽一些、話題再貼近一些、語言再生動一些,可能傳播效果會更好、更理想。
關鍵時刻發出關鍵聲音,重大事件彰顯重大作用,這是各級媒體的職責和使命所在。充分發揮電視評論在新聞宣傳中的導向作用、引領作用和旗幟作用,縣級融媒體應該有所作為。在多維關注、多元思考、多彩表達的當下,出思想、亮觀點、重闡釋的評論更應深耕細作。
注重電視新聞評論的可視化呈現。電視新聞評論千萬不能放棄“電視特征”這個可視化的最大優勢,這也是電視評論與其他媒體評論的最大區別。由畫面、聲音、同期聲采訪、字幕、圖標、特技、特效等多種視聽元素構成的電視評論,表現形式多樣化特征、聲畫一體的音視頻優勢以及影像特有的張力沖擊力,可有效增強電視新聞評論的感染力和引導力。因此,電視新聞評論一定要發揮好可視化呈現的特點和作用,將這些優勢充分放大,形成競爭強勢。
注重電視新聞評論的個性化特征。在眾多媒體之中,電視依然是“第一媒體”。電視新聞評論更要求快、求真、求準、求新,在突發事件、熱點事件發生后,主動出擊,實事求是,第一時間發聲,旗幟鮮明地發布權威觀點,形成主流聲音,回應公眾關切,掌握引導輿論主導權的最佳時機。不僅要探索電視評論表現形式的多樣性,還要更加注重電視評論的個性化特征。作為媒體的一面旗幟,評論對塑造媒體形象、展現媒體特色具有重要意義。電視新聞評論既要做到選題好、觀點新、速度快,還要重視評論節目的個性化電視語言的養成和提煉,進一步強化評論的識別系統。實踐證明,打造電視新聞評論的個性化特征,還有許多功課要做。
注重電視新聞評論的平民化視角。所謂電視新聞評論的平民化,就是以平民化視角和平民化的敘述方式展開評論,傳遞觀點,發表見解,提高新聞評論的貼近性和吸引力;就是要更加關注百姓身邊事,更加關注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話題,通過多元化的表達,在輕松、自然、平視的表述方式和氛圍中,實現電視新聞評論的宣傳、引導功能。當然,平民化并非不講科學性和專業水準。電視新聞評論要兼顧官方和平民兩個視角。從官方視角來說,要注重時局的變化、政策的理解與表態;從百姓視角來說,更多的是對相關熱點、焦點等的回應與引導。這些評論,只有上接天線、下接地氣,既是官方所倡導的也是民間所關注的,才能通達人心”。
注重電視新聞評論的口語化表達。電視新聞評論主要以口語方式傳播,更接近于人際傳播或準人際傳播,最大不足是互動欠缺。電視新聞評論要發揮“短、平、快”優勢和進行口語化表達,文字與播音要親切自然,與觀眾站在平等的地位。評論的內容要正確,觀點要鮮明,語言要簡潔,字斟句酌,精益求精。既旗幟鮮明,理直氣壯,又設身處地、入情入理,不唱高調,不講官話,不說空話,這樣才會更加具有針對性,更加具有說服力。評論的首要任務就是吸引受眾,只有生動活潑,言之有物,言之有理,才能引起大家的興趣和關注,才能入耳入心,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從而對人們的思想觀點及社會輿論能有所影響和引導。
注重電視新聞評論的融媒體傳播。電視新聞評論不再局限于大屏播出,憑借網站、新聞客戶端、微信公眾號、微博、快手以及抖音等多平臺多終端的立體式全媒體傳播,其影響和效果更加明顯。電視新聞評論欠缺的參與性、互動性,正在借助融媒體傳播不斷得以彌補。通過與網絡媒體、新媒體、社交媒體的合作和嫁接,通過融媒體傳播,可以促進受眾對電視新聞評論的參與和互動,增進反饋,提升節目質量。例如,浙江衛視《新聞深一度》欄目通過“公眾評論員”對有關新聞事件發表看法,增強了節目的互動性和參與感。這些公眾評論員代表自己和各個階層發聲,在各種聲音的PK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出評論的深度和廣度。
電視新聞要加大評論容量和力度,創新表達形式,增強傳播效果,在關鍵時刻及時發出主流聲音,針砭時弊,激濁揚清,體現黨的意志,傳達民眾訴求,傳播主流價值觀,凝聚社會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