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早年是有預言這樣說,透過
孤寒的文本:屆時都將在歌聲里
被接走,傍晚的天色穩定的氣流
微微震動的云舟上一只喜悅的靈魂
——3月13日,詩人楊牧于臺北逝世,享年80歲。楊牧融古今、中外于一體,在詩歌、散文和翻譯等領域留下了大量別具一格的文本。寫到人生無可回避的終點,詩人在《云舟》一篇中留下了這樣的句子。
2
今天的文化是舞臺式的文化,是“導演”導出來的文化。(應對的辦法)是每個人自己懂得怎么想,看東西要看東西本身的意義,想東西要想徹底,不是飄過去。
——學者許倬云認為,盲目已經成為一場席卷全球的文化危機。對此他也給出了自己的解藥,
3
明明我們是抬頭直播的,為什么不能理解成流量向知識分子靠攏呢?
——在單向空間的直播間,有人問發問:知識分子是不是向流量低頭了?對此許知遠如此回答。
4
如果一位男作家深入方艙醫院,他在非虛構寫作中會不會寫到女性醫護人員缺乏安心褲時的焦灼和無以言表的痛苦?如果這件事情他完全忽略,不認為這是個事兒,又怎么能說他真切表現了醫護人員的處境呢?
——文學評論家張莉認為,在特殊時期,女性視角在文學中的價值正在突顯。而對女性寫作和女性立場的強調,不是為了關閉和排斥,而是為了更好地打開和理解。
5
小說就是資本主義時代的史詩。有了散文和小說的敘事之后,史詩已經沒有必要了。到今天更多影像的東西出現后,小說也走到了尾聲。極端一點說,電視劇就是這個時代的史詩。
——作家、詩人韓東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