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丨張艾寧
一方是碎片化、娛樂化的短視頻平臺,另一方是信息集中且嚴肅的出版業,二者的碰撞會擦出怎樣的火花?
2020 伊始,新型冠狀病毒在全球爆發,各行各業都暴露在極端環境下,出版也不例外。實體店鋪門可羅雀,線下經濟仿佛被按了暫停鍵。在此條件下,出版行業不得不重新考量線上經濟的重要性,發展線上業務已然從一個選擇項變為必需項。重塑線上線下的產業布局,尋找書業新流量,成為2020 年出版行業必須面對的課題。
作為短視頻行業的巨頭,快手在此機遇下正式瞄準出版行業,大力布局圖書類垂直視頻,開啟“快手百萬云書鋪計劃”,尋找書業KOL 的“快手讀書人光合計劃”同步行進,足以見得快手深耕出版業的決心。一方是碎片化、娛樂化的短視頻平臺,另一方是信息集中且嚴肅的出版業,二者的碰撞會擦出怎樣的火花?又會為行業未來的線上之路帶來怎樣的機遇與挑戰?
“快手百萬云書鋪計劃”,即平臺通過發放百萬流量券、給予站內資源傾斜,增加出版機構與實體書店的短視頻曝光度,再以快手小店作為入口,建設快手站內的線上書鋪。在幫助出版機構、實體書店獲得更多流量,開辟新收入渠道的同時,快手也將通過此項計劃完善品牌形象,深度挖掘書類市場,開辟垂直細分領域收入。
記者觀察發現,合作計劃一經發出,便吸引了眾多出版機構與書店的關注與試水。其中,人民文學出版社(以下簡稱‘人文社’)是較早關注到快手短視頻的出版社之一。早在今年2 月17 日,人文社便在快手發布了第一條短視頻,此后人文社通過打磨內容、尋找定位,再加上快手官方流量的扶持,第七條短視頻便獲得了10 萬+的播放量。人文社策劃部主任宋強對《出版人》表示:“用戶聚集的地方,就是商品應該觸達的地方,對出版業來說也不例外。出版社應該主動適應短視頻、直播的崛起,要讓它們為我所用,而不應該視而不見,墨守成規。”
盡管2018 年甚至更早些時候,短視頻就已火爆網絡,但一向傳統的出版機構與實體書店大多仍保持著觀望狀態。然而,在2020 年初疫情的影響下,出版業不得不開始改變,親身入局短視頻經濟,快手這一計劃的出現仿佛雪中送炭。在快手對外發布的計劃細則中可以看到,除了百億流量補貼的支持外,出版機構和實體書店還可以享受服務費的減免(商城技術服務費由5%降低為1%)。同時,快手官方將定期舉辦線上線下活動,幫助店鋪獲得曝光;快手書垂類運營負責人還會定期組織培訓,帶動出版機構與實體書店實現多渠道增收(視頻直播帶貨、分銷達人對接)。按照計劃,快手在2020 年3 月開啟線上書業培訓,5 月將正式接入書業快手小店,開啟線上書市,快手希望屆時出版社與讀書達人可以共同發力,聯動站內書店,快速實現線上增收。
根據開卷數據發布的《2019 年全國圖書零售市場報告》顯示,線上渠道圖書零售在2019 年的占比就已達到了70%以上。書類短視頻以及各平臺自有小店的出現,無疑將進一步細分渠道,在市場中分得一杯羹。
作為互聯網文娛市場“第一大時間殺手”,短視頻行業近些年快速崛起。根據方正證券2020 年3 月21 日發布的《全球互聯網研究報告——短視頻深度復盤與前瞻》顯示,2019 年第三季度短視頻行業已反超在線視頻成為最大細分市場,全年市場規模超千億,預計2020 年將超過1500 億,2021 年破2000 億。由此可見,短視頻行業借助5G 普及紅利,有效滿足用戶碎片化娛樂場景需求,月均使用時長已超手游、在線視頻等。樂觀來看,短視頻平臺對于出版行業來說仍然是一片藍海。但是,若想在龐大冗雜的信息流中留住讀者并促其產生消費,出版方也必須拿出足夠精良的、具有競爭力的內容。
“人文社在2016 年的時候就開始嘗試用短視頻的方式來做宣傳推廣,我們應該是全國第一家嘗試這種方式的出版社。”宋強在采訪時表示。“但是苦于一直沒有找到一個適合我們調性的推廣模式,所以一直沒有充分做起來。今年由于疫情的影響,出版業紛紛把目光轉向短視頻和視頻直播。這些對我們來說并不是陌生的事物,所以我們迅速制定了戰略,成效喜人。”可以看到,短視頻與出版業融合的初期階段,沒有出現過多的排斥反應,反而能夠達到互相彌補,相輔相成的作用。宋強還表示:“在今年疫情期間,很多出版社的網店收入占總收入的一半以上,有的出版社線上收入甚至達到了70%。所以利用短視頻渠道進行營銷,對于增加線上收入會有一定的幫助。除了帶動圖書銷售之外,利用短視頻做知識付費也能夠增加一定的收入。”
與其它短視頻平臺相比,快手擁有強社交特性,使其形成獨特的“老鐵經濟”,用戶與KOL 之間的高互動性和信賴感為電商變現提供了天然的基石。相比于品牌知名度以及產品的口碑,快手“老鐵”更信賴主播的推薦,也更為追求產品的高性價比和實用性。與此同時,快手短視頻的分發機制更加普惠,避免注意力資源的兩極分化,讓每個人獲得相對均等的機會。此外,快手還重視技術和算法的價值觀以及正能量引導,將正能量價值觀貫穿到審核規則中。基于平臺的種種特點,快手同步開啟“快手讀書人光合計劃”,尋找書業KOL,百萬流量曝光扶持優質讀書人,未來與出版社、實體書店共同發力,進而實現三方共贏。另一方面,圖書作為商品售賣時,單價普遍不高,因此決策成本低,更容易促成顧客下單購買。
問題在于,如何將內容嚴肅、知識集中的書籍信息在泛娛樂、碎片化的短視頻當中呈現?
從方正證券發布的《全球互聯網研究報告》中可以看到,快手中30 歲以下年輕用戶占比超70%,三線及以下的低線城市用戶占比也在70%左右,“下沉市場的年輕人”即快手的用戶畫像。明晰了用戶畫像及目標人群之后,再設計視頻內容便會更加游刃有余。
人文社在經營短視頻平臺的過程中逐漸有了經驗,宋強在此總結了一些技巧:“一方面可以借助短視頻傳播的優勢,充分展現自身的價值,引導用戶閱讀紙質圖書,培養其閱讀習慣,讓閱讀成為高品質生活的必需品。另一方面,也應該考慮把整體性、完整性的書本知識進行分解,以片段式、零散化的方式提供給用戶。”同時他還表示:“對傳統出版社來說,目前主要的收益還是在于紙質圖書。但是隨著傳播手段的變化,應該從宏觀的角度來謀篇布局,主動適應變化,充分利用有效的內容資源,把出版機構打造成一個內容提供商。”

人民文學出版社短視頻拍攝
東方出版社出版的《穿過歷史線,吃透小古文》系列書籍在快手中也有很好的表現,作者王芳開通快手小店售賣書籍,銷量增長了10 倍。誠然,教育類書籍本就有著剛需市場,此外還有王芳“名人效應”的加持,但是其在快手中所經營的短視頻內容并非無可借鑒之處。在快手上,王芳的“人設”親和、專業,她不僅與大家分享有趣的歷史小故事,還會更新其日常生活,把快手用戶當作身邊的朋友一樣對待,取得了粉絲的信任。此外,王芳還會將書中的內容片斷以視頻的形式展現出來,吸引更多的人嘗試購買。這些都是出版機構與實體書店在運營短視頻平臺時可以吸取的經驗。
在以用戶體驗為核心,提高粉絲粘性的同時,結合品牌自身調性,打造獨特的競爭力,正在成為擺在出版者面前的自修課。通過專業度與信任感,出版者才能打破用戶看過小視頻之后轉戰其他電商下單的怪圈,激發讀者在觀看短視頻后立刻產生購買欲望,進而實現變現。
當時代的潮頭轉變方向,出版業也正在積極順應。這個自古以來為社會提供知識、傳承文化的行業意識到,優秀的內容不能再像從前一樣安靜地等待被志同道合的讀者發現。在當下繁雜的信息洪流中,必須主動展示自己,主動親近讀者,才能進一步獲取市場。但“變中自有不變”,出版業還將堅持也必須堅持內容為王,嚴肅的知識、集中的內容才是出版業真正應當堅守的,并通過持續的輸出,將其傳遞給下一代,傳遞給更多的人。至于快手所打造的書類垂直內容王國最終將會形成怎樣的格局,會為書業帶來怎樣的影響?我們拭目以待。